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配合物[Cu(DPA)μ-NO3]n.3nH2O(1)(DPA=2,2’-联吡啶胺)合成、结构和光谱性能进行了描述。(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离子CuII处于扭曲的四方锥的配位环境中:一个DPA上的两个N原子和一个NO3-的两个O原子位于四方锥底部平面,轴向位置由另一NO3-的O原子占据。每一个NO3-的两个氧原子与CuII鳌合,且另一氧原子与相邻的CuII配位形成一维Z型链结构。链与链之间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bc面形成二维结构。此外,我们运用TG-DTG热分析技术结合红外光谱对其热分解行为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热分解反应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计算,得到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
水热合成了配合物[Cd2(bipy)4(NO3)3(H2O)]NO3(bipy=2,2’-联吡啶),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晶体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a=1.4361(3)nm,b=1.7215(2)nm,c=3.5099(5)nm,Z=8,Dc=1.708g/cm3,R1=0.0352,ωR2=0.0504.配合物中每一个镉离子均由两个2,2’-联吡啶的四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配位构成变形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3.
采用六甲基磷酰胺(HMPA)与UO2(NO3)26H2O反应合成了UO2(NO3)22HMPA,研究配合物的电子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及’HNMR谱。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U原子采用八配位,两个酰基上的氧原子与铀成直线,占据极向位置,来自NO3的四个配位氧和另外两个来自中性配体的氧处于平面位置,整个配位多面体呈六角双锥构型。  相似文献   

4.
CdSO4·8/3H2O与5-氨基四唑-1-乙酸(Hatza)(Hatza=5-aminotetrazole-1-acetic acid)及4,4′-联吡啶(4,4’-bipy)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反应,生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Cd(atza)2(4,4’-bipy)0.5(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此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主要晶体结构数据:空间群P21/c,a=10.356(2),b=13.482(3),c=13.230(3)?,β=111.18(3)(°).在此晶体中,Cd(II)与两个来自atza配体的两个氧原子、两个来自atza配体的两个氮原子、一个水分子的一个氧原子及一个4,4’-bipy配体的一个氮原子配位,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每个atza作为双齿配体与两个Cd(II)配位,通过atza和4,4’-联吡啶配体的桥联作用,该配合物形成了沿bc面伸展的二维结构.相邻的面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结构.此外,在室温下研究了配合物固体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配合物[Ni(C13H10N3O2)2].0.25CH3OH(C13H10N3O2=吡啶-2-甲醛缩水杨酰肼),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其结构。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在配合物中,每个Ni(Ⅱ)离子与两个吡啶-2-甲醛缩水杨酰肼的四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配位,形成了畸变的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采用传统溶液法合成了二聚体配合物[Cu(C12H8N2)(C7H5O2)(NO3)]2,其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7921(10)nm,b=0.91004(10)nm,c=1.16484(13)nm,α=95.7980(10)°,β=111.0080(10)°,γ=95.7870(10)°,V=0.85613(17)nm^2,Z=2,Dc=1.656g/cm^3.铜离子周围有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与之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其中,2个氮原子由邻菲罗啉提供,4个氧原子中3个由配体水扬醛提供,1个由硝酸根提供.两个配位单元通过水杨醛的酚羟基氧原子相连.  相似文献   

7.
利用N-对甲苯磺酰甘氨酸与钐(Ⅲ)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链状配合物[Sm2(tsglyO)6(H2O)4]·3H2O(tsglyO=N-对甲苯磺酰甘氨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配合物中,两个Sm(Ⅲ)原子[Sm1、Sm2]分别与N-对甲苯磺酰甘氨酸的羧基氧原子及水分子配位,形成双核单元结构.N-对甲苯磺酰甘氨酸采用双单齿和双齿鳌合桥联配位模式将双核单元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维聚合链.链间通过氢键作用力组装为3D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配合物[Cu(C9H7NO3)(phen)2](OH)·4H2O·0.75CH3OH(其中C9H7NO3=马尿酸,phen。邻菲哕啉),并利用X谢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其结构。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在配合物中,每个Cu(II)离子与一个马尿酸阴离子的一个羧基氧和两个邻菲哕啉的四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畸变的三角双锥结构。配体马尿酸的羧基O原子与配体邻菲哕啉芳环上的H原子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新型氯桥联铜配位聚合物[(μ-Cl)Cu(BBPY)]+ n [BBPY: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经 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结构,属单斜晶系,P2(1)/c 空间群,由氮、氯原子与铜(II)配位,氮对铜(II)配位形成两个五元环,构成中心铜与配位原子的畸变锥形结构,通过氯原子的 Cu(μ-Cl)Cu 桥联作用形成一维链铜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10.
在溶剂热条件下,以自制的柔性1,6-双(苯并三氮唑)己烷(BBTH)为桥联配体,以溴离子为第二桥联配体与过渡金属Cu(I)合成了一个结构新颖的配位聚合物:{[CuBr]2(BBTH)}n(1),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固体荧光光谱、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于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1)/a,晶胞参数a=b=18.0352(18)A,c=13.6749(13)A,V=4448.0(8)A3,Z=8。结果分析表明,中心铜原子与两个来自配体中的氮原子和两个桥联溴原子进行配位,形成一个变形的四面体配位模式。该配合物中两个溴原子以μ2-桥联模式连接相邻的两个铜原子构成一维Z形无机链,进而配体(BBTH)采取μ4-桥联的模式连接该Z形无机链形成无限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三种新型碱金属锰(Ⅱ)取代磷镓酸盐水合物:K[MnGa2(PO4)3(H2O)2](Ⅰ),K05Rb05[MnGa2(PO4)3 (H2O)2](Ⅱ)和Cs[MnGa2(PO4)3(H2O)2](Ⅲ),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且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以及热分析对其特征进行了表征.三种物质的晶体结构有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聚阴离子MnGa2(PO4)3(H2O)2]-结构由GaO5三角双锥,MnO4(H2O)2八面体及PO4四面体互相连接构筑成三维孔道结构,阳离子K+,(K0.5Rb0.5)+和Cs+镶嵌在其中,由于这些离子相互连接,形成三维孔道网状结构,其中与锰原子配位的水分子和K+,(K0.5Rb0.5)+和Cs+平衡骨架电荷.孔道之间的距离随阳离子K+,(K0.5Rb0.5)+和Cs+的大小而发生变化.阳离子K+,(K0.5Rb0.5)+和Cs+与周围氧原子高扭曲配位,K+与来自周围的六个氧原子配位,而(K0.5Rb0.5)+和Cs+与来自周围的十二个氧原子配位.所有配位水分子与Ga-O-P桥上氧原子的产生的距离都在氢键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配合物Na(H2pydc)(Hpydc)(H2O)3(H2pydc为2,6-吡啶二甲酸),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晶体数据分析表明,配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I,a=0.690 48(14)nm,b=1.116 5(2)nm,c=1.120 O(2)nm,α=85.53(3)°, β=82.23(3)°,γ=87.16(3)°,V=0.852 2(3)nm3,Z=2,F(000)=424,R1=0.048 1,wR2=0.126 7.配合物的中心原子钠与分子形式的配体H2pydc的一个氮原子(N(1))和两个氧原子(O(1),O(3)),单阴离子形式的配体Hpydc的一个氧原子O(5),以及三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O(9),O(10),O(11))配位,配位数为7.  相似文献   

13.
以4-(3-吡啶基)苯甲酸(4,3-Hpybz)为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镉(Ⅱ)配位合成一个新颖的过渡金属配合物[Cd(4,3-pybz)_2(H_2O)]?8.5H_2O(1).并通过红外、元素分析、热重及单晶X-衍射等对其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三重穿插的金刚石三维结构.配体4-(3-吡啶基)苯甲酸采用三齿配位模式即一个螯合羧基上两个氧原子和一个吡啶基上的氮原子与金属离子Cd(Ⅱ)配位.配合物1包含有游离的水分子占据空穴,但是热重和客体交换导致配合物1的骨架不可逆塌陷.固体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1具有强烈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4.
一、NO3-的结构与性质硝酸根离子结构中(如图1所示)的氮原子呈sp2杂化态,形成3个等同的sp2杂化轨道·这3个杂化轨道便跟3个氧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重叠成了3个σ键,键角ONO是120°,氮原子余下的1个垂直于sp2杂化轨道平面的p轨道便跟3个氧原子的另1个p轨道以“肩并肩”重叠,形成1个Π46键(四中心六电子非定域大π键)·硝酸根离子具有了这种对称结构,性质就比较稳定·但是随着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增大,结构对称的硝酸根离子就会受到溶液中极化作用较大的氢离子的影响———氢离子就要跟氮原子争夺氧原子的电子而跟氧原子有成键的趋势,结果…  相似文献   

15.
乙二醇双(2-氨乙基醚)四乙酸(ethylene glycol bis(2-amino ethy)tetraacetate:EGTA)和氯化铜采用溶液蒸发方法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成功合成双核铜配合物Cu2[EGTA·2H2O]·2H2O.该晶体的结构数据是在单晶衍射仪进行收集的.通过晶体结构分析,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如下:a=21.013(4)A,b=7.5503(1)A,c=13.577(2)A,β=90.877(2)°,V=2153.8(6)A3.在化合物中,铜离子分别与配体的三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以及一个水分子成键,采取五配位四面体构型,铜离子空间构型是畸变的四方锥.另外,游离的水分子与配体的氧原子形成氢键而构筑成超分子.  相似文献   

16.
以Cu(NO3)2与1,3-二(N-咪唑基甲基)苯(mb)为原料,用挥发法合成了一种新型二维铜(II)配位聚合物1,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表征。1属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9.432(6)A°, b=8.433(3)A°, c=21.612(7),β=115.018(5)°, V=3209.3(18)A°3, Z=4, Dc =1.478g·cm-3,μ=0.747mm-1,F(000)=1484, R1=0.0644, wR2=0.1491。1中Cu(II)与四个mb配体的四个氮原子,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一个畸变的四方锥几何构型。 Cu(II)与mb配体形成二重贯穿的二维金属—有机网络结构。用HF/6-31G(d)方法对1的结构参数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1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三种新型碱金属锰(Ⅱ)取代磷镓酸盐水合物:K[MnGa2(PO4)3(H2O)2](Ⅰ),K0.5Rb0.5[MnGa2(PO4)3(H2O)2](Ⅱ)和Cs[MnGa2(PO4)3(H2O)2](Ⅲ),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且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以及热分析对其特征进行了表征。三种物质的晶体结构有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聚阴离子[MnGa2(PO4)3(H2O)2]-结构由GaO5三角双锥,MnO4(H2O)2八面体及PO4四面体互相连接构筑成三维孔道结构,阳离子K+,(K0.5Rb0.5)+和Cs+镶嵌在其中,由于这些离子相互连接,形成三维孔道网状结构,其中与锰原子配位的水分子和K+,(K0.5Rb0.5)+和Cs+平衡骨架电荷。孔道之间的距离随阳离子K+,(K0.5Rb0.5)+和Cs+的大小而发生变化。阳离子K+,(K0.5Rb0.5)+和Cs+与周围氧原子高扭曲配位,K+与来自周围的六个氧原子配位,而(K0.5Rb0.5)+和Cs+与来自周围的十二个氧原子配位。所有配位水分子与Ga-O-P桥上氧原子的产生的距离都在氢键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新制备的Cu2(C5H5N)2(C8H7O2)4加入到溶有2-甲基苯甲酸、吡啶的C2H5OH/H2O(1∶1,v/v)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新的双核铜配合物Cu2(C5H5N)2(C8H7O2)4晶体,结构经X-衍射法表征.晶体结构中,四个苯甲酸离子羧基八个O原子经syn-syn式桥连二个Cu原子成灯笼状,在轴向分别由二个吡啶分子N配位而形成四方锥形几何结构.分子间沿(010)方向,形成折叠假性的六边形紧密堆积结构.配合物CCDC号:856726.  相似文献   

19.
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5-氨基萘磺酸钠(NaAns)与邻菲罗啉(phen)反应得到一种超分子化合物[Na(μ-H2O)(H2O)(phen)](Ans)·2H2O,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的晶体属正交晶系,Pna21空间群.每个Na(I)与1个端基配位水、2个桥连配位水和1个邻菲罗啉配位,构成NaN2O3四方锥配位几何构型,其中:1个配位水(μ-H2O)的桥联作用将配位基元连接成一维链,分子间的氢键则将整个化合物扩展为三维超分子.  相似文献   

20.
有人将这一结构解释为中心Cu原子采取Sp~3杂化态,与4个Cl原子形成4个σ键,结构为四面体链,却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想就此对CuCl_2的结构作一浅析。 实验表明,在CuCl_2晶体中,每个Cu原子被4个在正方形顶点上的Cl原子配位,这些四方形[CuCl_4]荃通过相对的两棱连接以形成无限扩展的平面形链,这些链又可以使Cu原子具有另外两个次近邻的Cl原子方式堆积,不过Cu—Cl键弱到甚至不存在成键。这一结构既可由配位场理论,也可用价键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