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遥感及Fragstats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莆田市城厢区为例,应用HJ-1B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最大似然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运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破碎度、蔓延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景观类型相对稳定、森林覆盖率高、景观形状较规则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梓潼县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图和2009年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图为基础,采用斑块数、类斑块面积、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近五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04年至2009年,区域景观受人类的干扰强烈,斑块破碎;受宏观生态保护政策、中观县域土地政策和微观市场经济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景观基质的水田、旱地、有林地、其他林地之间的转移量最大,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注意协调好各种层面的驱动因子,以保障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3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MSS及TM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实地调查数据,提取太白山自然保护区1979、1988、2000、2006年景观格局信息,并利用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等指数,分析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近30年来的景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从景观类型上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各景观类型的变化趋势和幅度存在明显差异;从不同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上看,各景观类型在不同的年份受到的干扰不同;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度的梯度变化特征明显,在时间上表现为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以温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现状分析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G1S技术,对焦作市温县绿地景观进行了现状分析。得出温县城区绿地斑块以面积大于1000m^2的大型斑块为主(81.44%),廊道密度为1.37km/km^2,景观破碎度为78.4个/km^2,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679,景观优势度指数为0.708。结果表明,温县县区绿地存在着斑块分布不均衡、绿地景观结构不合理,破碎度较高、多样性较低等问题。针对温县县区绿地存在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具体的绿地整合和重建方法,为温县绿地系统进一步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19,(2):83-88
借助遥感技术,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法,建立景观格局变化指标体系,分析湄洲岛1996年、2006年、2016年景观格局变化过程,揭示其景观变化规律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996—2016年,湄洲岛总的景观斑块数目不断增加,建设用地、林地、沙滩及裸地景观类型面积呈增长趋势,而水体、耕地、海岸带等类型景观面积趋于减少,优势度呈上升的趋势。各景观类型的分维数都处在1. 6以上,表明各景观类型斑块形状复杂。建设用地、林地、沙滩及裸地破碎化指数不断增加,草地、耕地、水体、海岸带破碎化指数随时间推移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采用多样性指数、斑块密度指数、形状指数等景观指标,分析了广州市萝岗区1995年至2003年的景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林地的景观基质地位没变,萝岗区的景观格局仍由林地、园地和耕地控制,但人工干扰景观正逐步蚕食自然景观;②萝岗区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景观的干扰越来越严重,景观越来越破碎,形状变得更加复杂,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上升发展趋势;③景观斑块类型不停相互转化,林地、园地和推平未利用地不断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乡镇居民点和基塘水库。  相似文献   

7.
以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选用2004年Landsat/TM和2014年GF-1影像,利用景观指数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其近10a景观类型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草地、湖泊湿地、沼泽草甸为优势景观,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9%以上;景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中覆盖草地,增加了3420.71hm2,其次是高覆盖草地,减少了2802.82hm2,其余的均在850hm2以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景观类型的转移主要是高覆盖草地向中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向沙地、沼泽草甸向湖泊湿地的转化.(2)各类型景观的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均增加,但最大斑块指数减少,说明研究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面积加权维数都在1~1.3之间,趋向于1,说明各类型景观斑块几何形状简单趋于规律化;蔓延度指数增加了8.63%,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减少,说明景观的连通度增加,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省利辛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为主要基础资料,通过实地勘察,得出现有绿地斑块面积与周长等信息,选择了6个主要景观评价指数对利辛县城市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利辛县主城区绿地存在景观分布不均衡,多样性低,类型不齐全,缺少防护绿地,破碎度高且分离度较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绿地景观建设应合理分布,在城区内建设大型公共绿地,在相应区域增加防护绿地等生态建议.  相似文献   

9.
选择金华市为研究区域,应用G1S与RS技术,对1994年、2002年和2009年3期IandsatTM影像和ETM+影像进行解译判读,得到金华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fragstats软件运算得到不同时期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金华市2002年之前景观格局基本以大斑块为主,景观格局较为单一,但2002年以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剧烈的人类活动使得一些大斑块发生破碎化,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不断增加;(2)耕地景观受到了剧烈的人为干扰,斑块数量和密度呈现出波动变化,大量的耕地景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逐渐演变为建成区和其他景观类型;(3)1994-2009年来金华市建设用地景观斑块数量和密度先增加后减少,斑块面积逐渐增大,反映出了金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结构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镇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时空演变规律及主导因素驱动力,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并结合适用于镇域网络研究的重力模型、反映LUCC景观格局信息的景观指数,通过引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耕地占补平衡指数、LUCC时空演变综合评价模型来对研究区域进行镇域尺度的LUCC变化情况可视化表达.(1)乡村人口密度越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乡镇,其LUCC变化强度越强,相应的斑块景观破碎度越大、景观丰富度越高、景观形状和结构越复杂,这种LUCC变化规律主要反映在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建制镇用地等用地类型的变化上.(2)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区域LUCC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特别是对区域耕地面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变化上起着直接有效的影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越好的乡镇耕地占补平衡指数波动越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越小,其用地变化类型主要反映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镇域尺度的LUCC主导因素驱动力为乡村人口密度、人均GDP、耕地占补平衡政策,LUCC的变化强度与人口、经济因子呈正相关,与政策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1998年至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有关数量结构分析方法,对韩城市近十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08年,韩城市各种土地类型变化的强度依次是:交通用地〉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水域.(2)1998-2006年韩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6年,韩城市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对土地利用的控制程度加大,土地利用多样性减少,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差异加大;第二阶段2006-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3)研究表明景观生态学数量结构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释近年来韩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规律,而韩城市适宜的多样项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土地和文化呈现异质性和多元性特征。高原草甸区形成了畜牧业为主的土地经济模式,文化表现出浓郁的游牧特征;气候温和的坡地孕育了梯田稻作,宅田联系紧密,形成西南独有的大地景观;坝区土地适于耕作,逐渐发展起了水田稻作的土地经济模式,形成完整的社会体系。西南各民族运用各自独特的智慧在多样的土地上创造出丰富的土地文化,使西南地区的聚落形态最大限度的与土地文化相吻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聚落形态。  相似文献   

13.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全球定位技术(GPS)共同组成的3S技术成为分析土地利用时间和空间上动态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本研究总结了3S技术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土地利用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及土地利用生态效应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3S技术在土地利用空间尺度效应研究中的运用、与其他传统的决策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中的运用及与其他模型的有机结合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在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及原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但变化较大;耕地、未利用地呈现下降趋势,而园地、林地与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综合度指数稳定在245246之间,虽利用强度较大,但仍有提升空间;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逐渐变大,而优势度指数逐渐变小,说明土地利用程度增强,土地覆被破碎化趋势明显;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退耕、三峡库区水体淹没是导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应强化土地的科学有序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5.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采用AHP方法,系统研究了城镇土地生态景观(包括城区和城乡交错带)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问题,建立了基于FOXPRO和MAPGIS平台的城镇土地生态景观类型划分指标体系数据库。  相似文献   

16.
基于Fragstats的徐州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定徐州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应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分别对1994、2000、2005年三个时相的遥感图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并在Fragstats3.3景观格局软件平台上,基于景观尺度对徐州市景观格局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徐州市景观整体较1994年具有更大的破碎度、更高的多样性和更低的聚集度,景观的类型与格局变化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不透水面层逐渐取代耕地和城市绿地。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本文利用单因素评价方法开展新增耕地潜力预测分析,对各类型预测潜力进行分级,其中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的潜力为1075.70公顷,潜力区主要分布在五申镇、古城镇、伍什家镇,农村建设用地补充耕地的潜力为38.47公顷,潜力区主要分布在新营子镇,土地复垦补充耕地的潜力为169.32公顷,主要分布在伍十家镇和古城镇;宜耕后备土地开发的潜力为186.36公顷,主要分布在新营子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安市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中从1978—2003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及人口数量等统计资料出发,分析了西安市粮食生产和耕地面积不同年份的动态变化,并简要阐明了其变化原因,同时也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已经影响了粮食生产,耕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粮食安全生产的瓶颈.同时,采用单元指数回归分析与自然增长法,预测2010、2020年该市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及人口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