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何为大数据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当你在网上浏览新闻、观看视频、收发邮件、上传照片、下载资料、更新微博、发布微信、与同学聊天、往论坛发帖,甚至在网店买了什么东西、在搜索工具中输入了哪些关键字……你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所有的"足迹"都会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并保存下来.前些年常说的"信息爆炸""海量数据"已经不足以描述这些以几何级数迅猛增长的"大数据"了.  相似文献   

2.
据一份美国调查报告显示: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小孩有两成会放弃工作,多数一事无成;他们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甚至失去了奋斗目标。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从美国、日本到中国……  相似文献   

3.
正孙绍振先生说,"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以《老人与海鸥》一文的教学选段为例来具体说一说。【课文选段】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看来  相似文献   

4.
<正>"互联网+"时代已然到来,"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均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作为教师,我们应探索"互联网+教学",借助互联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目前,互联网已经深深地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之中。例如,通过网络下载教学所需的新闻、案例等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多样  相似文献   

5.
正打开网站,浏览帖子,我们会发现一个语言现象:在当今的网络世界中,"HOLD住""伤不起""坑爹""山寨""卖萌""淘宝体""咆哮体""凡客体"……新词生句"你方唱罢我登场",许多网络热词被中小学生挂在嘴边,大有从网络蔓延到校园之势。不可否认,网络用语新颖活泼,为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网络用语选词新颖,学生大胆使用最新的流行语言元素,无非是为了展示自己,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如"他的造型真是雷人""你真是OUT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常听到不少学生在诉苦:数学太难,数学太枯燥,数学太无聊……他们对数学的抱怨、害怕甚至恐惧中外皆然,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美国数学教授阿瑟·本杰明甚至把"消除数学恐惧症",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那这一症结在哪里?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原来是一些教师把数学课上成了"刷题课""灌溉课""记忆课":这个题这样解,那个题做的时候分这样几步,这道题直接用公式……这不是要把天  相似文献   

7.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游泳选手傅园慧接受媒体采访过程中,因为表情包和"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和"我心满意足""对决赛没有期待""奥运训练生不如死"等不加修饰的话语,引来朋友圈刷屏,其微博圈粉速度更是惊人……既非决赛耀眼表现,亦非打破世界记录,甚至未破亚洲记录,为什么傅园慧受追捧程度超过金牌得主?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早前看到过一份资料,显示的是各国中小学生每日的劳动时间,中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12分钟,仅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这个数据着实让人震惊。孩子"没时间""不会劳动",自理能力缺失,劳动意识淡薄,甚至轻视劳动。在物质生活丰盈的新时代,劳动逐渐被弱化、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很多人愿意用"聪明"来评价人们的智慧和学习能力,细思量,聪明一词饱含了深刻的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在其中。首先,从造字法的角度来观察。"聪"字使用会意的方式涉及了人的耳、眼、口、心四种感官,但耳朵占据了这个字的一半。巧合的是,一组数据统计显示,人在交流当中,倾听功能的作用占到35%~45%。其次,从"聪明"一词的起源来说。"巽而耳目聪明""听曰聪""闻审谓之聪"……撮其要义,"聪"更多地强调人的听辨能力,而聪明是倾听  相似文献   

10.
孙霞 《辽宁教育》2013,(9X):78-78
<正>"问题学生"是班主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经常听到他们在办公室说:"我们班级的某某就是个‘问题学生’,真让我挠头……""某某同学的学习习惯真是不好"确实,"问题学生"影响着整个班级的风貌,甚至影响着整个学  相似文献   

11.
正"不仅……而是"不能搭配2005年5月22日《人民日报》第7版《青春,在祖国的西部闪光》中,有这样一句话:"志愿精神,不仅停留在个人需求的层面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人对社会所承担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上。"按语法规则,成对合用的关联词语,不能随意拆换。比如"不但(不仅、不只、不单、不光)……而且(也、又、还)""不但……反而(反倒)""不但……而且……甚至"等表示递进关系;"不是……而是""是……不  相似文献   

12.
正小刘是重庆某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临近毕业之际,投了许多简历,但都石沉大海。他无奈地表示:"等毕业答辩后再继续找吧。"(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类似小刘这样因无法满足心理预期而"等等看"的大学生有许多,他们在等什么?在等"大城市""稳定的工作""优厚的待遇"……可通常情况下,等待的结果是,越等机会越少,越等工作越远。当就业市  相似文献   

13.
微生活     
<正>随着微博等新媒介的兴起,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微""秒"的变化:时时刻刻更新微博、浏览微小说、关注短新闻、看视频、自拍网剧、网上"秒杀"……追赶时间、超越时间已然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基调。微生活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紧密了。  相似文献   

14.
伴随中学生化学学习的除了"教材",就是"教辅书",学生对化学的认识是"千变万化的化学变化""实验"……甚至跟"危险""毒害"等词联系起来。其实,化学隐含着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能够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  相似文献   

15.
教育微评     
《湖南教育》2014,(7):19-19
正新闻事件:"人大女神""我们有空调""美女老师等你到碗里来""上清华变白富美"……高考结束后,不少高校纷纷打出另类招生广告。这些招生广告一反刻板无趣的面孔,变得十分"卖萌"引发众议。七嘴八舌:①周卫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清华女生"晒"出自己刚入学和将毕业的对比照片,其实就是一个年轻人下意识的本能行为,她为自己能选择清华而骄傲,她为自己的成长变化而自豪,如此心情激起了  相似文献   

16.
欧春燕 《广西教育》2014,(16):35-36
正"富贾,可为吾友乎""安能辨我是雌雄""甚累,不复爱也"……这是什么意思?翻译过来你可能就恍然大悟了,原来这就是网络流行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女汉子"和"累不觉爱"的文言版。近段时间,此类"白话文"转变为"文言文"的段子十分流行,甚至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刮起了一股"最炫文言风"。对此现象,各方评论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这是"文言的回归",反映了人们开始亲近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可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贬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网络现象而已,类似于"恶搞",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折射了现代语言的贫乏。  相似文献   

17.
<正>【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作为前外交部部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任期最长的新闻发言人,在任期间,李肇星获得了"铁嘴外交官"的称号。从事外交工作多年,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李肇星,近期却没有出回忆录的打算。对此,李肇星解释说:"对我经过的事情,还有个重新认识的过程……我觉得我还差得远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所以不敢写。""我就是个永远  相似文献   

18.
正在人才市场招聘,遇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招聘展架前徘徊犹豫,我偶尔会走上去主动询问。"学什么专业?""新闻。""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和新闻有关的工作。""那只能进报社、杂志社或者电视台。""可是……"他们欲言又止。"是不是找不到合适的,没有对口的岗位?""对,找了好久的工作,没有合适的,很多公司都要求有经验。"他们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委屈与无奈。"那要不要来我们家看一看?"  相似文献   

19.
"我在外面开会""我在外面办事""我要过两天才到学校"……这是许多校长回答副校长、中干和教师的话语。在一些地方,走读校长越来越多,校长两三天甚至一两周不在学校是常事。许多事情都是下级请示,校长遥控指挥。教师和校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已然翻篇了,但有些给我们心灵留下温暖和力量的记忆却不应被翻过去。这事虽然算不上"十大新闻""十大事件""十大人物等那样有规格、有影响力的大事件,甚至微不足道,但却以出彩的正能量彰显其品质和意义不该被忘却。让我们拨回记忆的时针,定格事件发生的那一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