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送别诗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相似文献   

2.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1)这首诗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请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3.
古今诗坛,送别诗不可胜数,其中不乏佳作。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谁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力作。近读此诗,不禁忆起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又称《送杜晃进士之东吴》):"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孤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两首绝句对照品读,觉得虽同写春日楚地江头,送友渡江东去之内容,其审美情趣大相径庭,诗味迥异。孟浩然《送杜晃进士之东吴》,虽杜晃其人无从详考,但诗中"君去春江正渺茫"和"日暮孤帆何处泊",写出了"人生自古伤离…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如果说一个句子就是一首诗,你相信吗?一个句子就是一首诗,你会读吗?请看:"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请再看:"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你是不是为难了呢?其实啊,这是一种独特的诗,叫"回文诗"。回文诗也叫"回环诗""回纹诗"。"回文"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  相似文献   

5.
黄洁 《考试》2010,(Z2)
有关诗歌形象方面的试题表述有: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进行简要分析。2.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仅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语文》第三册,所选"阅读"课目52篇(首),其中我国古典诗词几近70%(35首)。如此灼灼其华、美不胜收的诗歌课该怎样教?怎样教出文本的本真本义?怎样教出学生的诗兴诗趣?怎样教出课堂的诗情诗味?仅内容而言,是宣读注释?是译释串讲?是搬用定论?若《教参》连散译也未提供,更应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以诗教诗"!下以第1课《诗经三首》为例商榷之。——《卫风·氓》第一节(1—10句):恋爱(师)那个人忠厚又老实,拿着  相似文献   

7.
师:古今中外,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而凄美的爱情悲剧,尤其容易动人心魄。我很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诗中有这样的两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为什么引出这两句诗呢?自然是与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有关。请同学们诵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请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读完这首诗,是不是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这首诗实际上没有题目,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给它命个题目吧。(拟定的题目有"无题"、"离人"、"忧思"、"望乡"等,)出现了这么多的题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几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一)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1.这是一首诗,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有人说此诗之眼在"有情"二字,从哪两句可以直接感受到?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春日五首(其一)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1.本诗属于什么抒情方式?写出了春天的什么韵味?2.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3-4题。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逾:通“愈”,更加。3.此诗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4.为表达主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5-6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别院:正院旁…  相似文献   

11.
<正>《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第一次以一篇课文的形式出现的宋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宋词的韵律美、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呢?一、"词"与"诗"比较,体会词韵教学片断一:1.师:同学们,读着这首词,你有没有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词又有什么特点?2.指名交流。  相似文献   

12.
一、高考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 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 是哪一个字?为什幺?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年末,我写了这样一首无题小诗: 1968年12月,我下乡了。江轮驮着忧郁的学子,在阴暗的天空下,沉重地驶向渺茫的远方。四十年过去了.我举家回到了武汉。当年那让人难以生存的艰困日子,现在已像遥远美丽的星光。这首诗是我为纪念自己下乡40周年而写的。我很喜欢它的最后两句:"当年那让人难以生存的艰困日子,现在已像遥远美丽的星光。"它表达出来的,是我对生活、对岁月的真实而诗意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一、揭题导读,渗透学法(一)轻松背诗。1.出题背诗。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好不好?(1)出示诗题《赠汪伦》,学生背诵。(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2.提高难度。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那就更厉害了,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1)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2)先个别背,再集体诵读。(3)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二)寻找规律。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2.师: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乡村小夜曲     
读这首诗,就像听一支舒缓、柔美的提琴小夜曲,我似乎体味到了诗作者在构思写作这首诗时,那份宁谧、恬淡的心境,这到底是实际存在的"古老的村庄"的一幅月夜画,还是诗作者的一袭幽幽梦境?在今天这样喧嚣、浮躁的世界,不是很需要这样柔若丝绸的月夜的村庄,需要这样一份自然古朴的景致,来养怡人们的神魂吗?  相似文献   

16.
一、古诗鉴赏问答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杜甫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 (1)这首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的立意究竟缘何?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归纳起来,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诗集总序说等等。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想象"美" 二、理解朗读,感受"美" 1.假如有了神笔后,同学们想做的事很多很多.现在我们来读一读<假如>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小朋友最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五下第9课《儿童诗两首》中之一为高洪波的《我想》。解读这首诗,首先要问:《我想》中的"我"是谁?从而找到解读的"秘密通道"。这首诗十分贴近儿童的想象和思维。第1节中,"牵着万缕阳光",阳光无形,如何能被牵住呢?其实这有内在的逻辑。阳光如缕,一道道光芒不就像线吗?而线是可以牵的,因此,"牵着万缕阳光"不仅说得通,还颇具孩  相似文献   

20.
猜诗谜 小豆子喜欢做诗,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做了一首这样的诗:"头上皆为水,胸中总是愁。口边虽要吃,眼下渺难求。"然后兴冲冲地对小兰说,用这首诗作为谜面,可以猜出一首唐诗绝句。小兰想了想,不太肯定地说:"谜底是不是杜牧的《清明》啊?"小豆子很吃惊,说道:"真让你给说对了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的不就是这样的情况吗?"小兰一听他这么说,就来了劲儿,也拟了一首打油诗,让小豆子猜猜谜底是哪首诗:"看不了,听不了,昏迷了,糊涂了。"看到小豆子犯了难,小兰提醒他说:"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写的,还和西湖有关呢!"聪明的朋友,你能帮小豆子猜出这首诗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