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作为广播媒体,如何运用自身特点加强对生态文明问题的关注,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如何运用自身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更好的和谐发展,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一、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研究就是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观察、分析、反思和反映人类面临的精神、社会和自然生态现状和生态问题,并对解决生态问题提出见解和方法,引导人们解决各种生态问题,追求精神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平衡与和谐。当下电视艺术理论美学观念陈旧,导致电视生态系统出现诸如混乱的商业化炒作等现象,电视生态系统内部显得危机重重,进而导致自然、社会、精神等方面的生态灾难进一步加剧。将生态美学引入电视艺术理论的研究中,能帮助解决人类精神生态危机的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3.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11,(21):108-109
本文围绕着老庄哲学思想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知止不殆"等,揭示其蕴涵的生态美学思想:人类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凌驾于万物之上,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应达到和谐的统一;人类不能过度地开发自然,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雪 《出版广角》2016,(8):84-85
《一辆老式雷鸟》是简约派大师安·贝蒂的短篇小说集,它不仅展现美国中产阶级孤独苦闷的情感世界,还揭示现代社会中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笔者借助生态批评理论具体解读小说中被破坏的自然生态、失衡的社会生态以及荒废的精神生态,并揭示其中蕴含的生态哲理。  相似文献   

5.
杜洋 《大观周刊》2012,(47):29-29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本,结合社会现实情况,通过对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力图较为全面地揭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彰显其对解决当代社会生态问题的重要作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社会和谐的大语境下,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公共艺术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探索“和谐”语境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中公共艺术的整体发展策略。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中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文化形象、艺术观念、以及产业经济价值等研究出发.提出公共艺术的发展对鄙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日益引发现实关注,中国电视剧亦主动以生态意识关注社会和谐发展,对自然环境贴近观照,对人性人情重新思考。虽然中国电视剧在创作和批评上仍处于生态意识的"童年期",但无论从文化维度抑或审美维度上看,近年热播的当代题材电视剧在现实叙事的同时,通过对空间、地方和风景的想象性实践,在不同层面上展现了渐显的生态意识。生态批评与当代题材电视剧艺术之间建立联系已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韦正兰 《大观周刊》2011,(34):92-92
生态文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既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否和谐。本文提出“册南模式”的创新发展思路,搭建“中心+合作社+农户”的发展平台,为册亨养殖产业和养殖合作社与农户之间探寻出了一条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元旦尖措 《传媒》2016,(5):76-78
我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生态恶化,不仅促使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同时也促进了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的繁荣与发展.反之,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段的进步,也对传播生态和谐理念,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30年来我国创作的以生态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研究并诠释了这些纪录片所展示的生态和谐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纪录片本身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郑伟  曹权玺 《大观周刊》2013,(12):338-338,34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现今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由之路,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心声。  相似文献   

11.
史东 《大观周刊》2011,(48):40-40
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杨志峰等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繁荣、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林超琴 《大观周刊》2012,(49):17-17,46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的关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我国领导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新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价值则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事物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并通过认识和实践,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文化的色彩,使生态文化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多样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生态伦理建设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与自然、自然与人、人与图书馆三位一体和谐统一有序发展,是图书馆生态伦理建设的必然趋势;阐述图书馆加强生态伦理建设的内容扣途径.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4.
话语权力、民生关怀、精英意识的纪录片姿态层面,与文化生态、心理生态、类型生态的纪录片生态结构之间既有关联又有侧重。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是在姿态与生态的相互调适中进行的。这种渐进式的调适,根本诉求是指向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片由现象之美走向影像自由的真实趋向越发明显。纪录片姿态与生态的变革现象,有着艺术理念、美学意味、社会价值、思维方式等多重内驱力。和谐就是一切现象美的本质,唯有自由才可以达到这种生存的至高境界,纪录片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校学报出现了生态失衡现象。为优化高校学报媒介生态环境,应实行特色办刊、开门办刊,引入竞争机制等,以寻求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唯玮 《图书馆工作》2006,(4):34-35,40
和谐管理是一种生态时代的管理哲学。它把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管理的价值原则和理想目标。图书馆可被视为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它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于其管理体系中的生态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7.
邹琳 《青年记者》2012,(21):31-32
当前,我国的媒介生态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媒介生态作为一个变动的系统,媒介本身的多元化、媒体内容的多样性都促进了传媒的发展,但一些传媒的发展是以破坏传媒生态为代价的.只有建立媒介之间的良性和谐生态环境,进一步净化传媒生态空间,才能引导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目前影响我国媒介化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刘徐嘉 《视听》2023,(5):97-100
自然纪录片《众神之地》用充满灵性的顶级哺乳动物作为故事主角,以灵动的叙事技巧、含蓄的隐喻方式,讲述天地神灵的故事。该片基于千年积淀的民族地方风情,运用富含东方文化美学的视听语言,在生态环境矛盾凸显的当下,传达中国疆域生态的众神之声,呈现对生态美学的追寻,揭示生态和谐的艺术主题。  相似文献   

19.
在汶川地震中,电视媒体以其优异表现显示了突发事件中电视传播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从宏观语境、中观生态和微观运作等几个层面探讨了电视灾难报道中的和谐传播生态内在动因和现实表现。本文认为,电视媒体在汶川地震中以"和谐"对公众、国家、社会负责,以"和谐"面对市场竞争,以"和谐"规约自身存在和发展,实现了其"和谐传播"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追求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丰富的生态理念。生态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平等""、公正""、友善"等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