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听音响写作文”是人教版第六册“积累·运用六”的写作要求。内容是选取生活中的几种声音,再根据这些声音编一个故事。近日,笔者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的这一内容,感受颇深。靳家彦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谓独具匠心,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一、激发兴趣,引发动机上课伊始,靳家彦老师迅速带领学生进入学习内容,直奔主题。师:声音世界太丰富了,声音能够引发无限的遐想,声响也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你们从生下来到现在,听到过无数的声…  相似文献   

2.
“听音响写作文”是人教版第六册“积累&;#183;运用六”的写作要求。内容是选取生活中的几种声音,再根据这些声音编一个故事。近日,笔者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的这一内容,感受颇深。靳家彦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谓独具匠心,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靳家彦老师做了一次公开教学。讲的是写作指导课——“怎样把内容写具体”。讲课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使用的是写作补充教材《珍珠鸟》。全课分四段进行,总共用了两教时。 1、比较优劣,学习例文。写作指导课是从评论两段文字开始的。黑板上出示的第一句话是:“小珍珠鸟的样子跟大珍珠鸟差不多,颜色非常美丽,十分惹人喜爱。”  相似文献   

4.
曾经听过两节有关表达感受的习作指导课,一节是靳家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教材上的习作课,一节是邢跃武老师上的自主开发的习作课。两节课的授课对象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注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习作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捕捉感受、表达真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放飞思想,完成习作。这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反思和改革习作教学提供了鲜活可感的实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有幸听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一堂课,他上的是人教版全国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课文《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靳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分别提出了“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人类应该怎样做”等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层层导读,步步推进,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请看靳老师教学第一个问题的课堂实录片断: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有幸听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一堂课,他上的是人教版全国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课文《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靳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分别提出了“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人类应该怎样做”等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层层导读,步步推进,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靳家彦老师的课上,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一、以读代讲靳家彦老师曾谈到这样一个例子:学期终了时,让一个五年级的中上等学生读一篇课文,竟出现好几处错误;又让他给一篇课文分段并说出每段的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他说记不清了。原因何在呢?他认为主要是上课时阅读太少。因此他强调把读书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他也切实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片断一:(师板书课题: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师:请突出英雄的名字读。(生明显地加重了“董存瑞”三字的…  相似文献   

8.
火车和笛子     
有一位老师,家在山里。老师去县城进修,一路上翻过了多少道山,他记不清了,只记得过了十八道河。晚上,老师睡在宿舍里,总能听到一种沉闷的声音:“空空空空……”那声音一直响到天亮。第二天,老师问其他学员:夜里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没有?是什么空空空响了一夜?学员们笑了,告诉他,那“空空空”的声音,是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响。听到“火车”二字,老师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老师曾给学生讲过一道数学应用题,内容是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如何如何。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火车?火车什么样?”老师回答:“火车是一种车,一种交通工具。”火车…  相似文献   

9.
“今天,咱们是第一次见面,我第一次给你们班上课。咱们认识一下,我叫靳家彦,你们就叫我———”“靳老师!”学生齐声答道。“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智力游戏,通过游戏老师可以对同学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要先———”“举手!”“对!举手时,请同学们一律举左手。略微高出头顶,好让老师看见,不要发出声响,好不好?来,咱们练习两次:举手,放下;举手,放下!”“现在,咱们改变一下约定:我说举手,你们放下(不举);我说放下,你们举手。”随着老师口令速度的加快,有的同学就乱了套。在一片笑声中,师生…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创新作文教学精品课展示活动”中,靳家彦、支玉恒、于永正、窦桂梅四位著名特级教师联手登台。他们的课或潇洒自如,或朴实厚重,精彩纷呈,出神入化,引领学生愉快地写作、个性化地表达、大胆地探索,显示了高超的教学手法、精湛的教学艺术,令听课的老师大开眼界,赞叹不已。一、提供直观的写作素材——有话可说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到作文的源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苏霍姆林斯…  相似文献   

11.
陆霞 《小学语文》2009,(12):31-33
《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中的一则。靳家彦和王崧舟两位特级教师对这一课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风貌。在对靳家彦老师教的《两小儿辩日》(以下简称靳版《辩日》)和王崧舟老师教的《两小儿辩日》(以下简称王版《辩日》)。  相似文献   

12.
缪丽霞 《师道》2003,(3):32-33
“雪化后变成了什么”的案例,早已是众所周知的教育中思维僵化的典型了。于是,现在的老师和孩子们又都知道了“正确”的答案:雪化后变成了春天。新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积累运用六”的阅读训练,又选了篇短文:《雪化后变成了什么》我在上这则阅读短文时,便对这“最好的答案”试着做了新的阐释。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文章。一上课,我便问学生:雪化后变成了什么?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雪化后变成了春天!也有部分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水,水蒸汽……还有一个学生郑重地问:“雪化后分明变成了水,为什么说是变成了春天呢………  相似文献   

13.
到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课前,老师和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人们通常称它为“热课”。欣赏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盖恒、靳家彦、孙建锋的“热课”艺术.深感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相似文献   

14.
靳家彦老师是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语文导读法”的创立者.三十多年来,他矢志不渝地投身于人民教育事业,兢兢业业, 辛勤耕耘,表现出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取得巨大的成功.这里就靳家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及其“语文导读法”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是在一片表扬声中长大的。在他们的耳边,“赏识”的声音常常掩盖了“批评”的声音,即使生活中偶有过失也会在父母或老师“宽容”的眼光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变得无足轻重,不足挂齿了。于是,慢慢地,孩子有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变得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16.
作文在语文学科中是“重头戏”,可不少学生觉得是件苦差事。许多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实在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留心生活,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大多数学生过着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没有机会深入社会实践。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写日记。准备一“个生活积累”本,写一写每天的心情,记录下获得的新知识,或收集各种书刊上的佳句妙语。持之以恒的写日记可以为作文打下基础。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能充实作文内容。先从当天的一件事情说起,简单叙述事情经过,然后转入反思,应该学到什么等等。老师具体指导。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根据本人教学实践.采取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8.
习作要求这次习作要求“根据音响编故事”。一种音响可以编一个故事,也可以另编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要求详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积累·运用六。习作指导根据音响编故事,也是一种想像型的作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还能从声音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姿。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就是些声音,从来没有把它们同故事联系起来,怎样“根据音响编故事”呢?其实,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听到“乒乓”的声音,可能会想到正在鏖战的打乒乓球的场面;听到“冬冬”的声音,可能会想…  相似文献   

19.
谈到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靳家彦念念不忘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幸遇到的“恩师”———北京实验一小的王企贤老师。从王企贤那里,靳家彦懂得了“当一个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第二位的才是技术技巧”[1]。影响名师发展的外在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有的学者将影响名师发展的外在关键因  相似文献   

20.
郑心合 《教育文汇》2013,(10):38-38
不久前,张老师在讲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一课时,课堂上出现了三次掌声。 张老师在分析“声音的音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作了一项演示实验:他左手拿着塑料吸管做的“笛子”放在嘴里,右手拿着剪刀边吹边剪去一点。当他把吸管一段一段地剪下时,“笛子”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尖锐高昂。张老师的这个演示简单易行,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