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中国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刘海峰教授和李兵博士撰写的《中国科举史》是一部具有丰厚文化内涵、较高学术品位、简明易懂的概论性学术专题史读物。该书将中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真实地再现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科举历史的真相,必将在中国“科举学”领域留下一笔可贵的学术财富。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并最终定型。根据明代科举发展历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阶段性,可以将其分为探索期、发展期、繁荣期与衰落期。总结每个时期的特点,厘清明代科举史发展的轨迹,对研究中国科举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狭窄等方面。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对于填补区域科举史研究的空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研究领域内。但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已经成为填补区域科举史空白的紧迫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已经成为填补区域科举史空白的紧迫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该书由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和湖南大学教师李兵撰写,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全书共分6章,依次是:科举考试的渊源、科举时代的开创、科举社会的出现、科举魔力的体现、科举制度的鼎盛、科举命运的终结。书后还附有:历代登科表和中国科举大事年表。  相似文献   

7.
黄书光 《教育研究》2012,(2):153+156
十余年来,科举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科举学"已成为新崛起的一门专学,备受瞩目。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长期从事科举研究,已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大量论文,其学术观点新见迭出、自成一派,被学界誉为"刘科举"。近日,有幸读到其新著《中国科举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8.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峰教授,孜孜求索数十载而铸就的力作——《科举制与“科举学”》,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9月出版发行。这是刘海峰教授继《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中国考试发展史》、《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中国科举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科举考试的规模恢弘的学术作,也是第一部提出关于“科举学”概念并围绕其进行研究的专。  相似文献   

9.
唐文治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工科先驱和国学大师,同时也是典型的跨时代科举人物.基于科举活动史的视野,纵观唐文治求学、为官和兴教的经历,科举是贯穿其间的关键词,他早年志于科举而勤读应考,中年得益于科举由学入仕,晚年图变科举无望而顺势兴办教育.通过分析唐文治所奏《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中所提的科举改革建议及其辅导门生应科举试的观念发现,唐文治对科举存废所持的是一种代表与时俱进的温和改良派的取向,与晚清立废科举和渐废科举的派系主张具有明显区别.受科举教育的深刻影响,为"保存国粹",唐文治弃政南归兴办教育,尤其是创办无锡国专的巨大成就,为后世树立了一座教坛丰碑.  相似文献   

10.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了金滢坤先生的《中晚唐至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颇觉该书是近年来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中的一部力作。《中晚唐至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一书的出版,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正如韩?先生为本书所作序言,"表明科举制的研究正在  相似文献   

12.
由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撰写的《中国科举文化》一书已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这部48万字的专著中,作者从大概念的范围对中国科举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围绕科举百年祭,对  相似文献   

13.
科举史: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增长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史是介于教育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二级学科,具有跨学科的性质。20世纪初,伴随着废科举兴学堂和西方教育学科体系的引入,教育史学科成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必修课程。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教育史学科亦不例外。百年来,中国教育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领域不断拓广、加深,学科建设获得较大的发展。近十年来,国内教育史研究者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少数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专题史、校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中,科举史研究已成为教育史学科—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科举学"一概念由刘海峰教授于1992年在《"科举学"刍议》首次提出,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刘海峰教授著作《科举学导论》标志着科举学的形成。通过对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下载的2003年至2013年期间与科举学研究相关的106篇论文的分析,得出十年来我国科举学研究在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研究主题丰富,但侧重于科举历史的介绍和学科性质的辨析;研究队伍较多,半数成果来自厦门大学。本文试对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我国科举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书由知名学者、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8章,依次是:科举学引论、科举学综论、科举学史论、科举起源论、科举时代论、科举存废论、科举人物论、科举政治论、科举教育论、科举文学论、科举社会论、科举文化论、科举法规论、科举地理论、科举术语论、科举文献论、科举东渐论、科举西传论。该书是第一部科举学专著,将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方面的科举研究熔于一炉,系统地论述了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  相似文献   

16.
现存福建地区乡试录汇编《闽省贤书》,保存了明代福建90科乡试录取情况,为了解该地区内部以专经为表象的科举竞争实态提供了依据.梳理明代福建各府的中式人数,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及竞争关系,得到如下结论:一是明代福建地区的科举格局,经历了由明前期福州府的一家独大,至明中期福州、兴化两府争锋,再至万历后泉州府、漳州府崛起的变化过程;二是各地区的科举优势,建立在专经的基础上,如福州专《诗》、兴化好《尚书》、泉州重《易》;三是各地科举人数的消长,取决于各地专经实力的变化,福州、兴化在明代后期科举优势的丧失,源自于漳州、泉州等地在《诗》《易》《尚书》等方面科举竞争力的增强.对闽县与晋江二地《礼记》盛衰变化的考察发现,杰出的科举人才往往能够引领一时风气,带动地方科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嗣禹著《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首次出版于1936年。恒慕义曾于1938年撰写此文,首次向美国学界及西方国家推荐邓嗣禹的著作,并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作者从西方汉学家的角度,评述了中国科举制的演变与发展历程,并归纳了我国历代科举考试实施与遗漏的次数,这在目前国内出版的科举论著中是不多见的。这篇文章仅刊载于1982年台湾版的《中国考试制度史》书中,以后再版的书籍中均未见此文。现将全文翻译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科举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区域科举研究日渐受到关注。区域科举研究是指运用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分省分地区进行的科举研究。2011年刘虹教授孜孜以求六年之久的《清代直隶科举研究》一书忠于付梓,并于2012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  相似文献   

19.
顾瑞雪 《武陵学刊》2022,47(1):143-144
延续了 1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契入,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周勇博士《科举与文学视野下的明代会元及其别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即选取了"明代会元"这一特殊的科举群体,综合考察了他们的生存样态及其文学、时文写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