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成语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该节目选取具有文化知识普及意义的传播内容,采用趣味性、交互性的传播形式,从认知、态度等方面影响了受众,唤醒了人们的母语情感,实现了电视传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李杉 《声屏世界》2014,(10):28-31
<正>随着讲坛类、养生类节目的火爆荧屏,人们对电视媒体传播知识的方式与功能又有了新的思考。本文即以荧屏养生为例,探究知识在电视媒体话语体系中的传播方式。到目前为止,国内各大电视台养生节目已有百余档,内容涉及中医、食疗、运动、营养、疾病防治等各方面。其中影响较大、收视率较高的节目有《健康之路》《养生堂》《养生》《百科全说》《健康最重要》。国内目前养生节目数量众多,模式基本相似:即专家主讲、主持人串接、群众参与。在这一模式中,体现出电视媒体传播知识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赵娅军 《传媒》2018,(2):36-37
继本世纪初《百家讲坛》之后, 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等开启了中国电视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热潮.此后,《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相继推出,2015年,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也获得好评无数,2016年与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这一轮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典型力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一个缩影,近五年间该类节目的发展路径对传统文化电视传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泛娱乐化盛行的语境下,依靠传统文化类节目突围,或是我国电视节目实现新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郭歌 《东南传播》2018,(8):135-137
本文以电视节目《广西谁最懂》为例,着重分析文化益智类节目对于广西地域文化的传播模式,主要包括在节目设置编排中的宣传策略,在大众传播层面的传播功能以及在文化自信视阈下的传播发展,为文化益智类节目的传播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综艺娱乐类节目大行其道的形势下,以汉字和成语等为载体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却异军突起,引发了传统文化热播浪潮,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媒体传播拓展了空间和思路。本文以《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和《成语英雄》为例,对当前电视媒体传统文化热播的经验和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电视社教类节目故事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社教类节目是各级电视媒体节目组成的重要部分.这类节目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之中,题材广泛,节目设置、编辑、播出手法灵活多样,是集中体现电视社教类节目特色和电视台水准的一类节目.因此,探讨和研究电视社教类节目的故事性,对于提高该类节目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视娱乐节目,即“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①如今,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在“娱乐至上”的理念指引下,着力打造了诸如“电视歌唱真人秀”“电视综艺娱乐晚会”“电视文化脱口秀”等类别多样且具有品牌号召力的娱乐节目.比如:湖南卫视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电视歌唱真人秀《我是歌手》、电视亲子户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推出的电视音乐评论类节目《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推出的综艺选秀类竞技节目《中国达人秀》等.  相似文献   

8.
在多年的传播实践中,为满足不同民族的信息需求,新疆媒体用多语种进行信息传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多语种大众传播体系.在1910年创办的新疆第一家报纸——《伊犁白话报》,就是以汉文、维吾尔文、蒙古文和满文等四种文字出版发行.①之后出现的报刊、广播等各类媒体,也保持了这一传统,根据受众群体结构特点和需求差异进行不同语种的传播.目前,新疆的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能够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锡伯语等民族语言进行传播;考虑到对外宣传,还有一些媒体增加了英语、俄语、土耳其语和塔吉克语.新疆多语种大众传播体系在满足各民族群众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正确引导新疆社会舆论、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各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太原电视台开办的《说戏》节目 ,虽然说戏曲与电视结缘、借助电视媒体传播民族传统戏曲文化的方式并不少见 ,但《说戏》说出了知识、说出了品位、说出了特色。“听名家唱段 ,看流派表演 ,赏戏曲绝活 ,叙梨园佳话” ,带给观众的是独特的审美享受。这个栏目办出了新意 ,成为太原人民文化生活中一个耀眼的靓点。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最广大观众的传播媒体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丰富性要求越来越高 ,在形式多样和内涵深刻的基础上 ,要求节目更加精粹、更有文化韵味。电视和戏曲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双向的…  相似文献   

10.
郑太昆 《传媒》2021,(4):67-68
由央视综艺频道与喜马拉雅APP联手打造的沉浸式文化分享节目《一堂好课》已在全国多个电视媒体及网络平台正式上线.节目开播至今,在抖音、微博、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等平台引发了强烈反响,吸引了大批"90后""00后"互联网用户观看与评论,成为文化分享类节目中的"行业标杆".本文结合《一堂好课》的节目内容、创作方式以及传播路径,分析电视媒体在制作沉浸式文化节目方面的职责使命与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电视自诞生之日就逐渐成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已成为引领大众文化的舵手.但是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自媒体时代,电视的传媒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当下电视为了争夺受众群,不惜将大众文化简单解构为媚俗、审丑,猎奇的内容刺激着受众的感官.这无疑对大众文化上产成了“负能量”上的消极影响.本文以《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节目为例,从电视文化传播对大众文化塑造与传承视角出发,探讨电视怎样发挥社会文化传播的“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的新闻、娱乐、服务等多项社会功能特征是与生俱来的。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电视观众的国家。人们不仅需要从新闻节目中了解国内外大事,从各种文艺节目中获得娱乐和享受,更需要接受生活服务方面的知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作用是为广大受众传播知识,指导生活,陶冶情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笔者认为,能否推出更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更具潜力和竞争力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取决于电视从业人员对电视自身特质的认知程度和发挥水平。目睹生活服务类节目之现状,我们看到是这样一种不争的事…  相似文献   

13.
电视媒体在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大量涌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打造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对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从文化类节目的类型、内容、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传统媒体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文化类节目质量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论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过程中的功能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刚 《新闻界》2004,(3):48-49
美国学者本·巴格迪坎在其著作《传播媒介的垄断》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控制信息的权利是控制社会的一个主要杠杆。”①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让各种“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以此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籍此,议程设置作为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功能,在社会稳定、文化传承和教育涵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流媒体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具有高度舆论影响力的传播媒介,通过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5.
党报历来是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处于特殊地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认为,“党报具有多重属性,主要有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媒体属性和文化属性。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报的政治属性毋庸置疑。关于党报的经济属性则是由其大众传播媒体的产业性质决定的。”这些看似矛盾的特征在党报身上都或多或...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不仅具有传播、传承知识的功能,以大众媒体为载体的内容传播本身还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本文以此为基本视角,以《北京晚报》和《新京报》关于《北京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的抽样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的争论为案例,解析媒体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认为知识传播本身可能导致建构某种偏见为知识本身。同时,本文还对描述性研究的抽样原理进行了必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2016年1月7日,《四大名助》在东方卫视开播,号称国内首档社交服务类爆笑减压节目.《四大名助》节目的出现顺应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变化,也是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上的创新.“电视语态”的概念是2003年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电视语态的变革要符合电视传播规律,不断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四大名助》体现了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与时俱进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熊国太 《新闻界》2007,(2):120-121
如果从媒体传播的发展逻辑来推断,手机媒体正在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当前手机传播已成了人际传播的主流和大众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充分研究手机媒体的传播原理,认识其蕴含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彭楠 《青年记者》2017,(13):87-88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是一个集合概念,比如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①不同的受众观会导致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 在我国早期新闻传播中,受众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恽代英以独到的受众观为该刊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学者Rogers,Everett M认为,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籍由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这四个层次依次为: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网络传播以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形式被普及和广泛应用。研究大众传媒健康传播对发挥大众传媒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这就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即健康传播研究。本期“传媒大讲坛”特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金州等撰文《我国电视媒体健康传播视角下的抑郁症》,文章立足健康传播视角,深入分析抑郁症在我国当代电视媒体中的传播状况以及存在问题,从而对抑郁症传播在电视媒体健康传播中的问题提出对策。近几年来,韩流现象在中国一直长盛不衰,韩国的媒体对此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韩国水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新东博士以此为背景,分析了韩国媒体对韩流现象的报道特点。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郑岩以《三联生活周刊》为例探索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传播先进文化、挖掘文化含量、体现人文关怀,引导新的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