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新技术企业是区域创新主体主力军,全国各省市均大力推进高企培育发展。文章通过从高企数量和总体规模实力、企业户均经济科技指标、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产出效率、科技活动人员和经费结构层次等角度分析广东高企与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天津等地区高企差异,并归纳总结广东高企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广东省高企培育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政府公共R&D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分析江苏省政府公共R&D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方法对江苏省1990-2006年政府公共R&D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政府公共R&D部门科技经费中的政府资金与企业科技经费中的政府资金均与江苏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政府公共R&D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江苏省政府公共R&D投入仍然不足,且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为此,江苏省政府应继续加大公共R&D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地位,大力发展以高校为依托的科研团队,以有效发挥政府公共R&D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上,对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投入进行了三个维度的实证分析。基于广东和江苏两省的高等院校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政府资源对广东高校科技成果产出影响显著,但广东高校的政府资源效率较江苏弱;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资源更有利于创新的最终产出技术转让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广东的政策启示是:在有效落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高校与企业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政府资源效率不足问题,还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技术转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产学研耦合度测度模型、主成分分析以及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运用2012-2016年我国各省市面板数据,研究以产学研耦合度为门限变量时,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以产学研耦合度为门限变量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投入的科技人力资源均会与滞后三期的区域创新绩效间产生明显的双门限效应。当耦合度高于0.7324时,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低于0.7324时,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相对微弱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高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当耦合度低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相对微弱的正向影响。且当耦合度高于0.6120时,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高于在企业中投入科技人力资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检索分析浙江与广东近31年的专利数据,发现两省技术创新各具不同模式:浙江技术创新领域分布比较广泛和均衡,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呈现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特征;而广东技术创新则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和非均衡性,主要集中于信息产业且以企业为主导。两省分别面临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压力较大、企业技术创新主导引领作用不够突出、技术创新相对优势缩小、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提出未来两省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实施针对性的科技政策、加强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对接、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质量和知识产权运营转化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董艳  石学彬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183-192
针对国家科技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改革后形成的5类计划之一的重点研发计划,基于2016-2019年9月完成的3批立项项目有关信息,从不同领域立项数和立项资助金额、牵头承担单位、立项区域分布等层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现:国家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的力度和强度,除了基础配套领域,其他领域每年都有新的类型资助项目增加,社会环境领域项目数和经费数每年都排第一,高新技术领域次之,基础研究领域的重点专项投入最少,农业科技领域重点专项的投入不多且年均下降幅度最大,基础研究、农业科技领域的立项数和经费数明显低于前两个领域;与科研院所、企业相比,高校牵头承担项目数最多,项目平均经费却最低,这与高校牵头基础研究领域项目最多有一定关系,科研院所项目的 总经费和平均经费最高,企业的某单项经费最高;资助项目多数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北京的项目数约是排第二的上海的四倍.基于研究结果,对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提出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促进区域间互补协调发展、深挖牵头承担单位潜能等建议,同时对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研发起点和评审层次、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增设平台咨询服务功能以及以成果转化倒逼高质量实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本质上是聚集地人才聚集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的集合。通过系统分析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关系模型。以山西省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体网络与分类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整体网络中,政府、高校和企业主体的网络密度均高于整体网络密度,科研院所网络密度较低,弱化了整体网络创新主体间的联系;研究型与应用型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间大致呈现对立式和包围式分布,人才聚集的凝聚力均明显不足。上述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索分析浙江与广东近31年的专利数据,发现两省技术创新具有不同模式:浙江技术创新的领域分布比较广泛和均衡,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呈现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特征;而广东的技术创新则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和非均衡性,主要集中于信息产业,且以企业为主导。两省分别面临着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压力较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引领作用不够突出、技术创新相对优势缩小、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因此,未来两省应当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实施针对性的科技政策,加强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对接,提升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质量和知识产权运营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基于区域科研院所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关系,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科研院所创新行为与区域创新绩效间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的理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改善结构方程路径分析,科研院所组织外部创新合作和员工创新行为对组织内部创新行为、科技中介合作和企业新产品绩效间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中介作用;市场绩效在企业新产品绩效和区域创新绩效间发挥了积极的中介作用;政府行为对科研院所组织外部创新合作、科技中介合作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而对员工的创新行为以及市场绩效存在负向调节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重点围绕贵州省RD经费投入强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问题,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大研发投入主体出发,找出贵州政府投入比重偏低、引导力不足,企业的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尚未确立,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投入基础作用发挥不明显等方面的原因,并在充分吸收、集成各兄弟省区提升RD投入强度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点思考及建议,为贵州省提升RD经费投入强度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累积优势、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现有理论解释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不足,从效用理论视角系统剖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创新主体主客观效用差异越小,协同创新机制越有效;IT能力、地理位置邻近性对隐性知识供需匹配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IT能力的影响更强,隐性知识供需匹配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主体间关系嵌入机制,即信任机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稳定性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连带对隐性知识转移子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主体间文化相似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稳定性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各创新主体的职能,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情况进行实证仿真研究。动态仿真模拟发现:(1)增加政府对科技投入强度,增加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度,均有利于实现各创新主体职能,但增加前者时,其效果更加明显;(2)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资金投入中,政府依然是资金的主要来源;(3)江苏省区域产学研协同程度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戴志敏  郭露 《科技广场》2012,(12):117-122
区域创新对目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消除和共同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需要区域创新的三方主体: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基于价值链的现有体系使得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模式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成为主流;高校与科研院所(即学研方)出于自身利益诉求的考虑缺乏对企业的现实支持与配合.本文由现有模式现状出发集中解决利益分配的突出问题,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采用动态博弈论方法加以详细说明.理论证明,“官、产、学、研”各管齐下、协调配合才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同时,以企业为主的系统协同共生创新体系需要高校与科研院所进一步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区域科技创新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为区域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协同培养运行机制对高质量就业和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和总结高校和企业协同培养的成功案例,提出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联合科研创新竞赛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指出高质量就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检测标准,是促进区域科技经济长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累积优势、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现有理论解释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不足,从效用理论视角系统剖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创新主体主客观效用差异越小,协同创新机制越有效;IT能力、地理位置邻近性对隐性知识供需匹配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IT能力的影响更强,隐性知识供需匹配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主体间关系嵌入机制,即信任机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稳定性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连带对隐性知识转移子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主体间文化相似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稳定性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强的支撑,作为科技创新重要主体的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的联结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对自身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针对当前广东高校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存在的联结方面层次低、规模小以及科技创新对区域创新体系贡献度不高的状况,提出推动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自身建设和构建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联结的宏观环境两大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有效监测广东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成效和不足,借鉴国内外创新监测研究成果,立足广东科技创新新阶段,采用综合加权评价方法,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创新、创新绩效5个方面构建广东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监测结果显示,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在"十三五"期间大幅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氛围日趋浓厚,创新投入显著提高,创新产出硕果累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但仍存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较低、企业创新产出成果转化率偏低、创新促进绿色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广东下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创新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包括形成基础研究稳定投入机制、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协同创新模型对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创新协同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重视程度不足则会对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和产出产生负向影响作用,影响地区的协同度,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协同创新发展.其次,京津两地对河北的人力资源具有"吸虹"现象,且对河北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弱,这也是河北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中的"短板"之原因;最后,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投入—产出的视角,将政府科技资助对象按照创新主体分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运用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政府科技资助与区域RD产出的弹性关系,侧重于对不同创新主体资助绩效的研究,并研究了不同政府支持强度下弹性系数的变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助都与区域RD产出有正相关关系,但是不同创新主体的弹性系数存在显著差异。此外,随着政府支持强度的下降,政府对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科技资助与区域RD产出的弹性系数依次变小、变大以及基本不变。这一研究为政府科技经费在创新主体之间合理分配,有效促进区域RD产出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正处于培育发展期,如何明确定位并促进其加快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梳理新型研发机构历史发展的5个阶段,然后对2015年广东省认定的12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从组建模式、对接产业、区域分布和高校视角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提出重点支持和引导企业、大型央属科研院所、高校主导建设不同定位的新型研发机构,对接区域产业并加强协同创新,快速构建广东新型研发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