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春意融融,早在“两会”之前,新闻界就有人预测:这届“两会”将成为增加透明度的一个里程碑。“两会”之后,读者能否给新闻界下这样一个评语:“两会”报道是新闻界不甘缄默,呼唤改革,勇于开拓,一展实力的一次“大会战”。实践证明,中国新闻界是大有潜力、大有作为的。连外国记者也惊异地发觉,他们的中国同行,“几乎在一夜之问由缄默变得开朗起来了。”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实在的“两会”,为蕴藏着改革活力的新闻界提供了释放能量的机遇。新闻界在这个期待已久的竞技场上,尝试了早已孕育成熟的设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然而,作为新闻  相似文献   

2.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者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能够快刀断乱麻将所有的新闻危机事件一一摆平……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尘埃落定之际,许多人困惑不解:在官场和新闻界呼风唤雨的原海南电视台台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鹿松林,怎么可能轰然垮台?  相似文献   

3.
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信息、细节,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去组织新闻事实。这样,他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一读为快的报道。此言诚哉!  相似文献   

4.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者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能够快刀断乱麻将所有的新闻危机事件一一摆平……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尘埃落定之际,许多人困惑不解:在官场和新闻界呼风唤雨的原海南电视台台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鹿松林,怎么可能中箭落马?2006年3月20日,记者飞抵海口深入采访,首次揭开了这位腐败新闻官的神秘面纱——锋芒毕露:“笔杆子”修炼…  相似文献   

5.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者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尘埃落定之际,许多人困惑不解:在官场和新闻界呼风唤雨的原海南电视台台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鹿松林,怎么可能中箭落马?2006年3月20日,记者飞抵海口深入采访,首次揭开了这位腐败新闻官的神秘面纱——●锋芒毕露:“笔杆子”3招修炼成“新闻强人”1990年初,全国电视台长会…  相似文献   

6.
近一二年来,“舆论监督”成了新闻界中人的口头禅。然而,一个口号出来,就成了一个篮子,啥都朝里头放,这样的事,在中国是屡见不鲜了。“舆论监督”也免不了这样的“待遇”。一个售货员恶语伤人,给他来一块“诗配画”,叫做“舆论监督”。一个理发师粗剃滥烫,五分钟竣工,点他的尊姓大名,叫做“舆论监督”。高楼电梯不畅,马路  相似文献   

7.
他既是一位机敏灵活的外交官,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这两者的结合使他成为一位颇具魅力的人物。当戈尔巴乔夫出访西方时,他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官员。西方新闻界称赞他的活动是“官方同新闻界联系的新形式”,“使人看到了苏联的面目”,“感觉到苏联新闻界的变化”。在国内,他常常以评论员身份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或者作为报刊国际问题专栏的主持人。一些苏联观众和读者称赞他博学多识、语言流畅和富有幽默感。  相似文献   

8.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9.
《新闻通讯》第三期上,刊登了宋志耀同志的《立起来的新闻才能活起来》一文,介绍了他的许多宝贵经验。在这里,借他的话题,我也谈点不成熟的意见,求教于新闻界的同行。对新闻“立体化”,胡乔木同志有过一个解释。他说:“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  相似文献   

10.
1947年3季度,解放区新闻界办了一件大事:反对“客里空”。当时还不多见“运动”一词,如果对比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标准,完全称得上一次反对“客里空”运动。对新闻界来说,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基本建设。“客里空”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名剧《前线》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善于“捕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客观、公正。”“西方国家的新闻记者有绝对的新闻自由。”真是这样吗? 不久前,我和一位曾多次到国外访问的新闻界同行相遇,他向我讲起他到西方国家访问遇到的一件事: 当时,正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那里访问。当女王驾临一座大城市时,官方组织了热烈而隆重的欢迎。就在机场举行欢迎仪式的时候,两名女青年从欢迎人群中冲了出来,朝着女王  相似文献   

12.
时下为新闻界议论最多的热门话题是创收。令编辑、记者们神采飞扬的也往往是如何广开财路的题目,即使以前只埋头业务的“老总们”如今也在津津乐道于“提高经济效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听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单位甚至某一个人想要宣传自己,只要拿出一笔钱,他的形像或产品便可以出现在新闻媒介,且形式可以不是广告而是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3.
时下市场疲软,销售不畅,一些地方竞相筑起“篱笆墙”,限制外地产品入境,防止本地原料外流,美其名曰:保护地方经济利益。向以追踪社会热点为己任的新闻界,自然不会放过经济生活中这一热门话题。殊不知,新闻界自身也在“筑墙”。某省一位电视记者曾言:时下搞新闻是“广剽博窃”。笔者初闻不以为然,细想之下,深感确有道理。同行们经常说起这样的“怪事”:自己捷足先登的“独家新闻”(重大活动除外),时常改头换面出现在上至中央、下到省市报刊的版面、节目中,拙劣  相似文献   

14.
刘占坤,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创下这样一个奇绩:凭着一幅新闻摄影《9·23北京不眠之夜》,几乎荣获1993年所有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头等奖,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是空前的。他还多次荣获“全国青年摄影记者十杰”、“体育摄影十杰”的称号。面前的刘占坤很年轻,很豪爽,言谈中充满着自信,但没有很多成名者那股“睥睨”一切的劲头。不过,若和他接触久了,你又可以分明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譬如,他总是留着一头很有特色的“长发”。于是,当他时常挎着照相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捕捉新闻的时候,长发就成了他的“通行证”。守门人往往不用和他打照面,一看长发就明白了:“中青报的摄记刘占坤又来了,进去拍吧!”他  相似文献   

15.
说“磨”     
日前,省广播电视新闻界的专家韩泽先生来徐对去年的获奖作品评析后概括了这样一条经验:好作品是“磨”出来的。此话颇值得玩味。一、“磨”首先在于长期积累知识。谁也没有天生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经常有人这样评价一篇好新闻:情真意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王国维称之为“境界”,即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辞海》中说:“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共新闻”的提出看新闻传播理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新闻”是1990年前后在美国提出、在近十多年中引发很多争议,并且也激发美国新闻界作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的新理论。“公共新闻之父”纽约大学杰伊·罗森这样讲述“公共新闻”:“新闻记者不应该仅是报道新闻,他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  相似文献   

18.
一次,几个新闻界朋友去了琅琊山游览,当来到欧阳修的醉翁亭时,导游小姐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才39岁的欧阳修敢称自己为“翁”?这倒是个挺考人的提问。对《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通常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与民同乐”的为官意趣和文章的独特风格,而不很注意这个“究竟”,似乎尚未见得谁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究。如果这位导游小姐机智一点,只提问而不作解答,给人一个悬念,倒也不失为一种导游艺术;可她答了,答曰:那是欧阳修装糊涂;因为他是被从朝廷贬谪下来的,装糊涂是为了使朝廷不再注意他,不再找他麻烦。这解答不禁…  相似文献   

19.
10多年前,尼克松开始他的“改变世界的一星期”的中国之行时,有一个关于他的筷子的故事,新闻界人士,至今还津津乐道。为了准备他的中国之行,尼克松真是费尽了心机,他知道到中国后免不了要用筷子。为了不出洋相,保证能熟练地使用筷子,尼克松在出发前曾下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一次基本建设 1947年3季度,解放区新闻界办了一件大事:反对“客里空”。当时还不多见“运动”一词,如果对比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标准,完全称得上一次反对“客里空”运动。对新闻界来说,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基本建设。“客里空”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名剧《前线》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善于“捕风追影,道听途说,片面夸大,肆意拔高”,给《前线》的主角戈尔洛夫——一个刚愎自用,拒不接受新鲜事物的将军,帮了不少倒忙。中共中央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于1945年向全党干部推荐阅读这个剧本(同时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