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尝试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整合教学,让学生对送别诗这类题材形成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教学时是先学诗还是先学文,大家争论不少。笔者以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教学时是先学诗还是先学文,大家争论不少.笔者以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的内容就将诗的意思、意境"还原了其本来面目".从这个意思上考虑,"文包诗"的教学应该先学文,再学诗.  相似文献   

5.
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征是创造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情景结合。诗的意境可以激起人们的情思,令人神往,从而感染读者。著名诗仙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创造的意境,是感人至深的。诗题的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点出了诗的主题——为友送行。可以想见,诗人是要通过送别场景的描绘,来抒发离别之情。为了创造出这种情景交  相似文献   

6.
【教学案例】《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  相似文献   

7.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8.
送行离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场景,因此离情别意也成了历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尤其是诗歌创作的送别诗,无论哪个时代,各类诗体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据笔者粗略统计,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的送别诗占课本所选诗的五分之一,因此如何欣赏送别诗自然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清代美学家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诗歌的意境正是情与景的有机交融。因此欣赏送别诗的意境也就无可避免地要结合分析诗人所创设的送别情景,也就必须突出鉴赏诗人写景的艺术手法。尽管义务教材中的送别诗的品位、风格、情境各异,但均可谓上…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这篇诗话,再现了这首名诗产生的过程,阐释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表达了李盂亲如手足的情谊,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真挚、意境高远、诗意浓郁的散史。  相似文献   

10.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这类文章大多是在通俗易懂的故事叙述中揭示古诗词的创作经历、背景、内涵等,将诗词名句包含其中,文质兼美,故事生动,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章以送别为线索,文中有诗,诗文互照,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在唐诗中又有许多的送别诗。初中语教材中所选《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尽管四位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同,但由于人物不同,送别的环境不同及友人去的地方不同,送别时的心情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2.
传统题材的送别诗在唐代繁荣以前,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历程:先秦《诗经》中《燕燕》、《渭阳》离情别景的描摹以及"吉甫作诵,以赠申伯"的官场饯别,堪称送别诗的滥觞.魏晋时期随着送别诗诗题及类别的出现,送别诗才真正建构起来.降至南北朝时期,文人有意识地将送别诗从其它诗类中独立出来,再加上当时山水诗的盛行以及诗人注重吟咏性情的特点,带动送别诗中的写景技巧,以及融情于景的艺术表现,从而使送别诗无论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中送别诗所表现出的送别方式和离别情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瞻望式送别:即不断远望,目送行人离开,促人缠绵悱恻;赠物式送别:离别时赠送物件,以寄相思,杨柳依依;祖饯式送别:设宴送行,别情如枯苗望雨;留客式送别:欲送还留,让人恋恋不舍。本文通过对《诗经》离别诗中的送别方式以及所抒发的离别之情进行探讨,以期达深入解读其题旨和离别情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相似文献   

15.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相似文献   

16.
[定位 ]屏幕显示 :1 .学习理解宋婉约词的特点。 2 .重点领会本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切入 ]古代写离情别绪的诗 ,你知道哪些 ?是如何表现离情的 ?点拨 :写离情的诗有很多 ,但风格各不相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各有特点 ,简要分析。[探究 ]( 1 )欣赏“意境” ,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给你触动大 ?哪些地方写得好 ?说出原因。点拨 :所谓“意境” ,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 ,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17.
刘长军 《教学随笔》2015,(4):179-180,175
诗歌鉴赏犹如横在高中生面前的大山,难以逾越。本文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诗的国度里碰撞智慧,建构知识,引领学生准确把握送别诗的意境,深入分析送别诗的感情,把握送别诗的常用意象及技巧,提高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魏野是宋代的隐逸诗人,其送别诗由于浸润了诗人的气质和情怀而风采独具.独特意象的选取、别样情怀的流露、隐士形象的自我展示、苍茫和淡远意境的营造,这些构成了魏野送别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案例与策略解析]一、一比送别诗,提炼相同点1.出示古诗背诵单元目录,锁定学习内容。2.指导学生读正确整首古诗,并读出一定的节奏。3.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并随机出示:《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4.讨论并发现送别诗的共同点:送什么人、怎么送、到哪里去、看到什么景物、抒发诗人的什么情感。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送别诗的一般特点:送别诗一般都包括人、景、情,并附以板书。6.聚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1)指导学生联系课题、作者,明确送别的人物。(2)出示前两句诗,抓住"夜"  相似文献   

20.
《送友人》是一首化情入景,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诗人以质朴平易的语言,清新明快的笔触,把地、人、情、物串联在“送别”的线索上,意境幽深,蕴藉风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反复吟咏,使人动情、动心。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不是抒愁苦,就是抒感伤,悲悲切切。一些诗词,不管是写父子之别,。夫妻之别,还是亲友之离,总在别时的凄楚、别后的痛苦上作文章。究其实,可用北宋词人柳永的诗句作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送友人》却紧扣题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