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我园教育的宗旨以及对孩子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与关爱。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我们更应该树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未来孩子的一切。”为当代孩子的未来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未来的孩子准备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代际之间的和谐发展,达到人类、环境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过去,家里孩子都比较多,孩子将来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一般不大考虑,也没有考虑的“闲情逸致”。家长每天都要为孩子的衣食住行、生存问题奔忙,能养活就算不错了,哪还有为孩子的未来进行精心设计的工夫和闲心。现在有条件了,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做父母的都想为这“不可多得”的一个孩子“设计”美好的未来,希望孩子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其实,决定孩子未来的“变数”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孩子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某一个因素起决定的作用,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有没有意义,这…  相似文献   

3.
做母亲常会替孩子设计未来。“要让我家孩子做医生”“我要让他成为政治家”“将来一定要他进××大学,毕业后在××公司服务”。如此详细安排孩子的未来,便有了问题。为什么呢?母亲虽然不在孩子面前讲明,心里却想着:“要让他做医生,一定得把他教养成沉着、值得信赖的人。”如此把孩子的将来与自己主观期望连接的结果,使父  相似文献   

4.
对“孩子的未来该不该设计”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家长要做“指南针”,不当“操纵板”。所谓做“指南针”,就是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家长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切不可放任自流。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不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适时、适度地引导他。我不认为孩子的未来不需要设计,因为设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微观方面的事可以由家长指点着他们收放自如地做,以利于培养其个性和非智力因素,但宏观方面的事,比如做人的原则、做事的准则等,却必须由家长及时“指南”。所谓不当“操纵板”,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该放手让…  相似文献   

5.
声音     
《山东教育》2014,(10):62-62
“吃苦融入生活才是吃苦教育。”——日前,《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赞同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责任感,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但也有受访者认为,时下所谓的“吃苦教育”有违教育法律与教育规律。专家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携起手来,在抵制极端化所谓“吃苦教育”的同时,让“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过程,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长大了才能用智慧与双手自主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黄幼丹 《广西教育》2005,(10A):22-22
镜头一:“孩子,你就是未来的国王!”满脸白胡子的“老”国王把小男孩的手高高举起。“哗!……”掌声四起。“国王”、“大臣”、“孩子”兴奋地跑下台。啊,这是孩子们在自编自演课本剧。  相似文献   

7.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相信“手”之家教理念会带给每一位家长以深刻的启迪。大拇指:表示赏识,意味着教育孩子要有恰到好处的赞扬。很多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信心。要培养孩子的信心,就要学会赏识和表扬。赞扬能开启孩子迈向成功的大门。食指:表示指引,意味着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指引者。我们喜欢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笔者认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高度”影响着孩子的“高度”。“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正确的指引决定着孩子成长的方向。父母自己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  相似文献   

8.
应飞 《家长》2003,(Z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家长在为孩子的未来苦心经营,设计了各种“神童方案”“成长方案”,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作为家长,不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其个性、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孩子的人生轨迹也就不尽相同。这一代孩子所面临的时代,既是幸运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因为未来他们在选择职业的同时,社会也在挑选他们。这需要孩子具有较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家长事先给孩子设计好未来的方案,让孩子按照这个方案去…  相似文献   

9.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都有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善良、诚实 ,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太善良、太诚实 ,以至犯傻 ,不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1 不必为孩子的“傻气”过分担心。“傻人有傻福”不是没有道理的 ,“傻”中蕴涵着人类更智慧和道德的生存法则 ,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2 要重视的是孩子“犯傻气”的过程。要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 ,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要多多体察孩子的感受 ,不要随便代替孩子决定或“讨公道” ,打抱不平。一些家长帮孩子避免了“犯傻”“吃亏” ,但是孩子并没有因此高兴起…  相似文献   

10.
为了孩子以后的健康预留保障,我们可以采取储存脐带血的方法。那么孩子的智能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可否分析预知?答案是肯定的。通过“DNA检查”,我们可以预知孩子未来的各种发展方向与可能性。虽然现在“DNA检查”大多被应用在确定血缘关系等比较消极的方面,但在欧美一些国家和亚洲国家中最热衷此道的韩国,“DNA检查”已经作为一种即将成为趋势的新兴科学育儿法,被应用在预先测查孩子的智能发展与健康状况上。换言之,通过DNA的检查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采取最适合孩子特性的教育方法。DNA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是所有生物…  相似文献   

11.
家长的生育观、指家长生养、教育子女的动机,即家长为什么要生养和教育孩子。生育观对家长的教养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动机很多,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为国教子”型、“为孩子发展”型、“实惠”型和“家长自己”型。从家长为孩子择业求职的动机,我们就可以看出其生育观。如有的家长为孩子选择某种职业,是因为这种职业“国家特别需要”和“对社会贡献大。”这是典型的“为国教子”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从未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另有一种家长,在为孩子择业作考虑时,更加重视是否“有利于孩子施展才能”和“符合孩子的兴趣,”他们是从孩子本人将来的幸福考虑的。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客观上是与  相似文献   

12.
需要不需要,或者说应该不应该为孩子设计未来的问题,实际上是个本不成问题而又人为地产生且逐渐演变成不可回避的有中国特色的家教问题。家长如果真正客观一点儿地认识自己和孩子,真正超脱一点儿地面对现实和未来,则完全不必无端地自寻烦恼。由家长全权设计属于孩子的未来,并不公平。设计未来是要用一生去完成的,决非仅凭经验、爱心,便可想当然“搞定”得了的。痛恨“父母包办”的过来人,切莫重蹈覆辙,让此类悲剧再现。孩子毕竟是孩子,家长绝对没有权力越俎代庖,以牺牲孩子的幸福为代价。习惯于支配孩子的一切,将大人的意志强加…  相似文献   

13.
朝鲜是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金日成主席有三句名言:“孩子是王”;“教师是职业革命家”;“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孩子是王”是说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人人都要处处为孩子着想。朝鲜解放后,贯彻了“把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的方针,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红领巾》2010,(5):F0002-F0002
四川省富顺县华英实验学校以“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为办学目标,以“孩子的成长和未来高于一切,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办学理念,以“求真、尚美、砺志、成才”为校训,走特色发展、科研强校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我赴加拿大探亲的第二天,儿子担心我用老办法去对待他的儿子,就请我细心观察加拿大人怎样对待孩子。于是,我仔细体察了加拿大人如何对待孩子的事。我了解到,加拿大家庭乃至全社会皆以孩子为中心, 认为孩子是世界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比什么都重要。他们视孩子为重中之重,一切为了孩子。我从未发现与我们住同一公寓的左邻右舍以及社区中的加拿大人打骂过孩子,也没看到加拿大人有“训”“吼”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摘     
所谓儿童观,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总看法和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现代社会新的儿童观主要包含: 一、正确的“孩子所属观”。从血缘关系看,孩子当然属于父母,但单纯把孩子看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则不妥,只有树立“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的观念,父母才会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教育、要求孩子产。二、正确的“儿童角色观”。许多父母在考虑家庭关系时,认为“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不可能变孩子为家长。”因此往往以教训的语气去命令,要求孩子服从。如果父母能从“父母和子女都是家庭和  相似文献   

17.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培养孩子就得走进孩子的心灵……”4月14日.武穴市实验中学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正在隆重举行。来自该市20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加了“知心姐姐”朱虹的这场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  相似文献   

18.
苏炎婷 《新疆教育》2012,(15):72-73
“知恩图报”、“有恩必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妙语已深入人心。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让孩子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本文就日常教育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9.
倘若有人问:“你们真爱孩子吗?”大伙儿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真爱。当然真爱。”是的,小而言之,对于家庭.孩子无论是儿还是女,都是全家的至宝,是“明珠”,是“小太阳”:对于学校.孩子的天赋无论是好还是差.都是服务、教育、培养的对象。大而言之,对于社会,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言以蔽之,我们对孩子岂能不真爱!  相似文献   

20.
“黄色孩子”是直觉的外向性格最有创作倾向。在幼年时,“黄色孩子”喜欢一个人玩,他丰富的想象力会把玩具赋予任何角色。长大后,这种孩子适合各种有趣的工作。他总是相信着、期待着,他更多地生活在未来,而不是现在。“紫色孩子”生活在丰富的内心世界里。他总是疲于应付情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