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应选取典型材料或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信息,并准确地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以辩证的观点认识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以动态的视角探究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市场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姜涛 《地理教育》2015,(3):18-20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地域  相似文献   

3.
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课标解读:本条"标准"同分析农业区位的"标准"相似,但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所以农业区位因素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这使得农业区位的选择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与之相比,工业区位的选择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非天然性"比较突出,工业区位的选择显得比较复杂。但  相似文献   

4.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图版·必修第1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2课时)。【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分析:本节课标特别强调"运用地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模式图与实际大洋的分布,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而使学生认识洋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课标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课标解读】该标准的行为条件为"运用简易天气图",对达成课标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既将气象学中的简易天气图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应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该标准的行为动词为"分析",认知内容为"分析  相似文献   

6.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7.
【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课标分析】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原因;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理解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生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构建 本文解读涉及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这条课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第二部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9.
【教材版本】新《地理》(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第1课时)。【课标要求】以地震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前两章以及第三章前两节内容的延续。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危害等,以及人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些自然灾害进行监测。这一节则侧重让学生了解遭遇某些自然灾害时怎么应对,实用性较强。【学情分析】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而感性认  相似文献   

10.
【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课标解读】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本条课标不要求掌握外向型经济的规范概念,而是要求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在影响。因此,教师教学中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读图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外向型经济优越性;二是运用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外向型经济的特点,以及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一、直击高考考点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考纲解读】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影响农业生产的各要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依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决策。本考点应作为理解层面的内容,具体要求为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二是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  相似文献   

12.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第三章第一节,本节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在本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区位的概念,是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是区位理论的开篇。  相似文献   

13.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一目隐私和隐私权。【课标分析】本目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1)针对学生对个人隐私认识上的偏差。长久以来,由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一课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参与作课的教师一共有三位:第一位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下称L老师),第二、第三位是两位特级教师(以下分称S老师和W老师)。通过现场观摩以及事后对录像、录音进行整理、分析,笔者认为,倘若以叶澜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这三节课至少达到了扎实、平实、真实的要求[1]。那些"同课异构"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脱离"课标"要求为"异"而"异"、离开教材内容盲目求"异"、不顾学生实际"标新"  相似文献   

16.
<正>【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是《反比例函数》起始课,属于一节概念新授课,教材为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1章反比例函数第一课时。本课教材从已有的小学知识"两个量的乘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出发,设问: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怎么用函数表达式来描述?于是引出操作题:南京与上海相距约300km,一辆汽车从南京出发,以速度v(km/h)开往上海,全程所用时间£(h)。写出t、v的关系式,并填写下表: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丽 《地理教育》2013,(Z2):83-84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在世界的分布范围;举例说明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地理信息;通过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学会地理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来认识身边的地理事  相似文献   

18.
<正>【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既是对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八年级下册区域  相似文献   

19.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标准"的知识目标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在具体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各因素的权重有所不同,因此要探究其"主要原因"。"标准"中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证明"或"详细解释"。"举例"二字是"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行为条件,也是本条"标准"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够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系统地分析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明确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即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进而让学生学会分析某一地区农业的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