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燕 《档案管理》2021,(4):105-106
档案文献、文献档案、档案馆文献、图书文献、图书馆文献、文献图书是档案学、图书馆学最常用的术语.这些术语不仅在法定性上存在差异,在法律中的使用上也存在差异.明确档案文献、文献档案、档案馆文献、图书文献、图书馆文献、文献图书的法定性,提高这些术语在法律体系和标准中的使用频率,是档案文献研究与图书馆文献研究的当务之急,更是档案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李丽君 《兰台世界》2012,(17):60-61
信息时代图书馆与档案馆顺应趋势,开展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与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界与档案馆界的共识。本文从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与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具体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图书、档案实现一体化管理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正"用户培训"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应用系统,需要对用户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服务。而随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成熟,用户培训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图书情报词典》中就将用户培训定义为:为了使用户更有效地了解、利用期刊文献,图书馆期刊工作者采取各种方式(或发材料,或开讲座等)对读者进行的培训。延伸到档案工作中,对于档案馆主体、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和档案馆服务对象的特殊  相似文献   

4.
范烨 《兰台世界》2008,(1):56-56
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高校内部文献信息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广大师生对档案馆工作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不足,使得档案馆没有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多数人只知道图书馆是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鉴于此,我校提出档案馆与图书馆基于高校学位论文信息资源合作共建,迈出了我校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的第一步. 一、高校档案与图书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国内图书馆界早在60年代初就已开展了用户教育,现今图书用户教育已成为图书馆一项重要工作职能,而档案界包括高校档案馆在内,至今为止尚未认识到用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展用户教育已成为高校档案馆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利用途径,推动档案事业再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档案馆与图书馆同为传播知识与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共事业机构,两者之间在服务上的异同,相互之间又可供借鉴与学习,是档案馆工作者与图书馆工作者关心的话题之一,亦是两者比较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以篇名为检索项,以“档案馆”并且“图书馆”并且“比较”并且“服务”为联合检索词,对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到的18篇文献进行比较.虽然这18篇文献在与档案馆和图书馆共同相关的225篇文献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是很高(7.1%),但却占到了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文献数量(55篇)的近1/3.下面我们从学科分布、文献发表年度分布、研究层次分布、文献来源分布及文献关键词分布等多个方面,作一些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协作共建,就是要构建一个集档案、图书等文献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并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体系,实现档案、图书的资源共享,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网络化服务.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协作共建的具体措施包括:协调馆藏,资源互补;协作开展用户培训;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引进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加强人才和技术交流等.  相似文献   

8.
档案标准与图书标准,分别是档案标准化与图书标准化的具体成果,由于档案与图书两个专业的相关、相似性,对现有国内外档案标准与图书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有益于档案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1标准样本信息的来源 本研究的标准样本信息来源于知网标准库中的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行政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国外标准数据库.分别以"档案"或"图书"为检索词,以"标准名称"为检索项,共检索到档案标准297项,图书标准91项.各个不同数据库中标准的具体数量见表-1.  相似文献   

9.
李京芬 《兰台世界》2012,(20):58-59
文章对目前我国图书档案文献的保护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文献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强化图书档案文献的保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档案分类法》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名《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档案界和图书情报界广为使用的两部文献分类法,目前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献信息管理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同异,不仅有利于促进不同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享,而且对推动分类检索语言在档案工作中的进一步普及运用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图书馆界和档案界对大数据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现以期刊论文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文献数量、基金资助、来源期刊、作者情况、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和研究主题七个方面对我国图书馆界和档案界对于大数据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具体建议,以期能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LISA数据库收录的口述历史研究方面的题录为考察样本,在结合部分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理论层面、实务层面和其它三个方面揭示了国外档案图书领域口述历史研究的动向,以期加强国内档案图书领域的口述历史研究及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06年9月1日下午,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馆长彦·威尔逊先生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为市档案局馆和部分区县档案局馆的档案工作者作了题为《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对档案和历史记忆的保存》的专题讲座。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合而为一的国家级机构,现任馆长威尔逊先生原是加拿大国家档案馆馆长,是国际档案界享有盛名的资深档案专家。在此,笔者结合讲座中的部分内容,简要介绍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一个新型的学术机构和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韩文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基于IDBD(M)对CNMARC与KORMARC的著录项进行了比较,表明套用CNMARC进行韩文图书计算机编目是完全可行的;同时结合我校图书馆韩文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从技术上的准备、著录标准的选择、模板的设计、韩文图书范围的确定以及韩文图书索书号设置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韩文图书计算机编目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国内图书馆建设韩文书目数据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协作共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琳 《湖北档案》2004,(10):23-24
名图书馆学周骏先生认为,图书、情报、档案等都是以献信息为基础而形成的产物,《献交流学》就是这些工作共同的理论基础。黄宗忠先生认为,献信息的本质是包含于献之中的信息,一切以收集、加工、传递、利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属于献信息学范畴。图书馆和档案馆收藏的各类献就都同属于献信息学范畴。加强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横向联系与协作,是二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该书是图书、档案、情报资料典藏管理部门以及从事图书档案典藏和保护的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内容包括图书档案保护的实用技术百余项,图书档案保护技术的试验方法数十项,并附有图书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等与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有关的附录10余项,约30余万字。该书图文并茂,附有插图百余幅。  相似文献   

17.
邓文池 《图书馆》2017,(3):56-62
文章以出版人王云五的图书馆事业为中心,对王云五推动图书馆实务及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进行了研究,并对王云五所"发明"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四角号码检字法"及出版的《万有文库》所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和争论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出版界和图书馆界需要以一种平和、理解、包容的心态来共同探讨双方共赢的途径,而非基于不同立场的相互博弈。  相似文献   

18.
比较档案学是档案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知网》相关数据库为样本框,对1979年以来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文献的分布及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数据库所收录的论文和万方硕博士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调查统计分析我国目前档案界对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的概况;进而通过与图书馆、情报界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档案界在对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我国档案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研究的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20.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这里所说的"图书标准化"包括"图书标准化"与"图书馆标准化"."档案标准化"包括"档案标准化"与"档案馆标准化". 1 档案标准化借鉴图书标准化成果的可能性 由于档案学、图书馆学同属信息科学的范畴,有着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特性.因此,在管理上亦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的方式、方法、经验、模式.正是由于这种相同或相近性,图书及图书馆标准化的成果对档案及档案馆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图书馆及图书馆网络化兴起之后,标准化是维系数字图书馆与图书馆网络的基础.图书标准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图书数据格式、描述语言及标引语言等只要符合普遍可公认和可遵守的统一标准,就能实现用户与系统及系统与系统间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