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一种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根基的教育学重建式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自主建构中,对教育学重建进行了框架性思考.“新基础教育”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这种奠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价值取向奠基;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基本观点的奠基;以思维方式为代表的方法论奠基.所有这些奠基都与研究队伍的奠基有关.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公共课"教育学"性质与任务的认识有失偏颇,使得这门课程在定位上存在误区,虽然现行教育学课程改革名目繁多,但实际上仍是将教育学定位于"三栖学科"设想的延伸.教育学教材的改革应以教师-学生间直接教学-教育过程为重点,以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问题和广义德育基本问题为核心,建构起能够提供有关中国现行教育结构与教师工作的起码的理性知识,使学生对教育结构和教师工作有比较系统的认识的教育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学经历了百年曲折、走到了今天的繁荣,然而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深层的发展危机。国内学界从理论及学科研究范式、学术合法性危机、综合整体危机、"内裂"和"外解"双重危机等方面表述了中国教育学面临的困境,在危机面前也表现了不同的认识和态度。更多的研究者从破解"密码"、回归生活世界,重建理论、学科及研究范式,重新建构教育学研究对象,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派等方面进行了"突出重围"的尝试。基于对上述研究的评论,本文提出要从寻根问底、对话"域"外和反求诸己三条路径寻找中国教育学发展的转机,昭示了中国教育学可以在与教育变革实践的互动中、在与他国他学科的对话中、在回扣自身的反思与重建中得以光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面对教育法学在法学一级学科和教育学一级学科中的不同境遇,教育法学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强化法律的基础理论和司法实践,另一方面必须借助教育学学科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法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培养教育法治管理人才的特点。在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框架下,大胆创新教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在法学和教育学学科下招收“教育法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谋求教育法学在两大学科间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交叉互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教育法学学科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学科范式的确立与完善是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前提。中国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面向新文科格局、对标世界一流、凸显中国特色的长期性发展过程。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缺少体现一流学科特质性概念、学理性框架、科学性范式的困境。因此,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应然层面,基于新文科建设“大、新、用、跨”的新理念,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充分彰显“大学科”思想,促进学科建设开放创新、发挥学科扎根教育实践的实用动能、推动学科界域横跨的共生发展与知识融合,积极建构学科概念与学科体系的理论逻辑。由此助推学科范式的逻辑生成,确立教育学科独立且独特的身份地位。未来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在学科交叉与分化、守正与创新、技术与人文、本土与国际的不断融合中,通过求同存异的必然努力,充分彰显教育学自身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重要学科价值与独特学科身份。努力构筑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扎根逻辑,确立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跨界理念,强化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文价值,形成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系统结构,以创生新文科时代中国教育学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推进其世界一流学科的有效建设。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理论在教育学学科独立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奠定了学科生成和交叉的基础。教育学理论的发生发展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密不可分,既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的深刻性、应用性和前瞻性,又联结与教育活动发生关联的各个学科门类,构成纵横交错的格局。新时代我国教育学应聚焦理论体系的传承、更新与推进,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教育强国建设,紧跟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作出中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成为摆在教育理论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十年来,这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作为教育学学科体系基础学科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在历史回顾和总结反思中得到发展;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注入了强大活力;教育史、家庭教育学等“冷门学科”得到深化研究,一批新兴学科崭露头角。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尚未实现学科自立,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主体性原创性不足,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缺乏“大教育”视野,学科体系构建的内外部逻辑关系有待理顺,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回应现实关切不够。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未来发展正呈现出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想引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总体布局的实践导向、在学科分类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融通与融合的“大学科”意识、培树一批教育领域的战略型研究人才的学科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学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维水平深化等态势。  相似文献   

8.
从培养学生"从教" 能力出发,《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课程教学必须改革.教改方案包括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两部分.课程理论部分采取"专题研究性教学",分专题予以探讨;课程实践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教学实践基本技能.同时,要搞好学科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吴刚 《教育研究》2021,42(3):76-89
通过数字化时代特质及格雷的研究范式的讨论,得出"数字人文"、"计算教学法"、"计算思维教育"等概念对教育实践具有意义.依据学科内涵和学科标准仔细梳理国内"计算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学科主张,无论从哪方面看,"计算教育学"都建立在一个虚幻基础上,其想法来自对"计算社会学"的模仿,其途径是以想象的学科代替学科想象力.基于以上判断,探讨教育理论生长的动力,提出放宽理论视野,关注学习分析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前景;重思教育研究的预设,关注其"反身性"的特点;发展一种社会认识论的理解视角,进入教育场景,形成问题把握及概念提炼的敏感性;明确教育研究的价值意图,建立教育理论的知识分类,拓展教育学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学科教育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研究学科教育“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即学科教育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哲学的学科教育学;一是研究学科教育“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实践的学科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是在中国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生成的教育学。按照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教育学自身逻辑的发展,可以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中国教育学的重建、中国教育学的破坏和中国教育学的再建三个阶段,各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未来中国教育学发展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促进教育学建设的关系、批判与继承之间的关系、中国教育学建设过程中的中外关系、学科体系建设与知识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学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radical critique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rom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Goals for the paper are: to reveal agreement between radical and multicultural discourse about transformative pedagogy, exemplify a body of literature about pedagogical struggles not recognized by radical critics, and encourage interchange between these groups in regard to critic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 authors are interested in transformative, multicultural pedagogy,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critic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y seek to know the extent to which transformative multicultural pedagogy is addressed within radical critique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y ques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voic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gaged in real transformative pedagogy are acknowledged by radical critics.Ideological agreement is found between radical critics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ors in regard to transformative pedagogy. However, radical critics do not acknowledge this agreement, or perce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transformative. In response, the authors reference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that portrays real, transformative, multicultural pedagogy in action in school and university classrooms. They encourage radical critics to read this literature and consider alliances between radical and multicultural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挑战与应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既是一个事实命题,也有着自身的价值意蕴。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面临这样的挑战:历时态的中国教育学是舶来的产物;共时态的中国教育学面临全球化中的话语危机;中国教育学的文化传统的断裂。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回归自身的文化原点、对外来理论的批判性的借鉴、回归中国教育的现实进行研究等对之作出应答。  相似文献   

14.
Pedagogy: East and west,then and now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is the first of six commentaries discussing Zongjie Wu’s essay, ‘Interpretation, autonomy, and transformation’. Wu’s analyses of pedagogy have opened a new window for looking at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us’s pedagogy with contemporary teaching in China provides a striking contrast. However, perhaps it is unfair and inaccurate to attribute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pedagogy to western influences alone. Such an evolution is also underpinned by changes in socie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Meanwhile, despite the modern structure, much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s still retained in China’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Nonetheless, when society further advances, the Confucian pedagogy, which amazingly embraced the essence of contemporary learning theories, should have a role to play.  相似文献   

15.
无论从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趋势来看,还是从教育领域的公共性特征来看,教育领域都无法拒绝不同学科对其进行探讨、研究,由此,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向:其他学科研究者为解决教育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而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探讨的“教育的立场”;教育学专业研究者力图通过研究,提高教育学理论水平,建立、完善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并运用教育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对教育领域中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这两种立场可以并行不悖,并有可能相互促进各自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特殊教育学中国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实现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扎根中国大地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其发展进程和方向,基于对文献的分析,将特殊教育学中国化分为前学科时期的文化奠基(1840年以前)、西方特殊教育经验的中国化(1840—1910年)、特殊教育学的中国化创建(1911—1948年)、特殊教育学的社会主义重构(1949—1977年)、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初现(1978—2016年)以及新时代(2017年以来)六个演进阶段。研究表明,中国的特殊教育学并非一种全然的“舶来品”,而是深植于中国土壤、始终依靠中国主体性,交融中外理论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张小丽 《教育学报》2006,2(5):36-41,57
1901-1904年,为赫尔巴特教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其间,中国学界对它的引入,至少有两个不同路径学术著作的翻译和留日速成师范生的听课笔记。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学文本学术著作与讲义纂集。后者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如湖北和直隶对波多野贞之助讲授内容的不同取舍。这种特殊的历史际遇,成就了中国现代教育学在产生之初的特殊学科形象。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用”为目的、向西方倾斜而自我否定的学术心态、公式化的创作方式和形式化地追逐西方学术新潮以便迅速在中国加以运用等的结合,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传统,它导致了中国教育学在文化上的双重隔绝:既隔绝于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也隔绝于西方文化历史传统。要改变这一状态并使教育学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理应把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从教育学史拓展到教育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一开始就是“进口”而来的,人们形象地称它是“舶来品”。教育学的引进与教育学的中国化几乎是相伴而生的,教育学中国化经历了六个阶段。解决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应注意中国的教育实际,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倡教育学原创性研究,正确处理传承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教育学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振东 《教育学报》2005,1(5):18-26
当前我国教育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科学化问题,而教育学的科学化不仅是通常议论的研究范式问题,从科学规范并结合我国教育学发展实际来看,还应包括其他一些与教育学研究效度和信度有关的问题。区分跨学科教育研究与多学科教育研究、承认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存在、超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两极对立、正确认识教育学科学性与有用性的关系、走出“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迷途,以保证我国教育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