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解绳端速度的步骤如下:①找到绳子末端的速度(即绳连接的物体的速度);②将绳子末端的速度沿着绳和垂直于绳两个方向进行分解;③绳子末端的速度沿着绳的分速度等于绳子的伸缩速度.  相似文献   

2.
绳拉物体运动的速度分解方法是:先确定合运动的速度,即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再根据合速度产生的实际效果确定两个分速度,一是沿绳方向的分速度(即绳子运动的速度);另一个是垂直于绳方向的分速度.  相似文献   

3.
速度的分解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涉及速度分解的问题,感到比较难以掌握,解题的错误率比较高。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分不清是合运动,还是分运动在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析时,往往只考虑物体的一个分运动而忽略了另一个分运动,因此错把分运动看成合运动。例1.用绳跨过定滑轮把湖中小船拉靠岸(如图1),已知某时刻绳的速度为V,拉船的绳与水面成θ角,求此刻小船的速度。一些学生看到地面上的水平绳速度为V(如图2),从而把V沿水平面和竖直方向分解为V1,V2,认为船…  相似文献   

4.
方银良 《物理教师》2010,31(2):14-14
用轻绳相联系的“两体”是高中物理常见的一种理想模型,这一类“两体”问题经常会涉及到“轻绳末端速度”的分解,这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难点.很多资料在介绍速度分解法时,一般就明确告知学生此类问题要按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或沿绳子方向和垂直于绳子方向分解,而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如此.  相似文献   

5.
由于绳、杆的长度一定,所以用绳、杆连接的物体在沿绳、杆方向上的分速度相等.将物体的运动沿绳、杆的方向和垂直于绳、杆的方向分解,就能找到各速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绳子拉船模型是习题教学中的一个常用物理模型.学生正确掌握了这个模型,对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涵义是有好处的.1模型原题 [题1]如图1所示,通过绕定滑轮的绳子拉动浮在平静湖面上的小船,当绳的AO段与水平方向成θ角,拉动绳的速度为v时,小船前进的速度为多大? 解析:与小船相连的绳端A,其实际运动速度与小船的前进速度相同,其方向为水平向左.当小船向左运动时,定滑轮右侧的绳子的运动效果为:沿绳子方向收缩和绕定滑轮顺时针转动,因此,对于绳端的运动应分解为沿绳的方向、垂直于绳的方向两个分量,如图2所示.由于…  相似文献   

7.
用一条绳连结两个物体且发生运动时,如绳与物体连结端速度方向一致,则绳的速度与物体的速度等大,如绳与物体连结端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则绳的速度就是物体在沿绳方向上的一个分速度,而同一绳上各处不同的点速度必然是大小相等的,所以两物体在沿绳方向的分速度必定相等,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我们经常会碰到涉及相互关联的物体的速度求解.几个物体或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或借助其它媒介(如轻绳、细杆)等发生相互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常常具有不同的速度表现,但它们的速度却是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关联”速度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分解,二是沿着相互作用的方向(如沿绳、沿杆)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相似文献   

9.
分解速度有两个要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的效果分解,二是沿着相互作用的方向(如沿绳、沿杆)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相似文献   

10.
张海方 《物理教师》2009,30(10):58-58
某时刻小车向左运动速度为v1,绳子与水平面夹角为θ,绳子绕过定滑轮与物体相连(如图1),求该时刻物体上升的速度v2,这类问题通常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处理,即将小车的运动分解为绳向的分运动和垂直于绳向的分运动,  相似文献   

11.
绳拉物体牵连速度问题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难点,教师在授课中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将船速沿绳和垂直于绳子方向分解。让学生感觉有点"突兀"和"玄乎",本文分别用中学与大学的数学方法定量分析速度关系,从而对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绳端位置有三个基本量(拉力F、绳端移动距离s、绳端速度v绳)和两个其它量(总功w总、总功率P总),基本量与其它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亚成 《物理教师》2003,24(1):59-60
1 问题提出如图 1所示 ,某人通过定滑轮牵引一小船 ,若人拉绳的速率恒为v,设牵绳与水面的夹角为θ ,则关于船速v船 与θ的关系 ,正确的是 :图 1A .v船 =vsinθ.B .v船 =vcosθ.C .v船 =v/cosθ.D .v船 =v/sinθ.错解 :很多学生往往把绳速v正交分解为竖直向上的分速度v1和水平方向的分速度v2 ,且v船=v2 .如图 2 ,v船 =v2 =vcosθ,故选B .图 2            图 3正确的解法 :将船速v船 分解为沿绳方向的收绳分速度v和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分速度v⊥ ,如图 3,v船=v/cosθ ,故正确答案是C .该问题的难点在于学生不理解船速v船 及两…  相似文献   

14.
1设计意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习题,教师反复强调、总结,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甚微.其中运动的分解,就属于这类问题,学生常对该如何分解速度搞不清楚或很难正确理解.一直以来,教师在处理该问题时,常常告诉学生分解步骤:第一步确定合速度即实际速度;第二步将合速度沿绳端和垂直绳端分解.具体分解原因含糊不清,学生按部就班.教学中缺乏一定的实验帮助学生搭建思维台阶,降低学习难度.笔者借助数字化物理实验平台,自制实验教具,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三专题复习中,通常会遇到绳、杆模型中有关能量守恒的综合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让学生感觉到很困难.在解决这类题型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在正确选择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分解速度,分解时必须弄清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实质,找准合运动和分运动,合速度和分速度.这种题型通常将物体的速度v分解为沿绳方向的分速度v1和垂直绳方向的分速度v2.其中分速度v1就是使绳子拉长或缩短的速度,另一个分速度v2就是使绳子摆动的速度.二是需要仔细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及运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再利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下面就这种题型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力 《物理教师》2005,26(1):9-39
本刊2003年第9期刊登了《物块速度垂直于悬线的数学证明》一文,文中用严格的高等数学方法证明了:绳不断地缠绕在光滑的平面凸曲线C上的过程中,绳端物块速度总是垂直于绳(如图1).读后感觉证明过程较繁琐,物理意义也不太明了.本文将给出一个物理意义明了、简捷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正>物体与轻绳连接这一模型是高中物理中的一种常见模型,我对这类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变式拓展,下面举例说明。一、思路在进行速度分解时,首先要分清合速度与分速度(合速度就是物体实际运动的速度);其次由物体的实际运动确定其是由哪些分运动合成的,从而找出相应的分速度。一般的分解思路,沿着绳子方向和垂直于绳子方向将实际运动分解即可。另外还可依据速度投影定理。速度投影定理:不可伸长的杆和绳,尽管  相似文献   

18.
1.通过轻绳关联通过轻绳连接的两个物体,即把物体的实际速度看成是合速度,两个分速度一个是沿轻绳的方向,一个是垂直轻绳的方向,利用沿轻绳方向的分速度相等求解.  相似文献   

19.
运动的分解是运动合成的逆运算,把一个运动进行分解时,要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来确定分运动。在高中阶段,对于为什么要把某一些运动分解为一个平动和一个转动,学生非常困惑,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突破难点、例题解析、问题辨析等几个方面一步一步地展开教学,并总结出了解决此类绳联问题的特殊方法——绳子速度相等法。  相似文献   

20.
梁树颖 《中学理科》2009,(10):29-32
轻绳连接体问题,由于轻绳的柔软性使问题有了许多的变化,也使题目难度变大.笔者对这类题作了些分析研究.将这类问题大致分为:1.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都静止类问题;2.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一个静止,另一个运动类问题;3.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不同类问题;4.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同类问题,下面进行分类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