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该文就天津方言岛、天津母方言的来源、天津方言的语音特点、文化特质、幽默情怀及天津城市性格在方言中的反映等六个方面,阐释了天津方言与天津城市性格互为表里的关系,对天津方言产生发展的历史、现实及发展前景也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在天津学习普通话时经常会受到地区方言的影响.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的在津留学生有了解、学习天津方言的愿望.本文结合天津方言的特点,指出在引进天津方言教学时应该加强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清学生学习阶段与需求,并结合天津文化,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3.
天津方言因其独特的声调而形成一种"方言岛"现象,进而引起了包括天津方言源流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本文试从实验分析的角度对存在争议的天津方言阴平字声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据李世瑜先生考察,天津话几乎只有天津市里的人才说,由此判断,天津方言具有方言岛现象的特点.本来会说天津话的人就不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天津话被普通话取代以至消失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了.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市民方言使用态度的调查问卷,以期预测天津方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万荣县隶属于山西运城,万荣方言词语颇具特点。文章择取万荣方言"消贴""布蔫""丝丝惹惹""闹活""摔绊""沙巴"六个词,进行释义研究,以期对万荣方言词汇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天津方言的幽默诙谐为众人所知,其发音独具一格,自成一体。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使用作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以及中国学生的第二外语,其学习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文从天津方言的特点出发,浅谈其与英语词汇语音的联系,发现语音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方言消失与抢救方言已成为当下不能回避的课题,人们已经意识到方言消失对地方文化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方言是"口头非遗"的载体,"口头非遗"也成为方言的自然栖息地,以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切入口来保护与传承方言不失为一种新方法与新途径,从而使地方文化与方言获得传承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河南方言中"中"有"成、行、好"的意思,本文疏理了"中"的几个义项,讨论了河南方言用"中"表示"成、行、好"的文化内涵。其中牵涉到中庸心理、对称的审美观、封闭心理等。这一研究折射出文化心理对语言的影响,反映出方言词可以揭示不同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扬雄《方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汉代文化的多个方面。其中,"臿"、"刈钩"、"佥"、"杷"等农具,反映了汉代的农业发展水平;鸡、猪、马的不同方言名称及畜养方式和畜养工具,反映了汉代的畜牧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王临惠 《中国语文》2012,(1):68-76,96
文章讨论天津方言阴平调值的演变过程,认为天津方言今阴平调值与周围方言不同是山东方言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其原调值应是现在被认为变调的213,而现在的31调则是变调代替本调的结果。天津方言演变过程中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具有过渡性特点,它的底层是早期通行在这一区域的冀鲁官话,不是移民方言。  相似文献   

11.
"趁(赚钱;拥有)"、"?兪(用石块等击打)"、"横去声(扔掉)"、"鈙(提;拉扯)"、"愒(躺;斜靠)"和"(闭门)"是山东方言的特征词汇。这些词在南方方言里仅散布于吴语和闽语中,在粤语、客赣语、湘语和徽语里踪迹难觅。究其缘由,两晋青徐移民从中原东部出发南下先聚集在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后来这些移民的后裔又经由浙南进入了福建。这些词语即是由青徐移民辗转挟带下来的,它们在吴闽语里的分布范围跟移民迁移的路线基本吻合。本文的结论可以跟学者们研究西晋青徐方音特征在吴闽语里的表现得出的结论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一届语言理论教学和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语言理论教学和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的学术问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我们在这里按照"语言学概论教学","相关课程教学","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研究","现代汉语方言和古代汉语研究"等话题分类介绍学者交流的主要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东乡族汉语中,有汉语西北方言(主要是临夏话)的成分,也有从东乡语或蒙古语中借用或变用的成分。本文探讨了东乡族汉语中的"些"、有"、啦哒/哒啦"、阿哈"四个词语的用法及来源,认为它们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源语言的深层语法特点会在习得的另一语言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商洛人口根据移民来源的先后可分为两批,一批是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商州、丹凤、洛南等市县城市广大地区,讲此种语言的人主要是当地土著居民和明代移民至此较早的"大槐树人",他们以主户自居。另一批是第二次移民高潮来陕的人,他们的祖先于清初伴随着"湖广填陕南"的浪潮从江南和广东、福建沿海等地入陕定居,故被称作"客户人",其名称和"客家人"的叫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商洛的本地人还称"下湖话"为"蛮子""山蛮子""鬼蛮子",下湖人则称本地话为"瞎家伙话""爪子话""奤子话"。在相关方言材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种称谓的说法作出了相应地解释。  相似文献   

15.
各种语料中的大量的例证说明,读音为huo等的“和”、“活”、“火”、“豁”、“霍”、“合”等语素的词汇意义在部分词语里已经虚化;在A+huo和V+huo式言语结构中,huo等主要承担语法意义,具有明显的后缀性质。  相似文献   

16.
以天津ZX集团下属的销售公司为例,对国有营销企业的人事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试图在该公司引入"末位淘汰机制"、"全员营销机制"、"营销资源整合"等制度,盘活其人力资源,以期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营销资源最大化利用等目标,为国企销售型公司提升经营业绩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以"否定"、"破坏"、"消解"和"颠覆"现存一切观念、价值和制度,强调"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和"非连续性"等为特征的思想观念,与我国新时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强烈否定意识有着极大程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各有其特定的生成、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鲜明的不同。对两者的正确辨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我国新时期小说的本质和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上博七》中助词有"之、所、者、是、亦、夫、噬、虽、其"9个,其中以"之"为主,占74.7%。"之"作结构助词,用法非常灵活、复杂。"其"、"亦"作助词用,都没有实际意义,也无表示语法、语气等作用,只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20.
"三"字的语义相当模糊,其模糊性较多地体现在夸张运用上。数字"三"可单独成词或句,或与数字"二""四""五""六""七""九"连用,或与表示十进位整倍的数字十、百、千、万连用,用来虚指,表示模糊夸张。同时,由"三"倍之而来的其它非十进位倍数如"六""九""十二""一十八""三十六""七十二"都可表示虚指,以夸张表示模糊语义,这种表达法可看成"三"的延伸。"三"表示夸张的现象,是人类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数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是人们潜意识里的数字文化理念的折射与反馈。"三"字夸张是一种模糊而非清晰的表达,这种表达增强了事物表现的模糊美,其本身就是一种模糊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