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维钧是北洋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其“联美制日”的外交策略在山东问题的交涉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联美制日”这一外交策略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可能性,在其实际操作中也尽可能地维护了中国的根本权益。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不是传统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追随者。他主张中国要自立自主自强 ,对列强不偏不倚 ,走独立自主之路 ,同时强调要运用国际法和外交知识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国家主权观是邓小平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深入分析邓小平国家主权观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特征及其统一的多样化形式,总结其中体现的思想特点,提出有利于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对于指导我们迎接新世纪的国际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外交家,领导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型的对外关系。独立自主、坚持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循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等原则是毛泽东关于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指导着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全面展开,对今天我国处理国家关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权观念是近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曾纪泽通过学习与外交实践,形成了国家主权观念,主要内容涉及:主张修约、废约,限制和取消列强在华特权;通过外交谈判,维护国家权益;重视保护海外华侨权益;坚持外交平等原则,加强中西交往。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曾纪泽尽管对国家主权观念的认识与运用存在某些不足,但其所具有的国家主权观念丰富了中国外交理论,对中国外交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史界一直把塔列朗维也纳会议外交的取胜归结于其性格因素。作者从时代特征、欧洲格局、法兰西利益等角度观照塔列朗外交,通过考察维也纳会议中塔列朗的外交活动,认为塔列朗维也纳外交的取胜是因为塔列朗是资产阶级的而非封建的外交家,是因为他是现实主义的民族主义外交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世界外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通过国际互动机制(如多边组织,会议,条约)解决问题,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因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倡导和推动民国政府参加多边外交活动。同时,作为民国政府的代表,顾维钧精通国际法,又深谙现实主义外交之道,在多边外交实践中巧妙掌握“原则”与“让步”的分寸,为收回国权,声讨侵略,争取大国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国际舞台上有了中国的声音。尽管多边外交有不尽人意的一面,但我们不应因此忽视外交家利用多边外交为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发展使国家主权面临挑战本世纪四十年代,一位叫安东尼·艾登的英国人(前外交大臣)曾预言:“每一项科学成就都使旧时代的主权概念越来越失去它的意义。”这话当时并未被人们所重视。政治家和外交家出于职业的思维习惯,往往本能地被那些记述国家兴亡的历史事件所吸引,而对科学技术史很少有兴趣。多少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隐含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力量中,有时甚至展示出突出的支配形态。但当国家主权面对挑战时,人们往往把科学技术的力量置于自己的视角之外,而首先考虑的是暴力手段。直到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9.
国家主权是邓小平对外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主权作为国家利益的核心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维护国家主权。邓小平提出了“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新思路 ,显现出邓小平国家主权观的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国防教育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防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要搞好国防教育,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找准切入点。国防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教育活动,要提高教育效果,就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握好教育的侧重点。从当前国际战略舞台斗争的现实情况看,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应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三种意识”,即:通过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权观、国家利益观、国家安全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培育“三种意识”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安全是国防活动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国家主权、国家…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官,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坚持“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原则,不仅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保护华侨权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外交经验,这些对我国外交史研究和推动当前外交工作有着较好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人书屋     
《留学生》2010,(7):61-61
《世界大变化——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 简介:作为外交家的昊建民,涉猎之广,非常人所及。本书以“世界大变化”为总主题,广泛涉及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经济外交、气候外交、能源外交、人权外交、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金融危机、现代化等重要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想趋利避害 ,就必须以邓小平的国家主权观为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的关系 ,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抓住机遇 ,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晚清早期驻外使节,许景澄有着丰富的外交活动和独特的外交思想。以“帕米尔交涉”、“三国干涉还辽”这两起对外交涉事件为视角,审视许景澄的“以夷制夷”思想及实践,从中探究晚清外交家办理外交的艰难与困惑,进而了解当时他们为维护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把持外交大权的满族权贵在外交上奉行既要维护国体,又要避免与西方国家作战的指导思想。他们心目中的“国体”,就是清朝传统的对外关系体制。也就是与闭关自守政策相联系的惯例和体现所谓天朝上国之尊的程序与礼仪形式。这种指导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造成国家权益的惨痛损失。  相似文献   

16.
左宗棠并非外交家,没有直接参与过外交谈判。但是,他与洋人有过交往,处理过一些外交事务;阐述过自己的外交见解。从而给后人留下了若干探索其外交思想的踪迹。(一)左宗棠外交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保持民族气节,维护祖国利益。在鸦片战争中,当他获悉抗敌有功的将领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时,愤慨不已,叹道:“是非颠倒如此,可为太息!”(《左宗棠家书》) 6页)当他知道琦善签订卖国的《穿鼻草约》时,斥责琦善“以奸谋误国,贻祸边疆”、“其罪不仅可与一时失律者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言语交际必然要遵循着一定的语用原则,国际外交活动更是如此,外交言词更是常常通过各种会话策略,来使外交活动顺利进行。本文以外交家周恩来精辟的外交言语为例,浅析了外交语言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顾维钧作为民国著名的职业外交家和国际政治家,其一生参与了诸多中国及国际重要外交谈判,而现实主义则是其成功之要道,且因应了现代国际政治运作的取向.谈判作为外交最基本的方法,极彰显地展示了顾氏现实主义之外交思想.正是之故,本文以其为切口,作一探讨,以为当代外交家可资参照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9.
人们的言语交际中,存在着模糊修辞,它具有积极性,能够在具体语境中获得很好地表达效果。 模糊修辞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在外交活动中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语言技巧。 外交语言要体现一个国家对外政策,并维护本国利益。外交斗争是复杂的,特别是外交家在进行交涉和应对表态时,不但要看到已经公开了的一面,还要估计到潜在的各种因素。所以,外交语言更要具有分寸感和含蓄性。外交家们为了不把话说得过死,给自己留有余地避免或摆脱语言困境,进而解决外交难题,往往要进行模糊修辞。例如,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在表述美国对台的立场时用了以下含糊辞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周总理和基辛格谈判,在怎样表述美国对台湾的立场时卡了壳。我们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的任何措词,而美国又不愿就此得罪台湾当局,基辛格从北京一直想到上海,以这种把政区概念偷换成地理概念方法,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话。这里模糊修辞立了一个大功。 我们的一个代表团访问美国。陪同的主人间:“你爱费城吗?”,说“爱费成”吧,不恰当;说“不爱费城”吧,又怕引起主人的不悦;说“无可奉告”吧,也不是记  相似文献   

20.
王中华 《时代教育》2012,(3):181+190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第一位驻外使节。其在充分了解"国情"和"夷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认为中国应循理外交,对外交往要"知己知彼",通其情,达其理,知其法,严守条约等。郭嵩焘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他的外交思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使国内外环境和谐,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自立、自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不仅促使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而且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