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本文从康德的纯粹美和依存美出发,阐述了康德把“美的理想”确立在依存美上,进而论述了“美的理想”与经验范本的区别和内在规定性,同时,也论及了“美的理想”对美学发展和艺术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燕妮 《成才之路》2010,(19):70-71
康德把美学当成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独立方面来研究,严格区分了审美活动与其他认识活动的区别,剖析了美作为一客观对象的显现形式在主体心理引起的快与不快的感情及其独立的存在和自主的规律。但是,纯粹的美是极少数的,而且审美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类从自然的必然走向理性的自由,实现人类的道德提升和精神自由,即所谓"美是道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首先对于"判断力"这个概念给予了细致的分析,揭示出想象力在审美判断中的中心地位: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一方面产生了同知性、理性的游戏,一方面形成了对理性理念的象征性展示.本文指出,美对道德的象征关系正是康德的美学主旨.也只有通过这种象征关系,自由美与依存美的区分、美的理想,以及美的智性兴趣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由此,本文区分了审美(或美)的纯粹性和重要性,阐明了审美虽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的立法,即可以保持其纯粹性,但其重要性只有在同道德的关系上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与善(道德)的逻辑关联,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对美善之逻辑分析,不少中西学者以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其实,康德在第三批判中的观点符合其一以贯之的哲学玄思.从美之分析到崇高之分析,康德不是割裂美与善(道德)关系,而是呈现了递进式的逻辑命题和运思的统一性.全书的主旨并非“勾引出美的特殊领域”,而是通...  相似文献   

6.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现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7.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见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康德和严羽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美学是自成体系的,二者都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历程.如果把它们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异中有同,往往殊途同归.本文拟把中西美学史上处于历史转折重要关头的两个美学家——康德与严羽——作一番对比,以之证实上述结论.这对于开拓我们的视野和思路,建设崭新的美学理论体系,将是富有启发和裨益的.一、康德的审美四契机与严羽的“词、理、意、兴”说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对此,中西两位美学大师是怎么认识的呢?先看康德.他认为:美的问题是一个主观鉴赏问题.审美的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美的分析也就是“鉴赏判断”.他从质、量、关系和模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质:“趣味是仅凭完全非功利的快或不快来判断对象的能力或表现它的方法,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二)量:“美是无须概念而普遍给人愉快的”;(三)关系:“美是对象的合目的的形式”;(四)模态:“美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作必然产生愉快的对象.”这就是康德的所谓“鉴赏判断的四契机”(即四个要点).把康德的四契机和严羽的诗有“词、理、意、  相似文献   

9.
"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1]149。这是康德对其艺术观的集中表述。虽然它鲜明地指出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念的亲密关系,然而,其涵义却隐晦含混,几近于同义反复。但至少它隐在地指出了一条理解的线索,即对康德的艺术观的理解,必须首先从其美学思想入手。一、主体性美学与其难题在对美的分析中,康德明显游移于两种不同的立场之间。一方面,在关于美的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的说明中,康德明确肯定了审美的愉快与对象  相似文献   

10.
康德对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分别构成了现代美学体系建立的奠基石和"美之美学"走向终结的肇始.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是从康德的崇高论发展而来,虽然与康德的本意已大相径庭,但其解读仍是符合康德崇高论的内在理论思路的,后来蓬勃发展的西方现当代艺术,从某种程度上也正好说明了"不可表现性"的崇高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康德从质、量、关系、情状四个契机对美进行了分析,得出鉴赏是关联着想象力的自由的合规律性的对于对象的判定能力,从而构成主体心意诸能力中的想象力成为产生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又自由即美,美即游戏,那么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即美。本文试图以康德的审美四契机为出发点来进一步论证其美即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观点。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康德美学原则思考体育美,探讨体育人文美的审美理想,发现体育蕴含的人文之美的敬畏形式与自由形式;个体进入满足体育人文之美审美需求的状态,有助于建立个体体育生活中的审美判断;体育的人文之美是不能回避的、先验似的主题,它是体育的灵魂。怀着虔诚的、膜拜似的审美意识,把人文之美渗透到体育实践中,可丰富主体对体育人文之美的体验,促进主体对于体育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大批判的《判断力批判》中,在美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作品虽然晦涩难懂,但在历史上确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分为两个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判断力批判。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判断力批判部分。本论文从康德所提出的四个方面分别论述其美的分析,并对其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4.
康德批判鉴赏判断力的逻辑思路是:第一,鉴赏判断的性质(四契机说);第二,进行鉴赏判断的依据(审美的规范观念辛口理性观念);第三,判定鉴赏水平高低的标准(对美是否有智性以及经验的兴趣);第四,提高鉴赏能力的途径(道义诸观念的演进辛口道德情感的培养)。“质料”并不等同于“内容”,因此康德所谓的“美不关涉质料”(即我们常说的“美在形式”)并非“美不在内容”,所以“美在形式”与“美是道德的象征”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矛盾着的美学观,为后世美学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模糊美及其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数学、耗散结构论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引入到美学中来 ,建立了一门崭新学科———模糊美学。模糊美学研究的对象是模糊美。模糊美的本质在于中介的不确定性 ,即事物与事物 ,事物的两极之间的流动的跨区和中间地带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转化 ,形成亦此亦彼 ,非此非彼的不确定状态。这种不确定状态中的美 ,就是模糊美。  相似文献   

17.
政治课的审美教学是指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对学生来说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师生共同创造美、欣赏美的审美过程,将师生关系转化为师与生、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的教学方法。政治课的审美教学可以以美感人、以美激趣、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使学生因美生  相似文献   

18.
康德从质、量、关系、方式四个方面对美的特有本质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不仅为现代美学(艺术)的发展确立了基本的理论方向,且已内化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人生态度,成为生活价值与意义的最高源泉.  相似文献   

19.
合目的性与鉴赏判断:康德美学思想的人类学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创始的哲学的美学,有意识地从哲学的角度和层次讨论关于美和艺术的学说.康德试图通过"判断力"来沟通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意志、自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达到知、情、意的协调以及真、善、美的统一;而对"鉴赏力"的考察又构成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审美不仅使人成为自由的人,更能使人自觉地担当起义务和人格的重量,这使得康德美学思想具有了人类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康德审美哲学中主体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和分析,认为康德追求无功利的,自由的,乌托邦性质的先验审美理想。在这一审美理想中包含了对主体的极度张扬和不断消解的复杂性,对西方现代美学以及后现代美学具有决定性的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