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职学生专升本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选拔,进入本科高校继续学习的方式。当前专升本考无所学、学无所考,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主导,专升本考辅机构泛滥,高职院校陷入两难境地,机会不公平。究其原因,主要是考试制度不完善、职业教育地位不高、学历贬值、就业和薪酬制度不完备。为此,应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多途径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处理好高职与本科的课程衔接,改革专升本考试模式和完善相关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2.
专升本院校在升格后,法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是这些院校法学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专升本院校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和传统本科院校、特别是政法院校相比,其特色和优势在于应用型和复合型,和高职院校相比在于理论性.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要体现这些特色,这是专升本院法学本科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何衔接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以广西为例,在衔接过程中主要存在培养目标错位、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专业来源杂、培养教育功利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顺利衔接的现实意义,接着是具体实施的方略:如何实现它们培养目标的衔接、如何稳定与提高高职专升本生源的质量、如何整合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分支形式的培养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技职院校的专科与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中,普遍实施实务专题来代替毕业论文。大陆也有个别高职学院引入了实务专题教育模式,但大陆本科人才培养中还没有相关的借鉴改革。有必要在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实施实务专题,以引导高职专升本教育的职业性定位,提高高职专升本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减轻教师负担并发挥学生优势。  相似文献   

5.
对于民办院校来说,学生通过专升本进入全日制本科院校学习,无疑是加大招生宣传的重要砝码,专本科的培养目标差异、专本科课程衔接困难、专升本文凭的认可度低是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只有明确专升本培养目标、处理好高职和普教在学历方面的融通等方式才能提高专升本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把高职教育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高职教育的定位还存在问题,一是一些学校在教育中强调科学型倾向,表现为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相关专业进行删减和压缩;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无特色无个性,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三是盲目追求“专升本”升学率的倾向。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可采取以下对策:一、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树立现代高职教育新理念高职教育战线要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  相似文献   

7.
很多高职院校呼吁发展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建立起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实现自我循环。目前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选择合适的本科院校举办“专升本”教育。有两类学校可成为“专升本”教育的主体:一是坚持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方本科院校.包括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新近从专科升格的本科院校: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中存在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让高职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的倾向,提出高职院校要找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定位,坚守自己的层次、类型,培养一流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要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品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探索开展高职教育长学制专业和终身学习的试点,搭建学生成才成长的立交桥,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各类教育中,有一类教育往往被社会忽视,那就是职业教育;而在大学校园里,又有一个宠大的群体常常较难吸引关注的目光,那就是高职高专生。学校定位:志在专升本还是扎实搞职业教育?目前大多学制三年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有其尴尬的地方,要论动手能力,可能不及一进校就直接上实训岗位的中职生,要论系统理论功底,可能又不及学制四年的本科生,高职高专院校的位置到底应该在哪呢?在这种探索中,有两种观念发生了激烈冲突,一些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的发展就是应该争取一切条件上本科,专升本,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等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在激烈…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形势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各地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山东省也开展了在全省部分高职院校开展"3+2"试点本科教育。针对高职院校举办"3+2"试点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课程分段设置,对如何发挥"3+2"培养模式特点优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相应观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对于当前高职教育来说,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出路。高职教师要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研究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符合生源实际、教学改革满足专升本求学需求、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多种方法融合、教学方法服务于当前就业、教学方法融入信息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与心理教育结合,为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具体执行思路,以期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其与高职"专升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目前,高职院校独立试办高职本科专业、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试办高职本科专业是推进高职层次上移的两种主要探新模式。反思我国教育体系发展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面临学位体系的断层、专业设置的隔离、门第思维的羁绊等障碍。面对客观的阻力,在已有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中举办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学术型学士学位平行的"技术专业学士学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自职业教育定位类型教育以来,打通职业教育学历上升通道势在必行。各地各校在举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方面亦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高职院校对接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联合举办本科专业,培养本科学生,为职业教育本科改革提供了有益思路。专业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必须厘清制订的逻辑起点、逻辑终点、逻辑中介及实践策略,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熊丙奇 《生活教育》2014,(11):44-44
正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据悉,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经济观察报》5月10日)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高职,从表面上看,可以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并存  相似文献   

15.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在中高职衔接所涉及的众多领域中.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处于关键地位。通过扩大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比例、完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制度、改革现有“专升本”制度、推行本科招生专本共同培养招生考试制度,可以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带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中高职衔接工作,有力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成为当前一段时期内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召开不久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适当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笔者认为积极开展四年制本科高职试点,适度发展四年制本科高职教育,推动高职教育全面发展是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间,我国新建了228所普通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占全国74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0%。这些新建院校多为高职院校升格或合并而成。一些高职院校升本后,按照传统的学术型模式办学,丢掉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12月8日,由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教育学会、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代表就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趋势、定位等问题发表了各自观点。代表们认为,升本之后的高职院校必须回归职业教育本色,坚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在会议主办方上海电机学院院长夏建国的倡议下,会议决定成立"技术本科教育研究协作会",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背景出发,对广州大学、宜春学院、肇庆学院三所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进行案例研究,分析讨论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并由此建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应定位为应用型,应与职业教育改革相结合,应加强协同创新,应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19.
深入研究 进一步做好“高职”专升本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专升本为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提供了机会 ,本文通过对我院近几年高职专升本考试情况分析 ,认真总结经验 ,今后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使高职专升本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文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产学研教育模式的特点、职业教育的优势、区域经济的需要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进行定位,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以产学研的教育模式为依托,以应用研究为主,以横向科研合作为工作主要方向,立足地方特色,树立科研品牌,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和社会资源,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第二部分根据新的定位对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评价管理等科研制度提出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