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宫欣 《采.写.编》2018,(2):149-150
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成为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表情包作为一种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所感知的信息载体符号,能够形象地传递用户需要表达的信息.研究符号与信息关系的符号学也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多地被广泛运用,在指导本文的社交媒体表情包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符号学意义上对表情包进行了类别建构,并从符号学理论出发分析其特征,探讨了表情包特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纪淑芹  杨萌 《新闻传播》2023,(17):52-54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图像文本以网络表情包的形式呈现,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交流方式,即不需要信息的传递者以大量的文字表意,仅通过一个表情包即可完整表达。网络表情包通常包含复杂的信息和扩展,具有简洁有趣的图像,使受众更容易记住和理解,这满足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沟通需求,并且广泛存在。作为发展中流行的话语系统,表情包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交媒体软件进入日常工作和公共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社交媒体中表情包使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思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以社交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表情包成为了社交空间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话语符号,大学生作为表情包文化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表情包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实现自我表达。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表情包使用情况反映出的深层次文化现象的探析,从语言文字表达、娱乐化和价值观等方面探析表情包文化的内涵,认识表情包表象下隐藏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以便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相似文献   

4.
2017年2月初,一款“皮皮虾,我们走”的表情包蹿红网络,之后又衍生出“海参,我们走”“大闸蟹,我们走”等其他水生生物网络表情包,引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表情包的每一次走红,都离不开网民对此的创造性生产与传播,揭示了网民对网络表情包的“接受”,符合接受美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刘海明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8(1):12-15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随着热点事件的舆论发酵,社会情绪已经成为可以传播的信息之一。群体互动产生群体符号,共同关注引发情感连带。本文通过解析表情包斗图的案例,来研究社交媒体中情绪传播的群体心态的根源。通过对各类表情包斗图的社交互动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表情包斗图已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中一种新的群体互动仪式。仪式与符号共生,群体心态也随之悄然变迁,用表情包“斗图”还可以实现社会情绪的群体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夏冬 《青年记者》2016,(26):90-91
社交媒体上的图像:网络表情符号 当前,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电影、广告、网络视频等所产生的图像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而各种各样的网络表情符号就是图像时代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种表现.2015年上半年,腾讯公司发布《中国网民表情报告》.其数据显示,2014年QQ全年表情发送量超过5338亿次,8亿QQ网民中,超过90%在聊天时使用过表情.①由此可见,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实际上,不论是简单的美式ASCII字符,还是日式颜文字,抑或是流行全球的emoji表情符号,都可以将其理解为某种或简单或复杂的图像.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图像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手机技术的发展,表情包的使用逐渐成为一个全民现象。90后是表情包的使用主体,所以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90后群体的特色。表情包不仅是年轻人用来表达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视觉狂欢,也是90后作为草根阶层对自身话语权的另类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图像时代”层出不穷的视觉景观塑造了现代社会的视觉经验,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风靡于青年群体的动物表情包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杂糅性,它受到日本ACG文化影响,形成以“萌”为表征的文化景观,同时在本土“暴漫”文化、草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更多元的“萌”之形态。动物表情包的萌式表达在无形中重构了青年社交的话语体系,其内在的符号意指实践和不同的语图关系共同生产了“萌文化”的视觉表征:后现代式的、反逻辑的、浅层化的。归根结底,根植于动物表情包“萌”之意象反映了青年群体的情感结构和现实心态,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人传统的情感表达模式,另一方面,部分动物表情包所蕴含的犬儒主义逻辑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的抵抗性和斗争性,且“萌”的视觉迷惑性也在无形中遮掩了部分消极心态和低俗内容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得益于数字化发展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网民借助图像抒发个体情绪的需求随之增长,表情包在网络社会引发热潮,并逐渐融入日常网络社交之中。从后现代语境来看,这种具有碎片化与多元化叙事风格的表情包,不仅是青年网民群体在热门事件中的情感和话语表达方式,更是通过符号的"拟像"与"戏仿"打破了时空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粟战 《青年记者》2017,(8):65-66
电视被称为“造星工厂”,2016年电视屏幕出现了一颗让人意想不到的冉冉新星——中国游泳队运动员傅园慧.她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夸张而又自然、率真而又诙谐的表情,被网友们制作成各种表情包,通过微信、微博、QQ等各种社交平台快速传播,使得电视的传播效果借由社交渠道得以优化和持续,电视的社交功能也因此而得以数倍放大. 事实上,电视与社交的结合早已有之.只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终端异彩纷呈,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逐渐改变,社交渠道更多样,社交方式更便捷,电视参与社交化的格局逐渐融入传播的上游.而表情包的出现与盛行,给电视社交带来了更多可能和变革.  相似文献   

11.
赵斓  于承州 《东南传播》2017,(12):101-104
以图文为基本素材的表情包,是网络民意表达和情绪宣泄的一种载体,并经历了形式和意义的转变。表情包的出现和传播呈现了一个以青年群体为主,充满多元思维和狂欢快感的阵地。"符号的狂欢"并非与主流价值观对立,而是缓解着现实中阶级差异带来的压力。社交媒体为多元文化提供了滋生空间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侵权、挑战道德底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表情包的符号属性与情感表达特点出发,结合认知语境的相关知识论述了表情包影响文字解码的内在逻辑。表情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在情绪表达方面形象直观且具有冲击力,相对于具有逻辑抽象特点的文字来说往往更能抓住解码者的眼球,表情包的情绪表达以及人们对表情包的基本认知影响着交流主体认知语境假设的构建,奠定解码基调,从而影响文字文本的解码。理清这一逻辑对于理解表情包在现实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表情包对网络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琳静 《出版广角》2017,(21):69-71
文章基于拉斯韦尔的“5W”框架,解释《人民的名义》火爆的原因,并透过《人民的名义》火爆的传播效果以及伴随该剧一同走红的各类“萌化表情包”,考察作为该剧流量担当的青年群体的话语变迁和社交媒体时代传播语境的转向.同时,审思青年群体自发的“正剧萌化”对政治传播和宣传引导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圣红 《传媒》2016,(12):93-96
近年来,随着手机媒体的高速发展,手机为人们的社交提供了便捷服务.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机媒体社交功能虽带来了便利,但人们的社交仍然存在“情感交流贫乏”“更感孤独”等现象.本文通过聚焦手机媒体各发展阶段对社交的促进与限制、对媒体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实例研究,提出“建立回归本源需求的社交模式、建构手机媒体科学发展机制”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静 《出版广角》2016,(15):83-85
表情包是新时代的象形文字,是人们在社交网络平台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新媒体时代,表情包迅速发展,不仅打造了系列IP,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梳理了表情包的发展形态和发展历程,介绍了一系列经典的表情包,从传播学角度解析了表情包流行的原因,归纳了表情包的商业模式并提出其未来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张屹 《青年记者》2016,(2):92-93
“Social Media”,在国内有“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等不同的翻译方法.“微信”“微博”“陌陌”“易信”,这些媒体的演变历程和特征,的确是具备中文语义中“社交”和“媒体”两方面基因的.将这类媒体翻译为“社交媒体”,虽概括得有点宽泛,但是贴合中文语义,符合其本质属性.①因此,本文采用社交媒体这一说法,重在分析情绪在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当下新媒体语境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以表情包为代表的图片等多样传播形式在网络社交平台的流行现状,探讨了大学生线上社交中以多种媒介为载体实现的自我认同和呈现,以及社交过程中通过表情包等形式的替代所体现的社会在场。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法,探知大学生使用表情包丰富社交的动机和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张晓洁 《青年记者》2017,(24):43-44
在社交媒体急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虚拟社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直播的出现,为网络虚拟社交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直播+社交”的观念在业内逐渐形成.陌陌公司副总裁贾维认为,用户们对这类业务的追捧是源于对社交和视频的需求.“我们发现一个趋势,在直播互动情境下,社交更有价值.”①那么,网络直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交情境?它究竟是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呢?  相似文献   

19.
周凯  李斐 《编辑之友》2017,(7):54-59
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也影响着个体的政治参与模式.现有研究较多围绕社交媒体展开论述,而对“政治参与”这一核心概念缺乏细致深入的梳理.文章主张从认知性参与、表达性参与、行动性参与三个向度检视社交媒体与个体政治参与的逻辑关系.这一基于“政治参与”的理论框架不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交媒体自身特征与不同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而且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炜 《传媒》2018,(10):80-82
二次创作网络图像表情符号(以下简称"再创表情符")是利用网络热词和受网络流行文化影响二次创作出来的社交表情符号.在社交媒体"碎片化"背景下,表情符号的形象意义逐渐淡化,象征意义日益突出,笔者通过对其成因、影响、现状的研究,分析探讨了其内涵与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