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开始涉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中,近几年也从大学校园延伸到中小学校,机器人教育由于能促进学生发展科学素养、构建机器人所蕴涵的知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受到教育部  相似文献   

2.
本科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的类型。因此,本科教学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变革,废除旧知识、旧模式,增添新知识,采纳新方法。物联网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作为当前最热点的研究领域,因其科技含量高,趣味性强,综合性强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本科教学的主流模式及其发展方向,再概括了物联网教育机器人的特点并进行了设计开发,最后探讨了在本科教学中引进物联网教育机器人技术的途径和方法,并对实施结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机器人教育走进中小学校,机器人教学内容逐步渗透到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助机器人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小学生学习机器人制作的案例,从自信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知识瓶颈三方面为突破口,对小学生在学习机器人制作过程中的成长性发展进行跟踪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教育机器人是现代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研究性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教育机器人是现代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研究性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提升,提升质量已经成为核心任务。在《中国制造2025》中,机器人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申办机器人工程专业响应了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号召,顺应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机器人技术的人才需求。然而,机器人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发展和新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面向未来技术和未来社会的一个全新专业,传统的高等教育组织模式和教学理念、方法均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以适应其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本文主要从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角度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初步改革思路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生虚拟机器人活动作为一项新兴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已成为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功能延伸。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电教馆)从2008年开始每年组织大规模的中小学生虚拟机器人竞赛活动,笔者作为本项活动的主要策划和组织者之一,从虚拟机器人竞赛活动设计者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论述了中小学生虚拟机器人活动的教育目标,以及通过平台功能设计及竞赛任务设计实现其教育目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机器人科学教育是一项集物理、电子、信息技术和创新设计于一体的科技实践活动,它以普及机器人技术、突显创造理念、注重团队贡献、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科学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极佳途径,它能让学生在"玩"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想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开发智力潜能。一、机器人科学教育的现状国外对机器人科学教育的研究比较早。欧洲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仿真机器人课堂教学实践,着重从任务设计、情景创设、虚实结合、过程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仿真机器人教学的优势、功能、效果和前景,它将成为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新平台,并将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开创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含数学、物理、电子、编程、机械等各种技术。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理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其科学精神。文章详细讲述了学校机器人教育开展的课程框架模式、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构建了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体系,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维度阐明了两者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学校进行机器人科技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学校机器人教育普及和创新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化环境下,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机器人编程教学是大势所趋.在明确其开展必要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设计、开展教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编程的兴趣,强化其实践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渐了解和掌握机器人编程的相关知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机器人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提出,教育机器人在基础教育中可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技术教育的有效载体。从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机器人教学、机器人教育研究三方面阐述了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习的典型实践对象,机器人技术也正逐步融入到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但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原因是机器人的核心是智能技术,其外延涵盖了机械、电子、通信、控制等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进行技能训练相对较困难。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其性价比的大幅度提高,在市面上也出现了多种教学机器人,这就为在中职学校开展机器人技术实训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从专业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学生培养需求考虑,我们需要进行机器人的自主创新设计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机器人教育价值的逐步提升,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呼吁,除开展竞赛外,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以课程形式开展机器人教育。但是由于实体机器人价格昂贵,不利于机器人教育的普及,因此近年来各地开始出现虚拟机器人软件。随着技术进步,高度仿真的3D仿真虚拟机器人软件也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5.
"教学机器人"也称教育机器人,现在还没有明确和严格的定义。从广义上说,只要具有教育教学功能的机器人都可称为"教学机器人"。狭义的"教学机器人"是指那些专门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可以进行辅助教学的简易机器人系统。随着许多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逐渐在中国开展并普及,以机器人为内容的机器人教育也以第二课堂、竞赛辅导等多种形式迅速发展。但是,在中国起步阶段的机器人教育领域,教学机器人还只是定位于各种能给学校和学生带来荣誉和现实利益的机器人竞赛,对于教学机器人的利用还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融入STS教育理念的机器人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机器人应用的不断深入,对机器人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保持学科知识结构与理解三者关系之间的必要张力,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全面理解.从对机器人教育各个要素的分析可见,把对机器人教育问题的研究放置于STS教育视野下,并且将STS教育理念融入于机器人教学过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以STS教育思想为架构,以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上对如何在机器人教学中融入STS教育理念进行了探索与设计.  相似文献   

17.
实体机器人与虚拟机器人各有优势和不足,只有虚实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完美发展。借助虚拟机器人试验算法,再将算法应用到实体机器人开发,如果发现效果不够理想,就再次将虚拟试验应用于实体,如此反复迭代,螺旋上升,就是一种构建机器人教育高效课堂的可行性途径。虽然在实体机器人开发上可以试验算法,但虚拟技术的出现使试验算法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显著提升。虚实结合的方式使得机器人教育普及与提高齐头并进,必然促使机器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主要包括机器人教学、机器人项目实践和机器人竞赛等内容。它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并且机器人项目的挑战性、操作性、创新性以及团队合作等特点,完全符合青少年的自我价值需求,学生的多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机器人是服务机器人中的一种,不但肩负着知识、技能与技术的传递与传承,同时也是改进学习、优化效能、促进交流的智能化工具。它在中小学、大学、研究生甚至产业端等人才培训与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机器人产品功能无法与日益细分的用户群体和多样化的需求之间实现精准匹配和无缝对接。为此,在教育机器人产业化进程的背景下,文章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就国内外现状、未来市场定位、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产业化路径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机器人顺利走向中小学校园,机器人项目成为学校特色科技项目,且随着机器人项目的发展,其逐渐由小组活动项目转型为面向全校的普及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课程开展师资和课时问题,使得各年级学生取得收获,在机器人项目方面实现了教育公平化。本文分析了中小学阶段开展机器人项目的现状以及开发机器人普及课程的意义,探究中小学机器人普及课程"走近机器人"的开发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