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代科举会试一般由三场考试组成,规定考生必须在三场考试中都取得优秀的成绩,最后才能被录取。但实际上这一原则在科举考试判卷中并未完全落实。本文通过对《会试录》所收《程文》作者名次及其文后所附考官“批语”内容的分析,考察明代会试考官判卷的标准,及其对考生成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清代会试官员(包括内外闱考官及所有勤务人员),到底是由些什么样的人构成,目前学界并没有详尽的材料予以公布,鉴于此,本人将发现于国家图书馆北海分馆的《同治十年辛未科会试录》公开,以飨读者。此外,关于会试中的大总裁人数及同考官任命资格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商榷之处,文中将一一指出。  相似文献   

3.
赵翼具有诗人与史学家的双重身份,有意识地以诗记史。他曾任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会试同考官,将见闻感受写成《分校杂咏》组诗,涉及清代会试的各个程序、各色人等、各种器物,生动细致地记述了考官在贡院中工作与生活的诸多细节,有助于从考官视角体验科举流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4.
清代对乡、会试考官的甄选与简任备受重视,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考官任用制度。《清秘述闻》记载了清代历科乡、会试主考官、同考官的官职、籍贯情况。通过对清代考官籍贯的统计分类,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各地考官数量及其所占比重总体呈现出“前北多后南多”的格局,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北方的直隶、山东、河南以及南方的江南、浙江、江西等地。这种地域的变化既与政局变动有关,又与一时学风变迁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据台湾学生书局印行的《明代登科录汇编》中殿试录的记载,对明代殿试考官的人数结构;读卷官、提调官、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掌卷官、巡绰官和供给官等八种考官的人数、官衔、科举功名出生及所占比例做了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对殿试考官职位的高品级、各种考官来源上的京官化、考官荣誉头衔的高品级化、考官科举出身的标准化等四个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根据明代《明一统志》《土官底薄》《明代登科录汇编》及黄佐《广西通志》等文献,对明代庆远府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情况及特点作了论述。出身于宜山县学的举人、进士人数占整个府的首位;韦姓壮族的举人和进士,超过苗、瑶、侗等其他民族,是广西庆远府科举考试特点。  相似文献   

7.
蜡烛与明清科举考试密切相关,科举考试用烛可分为科举考场用烛及科举考生用烛.明代乡、会试科举考场用烛数量可观,用烛品种丰富,用烛场合较多;清代会试考场用烛量大,清政府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会试考场给烛方式及数量作具体规定,使其更为完备.明代考生用烛既承袭旧制,亦有所创新,体现明代科举制的与时俱进;清前期科举考生用烛并不规范,但经乾隆一朝整饬,考生用烛规范性达到顶峰.令人深思的是,清政府虽对科举制多有改进,然而不过是对譬如用烛制等无关紧要方面的调整,厘革始终未触动科举制的实质,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科举制终难逃走向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明代乡、会试中的贴卷,是指将违反科场作文规定或作弊的考生试卷,贴于贡院墙外或至公堂不再录用。贴出原因具体有考生越舍互录、未能及时誊真,文章字数不符规定、出现避讳之字、命题错落、违反各种作文格式及被发现关节作弊等等。贴卷之法具备减轻考官阅卷负担和提高科场公正性等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贤才被抑和不利收士子之心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蜀都赋》作者目前有三种说法:范槲明、阙名、范檞。这三种说法值得商榷。明代《蜀都赋》作者应是安徽休宁林塘人范槲。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范槲随其父范涞去四川任参政,临行时,程涓有赠言,范槲感动且盟誓,故后有此作。此赋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有两篇序,一为余寅作,一为程涓作。范槲《蜀都赋》有范槲自作的注,明代江鎏作了详细的注释。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实行南北分卷取士,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一种改革。这一改革的意义何在,具有什么政治内容和社会内容,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索。明代的南北分卷取士制度(以下简称南北卷制度),是在仁、宣之际确立的,但它的起因却是洪武三十年(1397)的“南北榜之争”。该年丁丑科会试与往年不同,入格的五十一名进士都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部落第。这就引起了北方举人们的强烈不满,声言“三吾南人(该年会试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刘三吾——笔者注),私其乡”(《明通鉴》卷十一、纪十一)。  相似文献   

11.
"黄金台"的典故常常出现在中国文人表达"怀才不遇"与渴望"招贤纳才"的诗句中。由于朝鲜文人对"黄金台"意象的接受,他们在诗歌中谈及人才问题时,对"黄金台"典故的运用与中国是相通的。但是在明亡清兴之后,随着东亚政治格局的改变,朝鲜士人"思明反清"心态的形成,"黄金台"被适时地赋予了"思明反清"的新内涵,朝鲜文人对"黄金台"典故固有意象的这种"篡改",体现了他们对明清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在明代科举事业的推动下,茅坤的古文评点本在明代十分盛行,其《史记抄》、《唐宋八大家文钞》皆广受好评。但茅坤的这些评点本并非仅为八股创作而产生,其编选过程及编选宗旨皆体现了茅坤为贯彻"文以明道"思想的复古志向。茅坤评点的体例、内容等呈现出"法"与"意"相统一的特征,使他超越了以往评点家,促成了明代古文评点的空前兴盛。  相似文献   

13.
"三言"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关于其中作品的成书时代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研究空间。《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一文,胡士莹和郑振铎两位先生认为是宋人话本,实则应为明代作品。首先,对前人提出的"宋人话本"说的研究观点提出质疑;其次,根据宋元明时期刑法制度的差异,"沙门岛"领土所属权的变化,证明这篇作品绝非创作于南宋时期;最后,根据"温州府"和"临安府"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进一步证明这篇小说为明代作品。  相似文献   

14.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精品。后世许多文人雅士以相同的题目,或以其中的女主人公罗敷为题材,写出内容相近的诗作,被称为《陌上桑》的“拟作”。从汉代以后,直到清代,“拟作”不断,其风格深受诗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唐前及唐代的“拟作”唯美而浪漫;宋朝至明朝中叶之前的庄重;明朝中叶之后再现浪漫。同情蚕农疾苦和表现真善美则是《陌上桑》“拟作”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明代初期的乐府诗创作,既受元末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乐府诗派"的影响,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从乐府诗的类别而言,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势,主要是集中在"古乐府"、宫词类乐府、旧题乐府三个方面,并因此而形成了三股创作潮流。明初的"古乐府",主要是指"杨维桢式"的古乐府诗,其中既包含着旧题乐府,更多的则是一些"自创新题"的新题"古乐府"。因"宫词事件"而兴盛于皇族的大型连章体《宫词》,成为了明初乐府诗创作中的一道奇观。从复古的角度进行旧题乐府的创作,并使之具有即事性、讽喻性等特点,是明初乐府诗创作的又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明会典》的纂修始于弘治,校订、刊行于正德,嘉靖间两次续修,万历间重修成定本。其体例远源《周礼》,近取《诸司职掌》,经历了模仿、沿袭与创新的过程。其纂修主要由史馆承担,多家机构共同参与。其资料主要来源于朝廷颁降之书、各衙门的见行事例、造表文册和档案资料以及历朝《实录》。刊行后,成为明代的大经大法,不仅在明代为百司所遵、万民所奉,而且在清初一度被奉为处理政事的政典,更成为清修会典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金代文学创作论贯穿着"师古"与"师心"之争。师古派的赵秉文师唐求意、崇尚忠厚之气,元好问则上追风雅,力主儒家中和之正,成为明代复古派的前身。师心派的李纯甫、李经主张以心为师,不蹈前人,对于纠正创作中缺乏创新的弊端有重要意义,开启了明代性灵派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黑城出土文献中,《俄藏黑水城文献》利用较少。其中一通题名“宣光二年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亦集乃分省咨文”、编号“俄TK204V”的文书,内容丰富,记录了北元亦集乃分省被明军攻陷前夕的政治军事状况。该文书是珍贵的原始文献,可以弥补和纠正《明太祖实录》中相关史料的阙失。  相似文献   

19.
考察《老乞大》、《朴通事》中的正反选择问句,以正反选择问句及其答语的客观性为基础,从答语等语境考察正反选择问句的语义焦点,从语义焦点看出正反选择问句的反项语义已经虚化。说明"VP-neg?"型问句煞尾的否定项,其语法化现象在元末明初燕京一带的通语中已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在今甘肃临夏话中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20.
现存的碑刻与文献足资证明,潜口汪氏业盐扬州的时间始于明代,甚至可能是明代初期;新编《黄山市徽州区志》“始于清初”的记载失考有误,应该予以修正.另外清代潜口汪应庚一家几代“富而好义”,堪称徽商典范,他们祖孙相承的传统美德值得当今社会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