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一课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参与作课的教师一共有三位:第一位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下称L老师),第二、第三位是两位特级教师(以下分称S老师和W老师)。  相似文献   
2.
教师提问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误区一 :忽视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的关系及其演进无论按照师生关系中“主—客”论还是“主—主”论 ,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分别体现了师生的作用。教师提问反映的是教学中的共性 ,它是教师以全体学生的整体性知识水平为对象进行的假想性设计 ;而学生质疑反映的是教学中的个性 ,它是学生以个体内化后的知识为对象的真实性外显。从技术的层次上说 ,二者应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者充分、合理地实施 ,标志着师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下面将要提到的著作和文章中 ,或强调教师提问释疑艺术 ,或重视学生质疑答疑技巧 ,而对二者在这个学习共同…  相似文献   
3.
绘本中的三类表面细节绘本中的“细节描绘和行动表现似乎是成反比的;着力于世界表象描绘,就要牺牲叙事动作的再现”。[1]从这句话可以推论出,插画家主要通过描绘人物动作和表面细节来传达信息和意义,而读者也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来建构对故事的理解。在一次幼儿园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描述绘本《谁吃了我的粥?》封面上小熊看着空碗时的动作:“小熊挠着头……”一个中班幼儿接口道:“好奇怪啊!”这表明他知晓挠头这个动作意味着主角产生了某种困惑或疑问。在绘本《婷卡》中,乌鸦苏提为了逗好友小羊婷卡开心,将叼起的蚯蚓“不小心”落在自己的头上,蚯蚓蜷缩成便便的形状,引得婷卡倒地仰面大笑。  相似文献   
4.
不少文章都提到 ,教师设疑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对教师设疑的做法表示疑问 :教师设疑的这一行为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把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到什么层次上来 ?通常理解的教师设疑是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教材的知识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我认为 ,从本质上看 ,教师设疑的行为仍然是在“授之以鱼” ,而非“授之以渔”。它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开始就损害了学生“渔”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 ,单一的教材使得学生的视野变…  相似文献   
5.
"基于问题的对话教学模式"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问题的对话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对“问题”和“对话”二者关系分析之上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对其合理性的初步论证,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前对话活动”——酝酿问题阶段、提出问题——启动对话阶段、解决问题——开展对话阶段、“后对话活动”——思考新问题阶段等教学环节,试图提供一种具有一定操作意义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是实施对话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言语型对话"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重视"言语型对话"的评价作用,并从对话与问题、问题与情境的密切关系着手,通过追求三者间的水乳交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言语型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庶民理论"与"研究者"的理论之间存在着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差异在构成"基础教育之问"的同时也蕴含着两种理论"和合"的可能性。两种理论的"和合"端赖"研究者"确立工程思维的价值优先性,洞悉关于教师的"庶民理论"的亲知,并观照自己理论的界限和功能,以"研究共同体"的研究最终帮助教师创立个人化的"庶民理论"。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是实施对话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言语型对话"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重视"言语型对话"的评价作用,并从对话与问题、问题与情境的密切关系着手,通过追求三者间的水乳交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言语型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一课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参与作课的教师一共有三位:第一位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下称L老师),第二、第三位是两位特级教师(以下分称S老师和W老师)。通过现场观摩以及事后对录像、录音进行整理、分析,笔者认为,倘若以叶澜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这三节课至少达到了扎实、平实、真实的要求[1]。那些"同课异构"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脱离"课标"要求为"异"而"异"、离开教材内容盲目求"异"、不顾学生实际"标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