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Moment inPeking的中文译本虽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学者们仍对译作质量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较客观地反映译作质量,语域分析法被运用到Moment in Peking两中文译本研究中。两译本分别从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的角度与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与张振玉的译本相比,郁飞的译本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原文的语域对等,成功转换了原文文本的社会意义。同时,语域在翻译研究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有力证明,这对翻译工作者、翻译批评者及翻译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红楼梦》的英译本不断增加,人们对它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译本质量对文学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好的译本往往更能传达原著作者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增译、省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才有可能使文学翻译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1.Analysis of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Youth1.1 General knowledge on Youth and its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Samuel Ullman,the author of Youth,was born in Germany in 1840,and for years,he and his prose poem Youth have been renowned and admired in the world.Youth has over ten versions.On account of the vigorous practices of translation,it is quite worthwhile to make a further study.1.2 Equivalence at different levels.The following analysis of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will show us a vivid explanation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dynamic equivalence in the aspects of le  相似文献   

4.
读者反应的收集和检测是验证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关键。运用奈达提出的抽词法对《傲慢与偏见》第一章的原文和不同版本中译文的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比不同读者的反应,可以验证就文章的可懂性而言,原文本与译本之间的对等是可以部分实现的,从而证明从读者反应角度来检测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商务英语词语翻译的术语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英语词语翻译中的术语对等追求源语和译语不同语言的读者能得到相同的感受,即源语虽经翻译加工,但其信息没有丢失,而且译语与源语一样的地道,具有同样的专业水准。本文以《朗文国际贸易辞典》中术语的误译为例进行剖析以证明术语对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详细的例子分析诗歌翻译的三种差异现象:信息增值,信息减值及信息失真和扭曲。并从语言差异,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读者与译者的多层次,文学底蕴和文化历史知识获得的差异四方面来考察译文和原文等值偏差的原因。作者试图寻找诗歌翻译中等值觅得的可能性,并对翻译诗歌的等值的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在保证中心信息等值的前提下,再尽可能多的保留其他各项的等值,那么就获得了最大等值率。  相似文献   

7.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翻译活动。为了传递信息和劝诱目的语读者,广告翻译追求的是效果对等,从而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注重语言功能对等而不是文字表面的对应的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关照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才能达到有效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good”一词在一个文件中英汉翻译的个案研究。该研究把话语分析中的上下文分析和翻译中语篇对等的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力图探索上下文分析在实现翻译语篇对等方面的作用。“good”一词在该文件中存在很大的理解障碍,通过上下文分析,笔者将其解释为不可数名词用作了可数名词,表示一具体事例。在翻译中,该词又存在零对等的翻译困难。通过上下文分析,运用语篇对等理论,笔者造了一个新词———“利物”与“good”一词实现语篇对等。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视角下国际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中"零对等"现象越来越多,原因是"零对等"翻译可以更好地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效果上的对等。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人们对文学翻译的研究远盛于对科技、商务翻译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科技、商务翻译均可以用对等的方式翻译,但事实上,科技、商务翻译中"零对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现象及其存在的理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比较了《三十六计》中的隐喻修辞手法的翻译,有的修辞手法可以直译并对目标语读者产生同样的效果;有的则需要适当的变动来适应原文的风格。对于选用哪种方法较好取决于该翻译是否在目标语言中达到跟源语言近似的对等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戏剧翻译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目的语读者,还包括在剧院观看舞台演出的目的语观众,这便是戏剧翻译的双重性。而剧本中极其丰富有特色的且与目的语文化有极大差异的文化专有项的处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本的可表演性与目的语观众的接受程度。因此,要使目的语观众也获得类似原语观众的感受,译者往往应该从剧本的可表演性出发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和传统做出相应调整。本文基于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和读者反映论,分析了戏剧翻译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翻译经济类文本,要求译者能准确客观完整再现原文内容;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从经济类文本翻译实践出发,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分析该类文本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特点,探究其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卡特福德翻译等值论中的翻译的转移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1960-1970这10年间,等值成为大多数翻译理论的中心概念.卡特福德在他的专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曾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翻译的转移"是该书的章节节选.本文主要围绕这篇文章对卡特福德的理论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层次转移"和"范畴转移",探讨和发掘卡特福德的翻译思想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等效翻译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语言流畅度应该包括译文语言是否准确地道、简洁朴实和语法是否符合规范这两个方面。因此,在评析英文小说《金银岛》的两个不同译文时,应该考虑在保持准确的同时要兼顾译文的通顺和流畅,即考虑接受者因素。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大量的双关语是翻译的难题,两全译本的译者都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杨译倾向于直译加注的方法,力求忠实于原文;霍译倾向于读者,将原语的双关语译成了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双关语,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两译本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同,翻译目的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英文文化背景、中文功底以及英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对翻译的影响进行剖析.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正误对比,理解其文化背景以及其中的某些特殊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7.
数字的翻译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娴熟地掌握数字的翻译技巧,是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由于英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数字在意义和形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翻译时决不能单纯地寻求字面意义上的对等,而要以原语和译语对各自读者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为准则,力求在功能上达到最佳对等.  相似文献   

18.
游洁 《培训与研究》2010,27(4):124-126
《红楼梦》中大量的典故是翻译的难题。本文选择杨宽宪与霍克斯的《红楼梦》全译本进行分析,发现:杨译主要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力求忠实于原文;霍译则倾向于译文的可接受性,主要采用增译或意译的策略来翻译典故,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一种流利通畅的文体,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外语文本对目标语读者的陌生、疏远感的翻译策略。"异化"特指在翻译过程中,把源语的词汇、句式、语法,文化特点原封不动地引入目标语中,在目标语读者群中产生疏远、陌生的效果。我们在处理汉语商标英译时应遵循归化与异化理论,采用如下对策:重文化,满足不同民族消费心理;体现商标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注重语义、语用、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深层意义的分析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作的社会文化背景、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等。译者应该通过对原作语言结构的深层意义的解读和阐释,使译作达到与原作的功能性等值。以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为例,从文化意义、社会意义和文体意义3个方面对语言的深层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作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