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美学观照:广告文化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殿元 《新闻大学》2007,(4):132-136
广告与艺术各自有着不尽相同的审美规范和不能互容的审美价值,广告的存在根据并不在广告文化内部,广告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其他在他为的特征,广告文化的当下性和功利性构成了对艺术普遍性和超越性的消解。我们这里对广告文化的反美学关照并非要进行优劣的价值判断,因为我们不认为审美价值应该定于一尊,艺术本质不能代表所有的审美价值。当然,广告的反美学观照也不表明我们要举双手赞成广告对艺术美学规范的冲击,我们的立场是人本主义的理性审视,即对人类健全精神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大众审美文化现象中,广告审美文化应该说是最为活跃,对传统美学冲击最为强烈的文化现象。因此,本文对广告审美文化后现代表现进行理性的审视,以响应和支持陶先生所提出的问题。从审美角度看待广告不难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传统的审美取向、审美趣味在广告中几乎  相似文献   

3.
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植入传统美学元素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进行了概述,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传统美学进行了分析,指出传统美学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认为继续学习和了解现代广告的审美特征,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对中国传统美学,虚心的去承认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以达到在现代广告设计一个更大的提高和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徐鑫 《大观周刊》2012,(14):28-28
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是相辅相成,密切相连的。本文中简要的阐述了现代广告的设计审美思想及中国传统美学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与影响。在现代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寻找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所特有的思维优势腿其独特风采.学会借鍪和吸收。在当下世界多元化的语境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现代广告设计的水平,促进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是与生俱来且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泰国微电影广告为例,探讨微电影艺术在广告美学中的应用问题。微电影艺术体现了广告审美中的视听美、情感美及意蕴美,能够让受众在感动、共鸣中对企业品牌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泰国微电影广告以平民化、抒情化、诙谐化为特色,在广告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本文从广告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借以观照中国微电影广告的不足之处,并为其发展提出了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赵敏秀 《东南传播》2018,(4):129-131
美学赋予了广告可以无意识吸引受众进行消费的手段,二者的结合,使得美学具有目的性和主动性,而广告获得了艺术审美意象。广告美学所构建的"迷惑"无形中激发消费者欲望,从而完成刺激、注意、兴趣、购买整个消费行为。跨界广告是社会资源的多重开发和整合的表征,从美学层面,跨界广告通过对视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融合和扩展的美学特征,其背后美学机制指涉的是过时商品和品牌的复兴以及广告商为激发消费者深层欲望所构建的消费艺术。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美学基础,广告节目也不例外。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的科学,它反映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衣食住行,特别表现在艺术领域。艺术的命运和群众的鉴赏能力互为作用, 艺术提高了群众的审美情趣,反过来又要求并促进艺术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体系,提高广告节目的质量、加强审美意识的追求,无疑是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告传播过程中的美学表现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规律和方式,所以,当前广告创作要注重对日常信息符号的整合嫁接,并融入审美情结,才能够吸引眼球和引导消费。  相似文献   

9.
许敏玉 《新闻界》2015,(3):35-39
广告是一种经济领域竞争手段,但很多广告作品中的艺术符号和文化符号也承载着一定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在一定范围内培育着美,传递着美。广告审美和传统审美的最大区别就是审美机制中的经济属性,因此广告审美在发生路径中通常具有几个特点:内容真实是审美发生的基础,产品利益点和审美培育紧密相关,广告审美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广告摄影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程,其形式和内涵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从单纯真实地介绍商品、拍摄记录性物像开始,直到把图像视为一种语言,传达各种信息,表达各种商业观念.直至今日,现代广告摄影已成为商业与文化、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的高度融合体.广告摄影不同于其它广告和摄影,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拍摄技巧和精通各类高档摄影器材外,还必须不断培养审美情感和不断更新设计创意观念.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春节广告具有回归人文性的审美倾向;展现现代化社会新型生活方式与消费社会下的审美观;聚焦于小众人群,审美文化更加包容与多元。同时,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审美文化困境。中国新媒体广告在2012年到2019年实现起步和发展,本文将以这7年时间中,春节时期发布的新年主题广告的审美文化演变为研究主体,考察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春节广告审美文化的基本肌理和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2.
翟少昂 《今传媒》2023,(5):110-113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研究了“怪诞”这一美学表现形式在短视频广告声音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发现短视频广告的声音设计一般通过戏仿、反讽和美丑对比等形式来呈现“怪诞”效果,其听觉审美体验表现为熟悉中的陌生感、现实中的超现实感和不协调的震惊感,提出短视频广告创作者可以利用“怪诞”这一美学手法,优化短视频广告声音设计的策略,提高短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具有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其产生迎合及拓展了受众的审美心理及期待视界,价值实现需要全社会认可.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公益广告的创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晶 《现代传播》2006,(5):26-30
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从广义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一般说来,审美文化具有感性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从狭义来讲,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与行为。审美文化所指涉的不是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事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本文提倡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品格与实现针对性,作为审美价值观念和尺度的审美文化,对于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或视觉文化进行考量与评价,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也拣汰出其中的非审美成分或亚审美、泛审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广告审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它是以经济目的为基础的受众愉悦活动.广告审美的发生机制突出了内容和形式的共融,信息确定性和表现艺术性的共存,产品功能和审美培育的结合.广告审美是一种建立在功利性审美基础之上的审美,具有一定的被动性,隶属于社会大众审美的范畴.广告审美活动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范周  陈曼冬 《现代传播》2007,(1):139-140
2006年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华美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承办的2006审美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邀请到了国内近50名文艺学、美学的著名学者,共同探讨审美文化研究以及美学的当代生存等问题,并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研究和探讨。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中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聂振斌研究员,原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相似文献   

17.
写在前面     
1994年,朱光烈先生曾在本刊发表传统媒介的“泡沫”论,引发广泛的争鸣。本期发表作者的《不谋万世者无以谋一时,不谋天下者无以谋一域——2006年再论“泡沫”》。文章依然认为新媒体将取代旧媒体,并指出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蒲震元的《审美文化研究三题》从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提出看法,并呼吁通力合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科;张晶的《作为美学新路向的审美文化研究》对审美文化的内涵、外延作了探讨界定,提倡审美…  相似文献   

18.
宋丽丽 《新闻界》2013,(4):59-64
近年来,在新媒体领域迅速崛起的微电影,由于大量专业制作团队和明星的加盟使得其在广告营销层面上有了新的尝试。本文从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以及阿瑟.丹托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出发,在美学的视阙下去探讨微电影特有的美学特征,以及当今的艺术现象对传统美学带来的巨大挑战。在这种艺术与非艺术边界消融的今天,微电影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在创作主体、内容文本、审美过程以及审美结果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广告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审美哲学在广告领域的体现,对当代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如何利用适度的后现代广告来引导大众的审美观,建构健康的审美文化,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本文分析了后现代广告的特点及其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广告人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无限度地迎合受众,应同时考量传统社会文化的接受度和核心价值观,担负起引领健康大众审美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李志好 《青年记者》2007,(24):50-51
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包含审美内涵。受众对广告作品的认知从吸引注意到引起兴趣再到欣然接受,审美因素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文化中意象和意境是审美范畴中最具分量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