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晋灭亡至南北朝始建这段历史,南方为东晋,北方则称为五胡十六国。但事实上当时的政权不只十六个,活跃在中国北方的也并非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北方古老的民族——丁零在汉魏西晋时期不断内迁,十六国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历史舞台上,建立了翟魏政权,北朝前期为反  相似文献   

2.
韦幔传经     
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风起云涌,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的上层,乘机窃取了各族人民起义斗争的果实,先后建立了十六国政权。这十六国是五凉(前、后、南、西、  相似文献   

3.
氐族是久居中国西部的旧族,魏晋时,散居扶风、始平、京兆等地,加速吸收汉文化,汉语成为其通用语言。前秦(351-394年)是十六国时期由氐族上层分子建立的政权,苻坚在位时(357-385年)曾一度兴盛,统一中国北方,而且经济、文化都有较快发展。但淝水之战的惨败却使前秦迅速亡国。本文关注前秦政权内部组成状况的变化,探求其兴废。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自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的一百多年间,北部中国出现了各族统治者混战割据的局面。其间,各族上层分子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主要的有十五个,加上蜀地的成汉,史称“十六国”。因十六国政权多由匈奴、鲜卑、羯、氏、羌五个少数民族上层贵族所建,故习惯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政权,既非同时并存,也不是前后相承,而是交错兴亡,这段历史也就因此而显得混乱纷杂。十六国时期,由于各割据政权之间为争夺地盘和财物而进行了长期、频繁的战争,加上落后、野蛮的少数民族贵族统治集团的残暴,使各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中…  相似文献   

5.
讲起“五胡十六国”,想到什么呢?首先,大概是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五个“胡族”;然后,可能是有哪十六个国家,什么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后秦,前凉、后凉等等;再是,每一国的开国者是何人、属于何族、定都于何处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想一想,记得这些就等于认识“五胡十六国”了吗?如果说,这些是认识那个时代的“基础知识”,我们还是要问,记得这些,有什么意义可说呢?  相似文献   

6.
过去,一般人笼统地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代、西秦、南凉以至吐谷浑等等政权都说成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我认为,从鲜卑的出现到最终形成民族,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鲜卑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大体说来,东汉曹魏时期,鲜卑开始由辽东塞外鲜卑部落的名称变为北方诸游牧部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时期,甘肃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由汉族张轨奠基开创的前凉、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仅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的敦崇  相似文献   

8.
西晋后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交织,异常尖锐.流民起义的风暴,自南而北,猛烈地震撼着司马氏集团岌岌可危的统治宝座;蓄谋问鼎中原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割据,使北方陷入长期分裂混战之中.这场纷争的始作俑者是匈奴族刘渊.他于公元308年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国号汉.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于公元316年灭掉西晋.此后,羯、鲜卑、氐、羌等族相继在淮河以北建立了许多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相似文献   

9.
东晋时期,我国北方被五胡和汉族政权割据。他们互相攻伐,混战不休。中原文明因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但处于关陇之地的“三秦”文学,却因为统治者注重文化建设等原因而有一定的发展。前秦氐族苻氏和后秦羌族姚氏的汉化,以及汉族士人和僧侣的推动使“三秦”之地作家众多,影响较大,文学特质鲜明,在十六国文学中有较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三秦文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时期,我国北方被五胡和汉族政权割据.他们互相攻伐,混战不休.中原文明因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但处于关陇之地的"三秦"文学,却因为统治者注重文化建设等原因而有一定的发展.前秦氐族苻氏和后秦羌族姚氏的汉化,以及汉族士人和僧侣的推动使"三秦"之她作家众多,影响较大,文学特质鲜明,在十六国文学中有较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各割据政权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纷纷调整统治政策。前秦皇帝苻坚重用汉族文士王猛,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革新,使前秦的国力日益强大,结束了我国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一甘肃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早在商、周、秦时期,甘肃西南部就有氏、羌族的活动。秦汉之际,月氏与乌孙居于河西走廊。汉初,匈奴赶走月氏与乌孙,占有河西。西晋太始初年,鲜卑族曾内迁甘肃。南北朝时,匈奴、羯、氏、鲜卑等族先后在甘肃境内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等七个国家。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也曾在甘肃活动过。宋代,党项羌建立了包括今甘肃大部地区的西夏政权。元统一中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分裂割据的时期,游牧于北方的氐、羌、匈奴、羯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进入中原。伴随而来的是,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和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就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原居于西域一带,约在公元前176年匈奴征服西域后,役属于匈奴人及其政权而散居各地。自西汉武宣二帝时开始陆续内迁,主要分散在边外各郡,迁徙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到东汉至曹魏时期,内迁速度加快,迁徙规模巨大,深入内地较广。至西晋初期,还有零星的内徙。进入中原汉地的羯族,分布范围极广,在今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内蒙等各省区都有其活动的踪迹。  相似文献   

15.
鲜卑探源     
鲜卑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晋与十六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先后建立过十几个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6.
仇池,是西晋王朝倾覆之际出现在氐族故地(约今陇南、陕南、川北交界处)的以氐族为主体的地方性割据政权。在十六国时期,为建国自雄的氐族三政权之一;进入南北朝后,又历事宋、齐、梁及北魏各朝,对南北朝政局亦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其前期历史做些粗略的探讨。一仇池政权肇自氐酋杨茂搜率部返回仇池。西晋元康六年(296),关陇爆发了以齐万年为  相似文献   

17.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中国历史》第一册《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一节教材头绪较多,内容复杂,教材讲到的有:西晋的短期统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的压迫、流民起义、西晋的结束、东晋的建立,十六国、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等许多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一都向学生作详细的讲解。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和淝水之战这两个问题上。本文着重谈淝水之战。因为淝水之战,在东晋南北朝史上是关系重大的一次战争。自永嘉以后,到北方统一于苻秦,一度出现过相对稳定局面,至淝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四个阶段对唐代以前活动在陇东的少数民族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先秦时期主要是戎人,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羌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陇东有过匈奴、鲜卑、羌、氐、羯、乌桓等族的足迹,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党项和吐蕃族。最后认为,活动在陇东的少数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战,这种争夺,使陇东由中原王朝的边疆转化为内地。各民族共同开发经营了陇东,使陇东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农牧兼营的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人口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的人口大约有1150万人,这其中包括:匈奴100万人、乌桓30万人、鲜卑 300万人、羯胡 20万人、氐 100万人、羌 200万人、柔然 100万人、敕勒 100万人、东北诸族 100万人、西北诸族100万人。其人口构成具有交错性、流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汉魏之际,鲜卑部落联盟中的秃发部转徒到甘、宁境内。后来,他们主要活动在河西地区,史称“河西鲜卑”。从公元二六五年西晋建立时起,“河西鲜卑”便作为内迁民族中最先反晋的斗争力量,成了西晋王朝深感棘手的“胡患”。到四世纪后半叶,当中原土地被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先后分裂割据之时,它又“擅命”河西,与后凉、北凉、西秦、西凉以及大夏政权相并峙,跻于十六国之列。(一) 秃发鲜卑部落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