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古代寓言     
(一)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①,今子食我,是逆②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走也,以为畏狐也。  相似文献   

2.
狐假虎威     
<正>虎求2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3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4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5,故遂6与之行。兽见之皆走7。虎不知兽畏8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相似文献   

3.
狐假虎威     
原文虎求(1)百兽而食(2)之(3),得(4)狐。狐曰:“子(5)无敢食我也。天帝使(6)我长(7)百兽,今子(8)食我,是逆(9)天帝命也。子以(10)我为不信(11),吾为子先行,子随(12)我后,观百兽之(13)见而(14)敢不走乎?”虎以为然(15),故(16)遂(17)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18)畏狐也。  相似文献   

4.
狐假虎威     
【原文】荆①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②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③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④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⑤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战国策·楚一》)【注释】①荆:楚国的别称。②昭奚恤:人名,楚国大将。③子:第二人称代词,“你”…  相似文献   

5.
荆宣王①问群臣曰:"吾闻北方②之畏昭奚恤③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④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⑥,  相似文献   

6.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道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简介本文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战国策》,战国时期各国史料的汇编。一般认为是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定并定名的。注释假:借助。求:寻找。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长百兽:为百兽之长。长,zhǎn,为首领,做动词用。逆:违背。信:实在,可靠。然:这样,对。遂:于是,就。故:所以。皆走:都跑了。以为:以,动词,和为连用,意思是…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08,(6):52-53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参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相似文献   

8.
【原文】荆宣王①问群臣曰:"吾闻北方②之畏昭奚恤③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④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相似文献   

9.
文言趣读     
楚之南有猎者鹿畏貔(chu),貙畏虎,虎畏罴(pi)。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鹿鸣,趋而至。猎人恐,因为虎鸣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敷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zuo)搏撕裂而食之。  相似文献   

10.
〔原文〕鹿畏豺区①,豺区畏虎,虎畏罴。罴之状,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②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③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④,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豺区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豺区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挽⑥裂而食之?穹虿簧颇诙淹庹撸从胁晃贾骋病!啤ち谠沧⑹汀尝俨蚯╟hū雪:兽名,古书上指似狸而大的虎类猛兽。②能:擅长。③罂火:以瓦器装火。④感其类:感召它的同类。⑤捽穴zuó雪:揪住。⑥挽:撕扯。〔参考答案〕1.①议论说明…  相似文献   

11.
卓厚宝 《新高考》2005,(4):10-10
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铺之。爰旌目三(食甫)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喜!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相似文献   

12.
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 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之。爰 旌目三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 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 !汝 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两手据地而叶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吕氏春秋·介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将有适也,而饿于道。 2、翻译下列句子。 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3、你认为文中的爰旌目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屠牛吐辞婚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一)爰旌目死于义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铺之。爰旌目三铺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譆!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4.
狐假狮威     
一次,老虎要吃狐狸,狐狸欺骗老虎说:“天帝封我为百兽之王,你若吃我,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老虎听了半信半疑。狐狸暗喜,趁机又说:“你若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百兽见了我是不是害怕。”于是老虎跟着狐狸走了,百兽们看见它们果然仓惶而逃。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它自己,还以为真的在怕狐狸呢!  相似文献   

15.
象虎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 见之咸惧而亡其神,伏而俟命①。”乃使作象虎⑦,取虎皮蒙之,出于牖(you)下。狐入,遇焉,啼而踣(b6)③。他日,豕暴于其里。乃使人被④象虎,又使其子持戈守诸衢(qu)⑤。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⑥,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駮⑦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前,为駮攫而噬(shi)之。【注释】①伏而俟命:趴在地上听天由命。②象虎:形似虎的物件。③踣:跌倒。④被:披。⑤衢:大道口。⑥于是:在这时候。⑦駮:类似马的一种猛兽,食虎豹。【文化常识】“牖”及其他。古代住宅中  相似文献   

16.
鹦鹉噪虎 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之日:"虎行地者也,其如予何哉,而噪之也?"鹊日:"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寒鸦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日:"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相似文献   

17.
《狐假虎威》(见统编小学浯文课本第四册)一文是一篇成浯故事,选自《战国策·楚策》。说的是一只老虎捉到一只狐狸,要吃掉它。狐狸对老虎说:“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如果不信,你就跟我一块儿走,百兽见了我没有一个不逃跑的。”老虎依了狐狸的话,跟着狐狸一块走,果然,各种大大小小的走兽见了都逃跑了。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老虎哪里知道,它还真以为百兽都害怕狐狸。  相似文献   

18.
寓言二篇     
临江之麋(配合初中第一册第九单元) 临江之人畋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麂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籍道上。麋至死不悟。  相似文献   

19.
陈美 《新读写》2020,(1):32-35
【情境导入】见筷而惊——纣王原先用竹筷子吃饭,后来改用象牙打磨成的筷子。大臣箕子很担忧。你知道为什么?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釧,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不羹菽麓,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相似文献   

20.
(一)将下列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1)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易为不祥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