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张雪丽  代月梅 《海外英语》2012,(23):165-166
为了让译者能够对文学语言中的喻体意象进行恰当地转换,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了文学作品中喻体意象传递的策略,以小说《围城》为例,发现小说翻译中多采用保留喻体意象的策略,尽可能地保持源语文化特征。分析表明,保留喻体意象,是实现文化交流,准确地传递汉语作者思想的最佳途径,也是隐喻翻译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保留喻体意象不仅保留了汉语中隐喻的特征,而且还易于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激发英语读者对汉语作品的想象和理解。因此,文学翻译中,汉英隐喻转换时应以保留喻体意象为主。  相似文献   

2.
Gutt关联翻译理论对隐喻翻译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对于译者来说,在E惫喻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想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中的隐喻保持一致。译者还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言环境,根据原文中隐喻的含义在译文中重塑隐喻意象,确保此译文与原文隐喻形成最佳关联效果。《酒国》包罗万象,含有大量隐喻,对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为隐喻翻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罗玉枝 《文教资料》2010,(29):57-59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小说《围城》及其英译版为范本,通过分析译者英译汉语隐喻的具体实例.探讨了汉语隐喻英译的三种常用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交际情景和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指出此理论可运用于翻译研究,然后说明幽默翻译的难度,最后通过意象传递、意象转换和意象再造三种翻译方法来探讨小说《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语料库"——《围城》中诸多隐喻进行分类,研究《围城》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在其《围城》一书中大量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隐喻表达,其背后隐藏的诸多意象借助巧妙新奇的喻体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隐喻的翻译、如何借助喻体翻译传递背后意象成为了译者无法避免的难点。据此,本文以珍妮·凯利及茅国权两位译者的合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层面归纳该译本所使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该策略对喻体意象传递的影响,对该译本的优劣之处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当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只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都可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思维与认知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和非文学语言中.本文在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的内涵和结构特点,分析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直接翻译”“转换喻体”“保留原文意象加注释”“放弃意象翻译喻义”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陈渊媛 《海外英语》2014,(14):177-178,183-184
钱钟书小说《围城》中充满描述人物情感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揭示了人物的个性和特点。这些语言表达的产生和理解以情感隐喻为基础。《围城》中的情感隐喻类型多样,与中国语言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汉语语言者对情感认知体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法认为意义即是概念化,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来描述翻译中的概念化过程及认知加工。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基础,从意象的详细度、突显、总体扫描和顺序扫描等方面出发,分析《鲁迅小说选》英译本中的意象及其在翻译中的序列性和名词性等问题,这说明翻译并非单纯地传达原文中的客观内容,而应是以传达原文的概念化场景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英语习语中的概念隐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语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来源是人类本身的各个部位。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是通过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即源域向目标域的单方向性映射,也就是跨域映射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目标域概念的某一(些)元素被凸显,而其他元素则会被隐藏。本文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英语中的人体部位习语,发现英语习语里的隐喻使用非常广泛,认为认知语境对于跨域过程中的凸显和隐藏有很大影响,制约着习语的形成和我们对英语习语的运用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and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of English idioms by using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It aims to analyze the following three teaching methods:building idiom teaching on th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categorizing the source domain of conceptual metaphor,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etaphors of Chinese and English.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the paper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premise for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idioms and that teachers need help students heighten their sens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emorize English idioms.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运用概念隐喻归纳测验,对不同语言水平的 251 名 1-4 年级英语专业大学生与 24 名美国大学生的概念隐喻归纳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1) 不同年级被试概念隐喻归纳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 2) 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概念隐喻归纳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概念隐喻归纳结果并未因主体的语言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1) 语言水平可能不是影响被试概念隐喻归纳能力的关键变量; 2) 实证数据并不支持认知主体心智中存在概念隐喻表征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动物寓言是世界寓言的主体,寓言与隐喻关系密切;寓言是一种扩展式隐喻,是语篇隐喻。动物寓言中寓意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故事文本本身与语境之间发生了语义冲突,产生的基础是相似性,尤其是物理基础与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也包括由情景相似引起的情感间的相似。在动物寓言中,寓意的产生既是一个概念域(寓言故事)中的喻体(动物)蕴涵向另一个概念域(寓意)中的本体(人)映射的结果,同时也是双重影像动态互动的结果。双重影像使寓言生动,也是寓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认知理论把隐喻看作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一个经验领域投射到另一个经验领域。新经验主义利用人类的总体经验来解释这种映射。本文试图分析“heart”和“心”在英汉语中各自的意义,基于对词典中“heart”和“心”的定义及其复合词的分析,从认知角度、结合新经验主义观,找出“heart”和“心”这两个词获得隐喻义的过程,以此对比英汉语在认知、文化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产生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通过颜色来表达新的概念,映射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就形成了颜色隐喻。对译者来说,熟悉颜色隐喻的认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构建概念系统的有效工具,为人们理解抽象的经济语篇提供了简洁、形象和生动的思维方式。经济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旅行隐喻、战争隐喻和动物隐喻。中英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映射模式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两者都体现了隐喻的体验性本质,即人们通过源于客观世界的具体的人体经验来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相似的"愤怒"概念隐喻,每种概念隐喻下都有很多相似的习语隐喻性表达,而且每种概念隐喻下的隐喻性表达大量地使用不同的习语。出现"愤怒"情感概念隐喻及其表达方式异同的原因是由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