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读《涉江》 ,体味诗人人生之艰难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 ,为了祖国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 ,一生同腐朽的贵族势力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他的悲愤的歌唱 ,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涉江》为屈原被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间时纪述征程和抒写怨愤之作 ,是《九章》中的一篇。朱熹谈及《九章》时曾说 :“屈原既放 ,思君念国 ,随时感触 ,辄形于声。”“涉江”就是过长江南行 ,“旦余济乎江湘”句表明了题意。诗人被顷襄王放逐 ,离开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 )东行 ,到了鄂渚(今湖…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只存在于戏剧之中,在诗歌、小说、电影、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中,也都可以渗透、弥漫着悲剧性的气氛,表现出以沉郁、哀怨、悲愤、忧患为特色的审美质素。屈原的《涉江》就是一篇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这首诗同《离骚》以及《九章》中的其他诸篇一样,是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杰作。在诗中,诗人描述了流放中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3.
鉴赏诗歌,不能不辨诗味。好的诗篇,诗味是多方面的。屈原的《涉江》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需仔细品味。1.情味诗,是以情动人的,是抒情的艺术。因而情味是诗味的主要方面。在《涉江》中,属原充分抒写了自己身处险恶环境时的孤愤沉痛的情绪,突出表现了其真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叙述流放途中的情况时,诗人用“反顾”、  相似文献   

4.
《九章》是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时的一篇抒情言志之作,前人多从考据角度对其中的诗篇作以研究,近人又多研究其诗篇的思想脉络及篇章顺序,亦有学者研究《九章》的抒情特征。但于作为抒情意味很浓的《九章》篇,却很少涉及其中的人物形象刻画问题。本文试图分析《九章》中以"佞臣"形象为中心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在抒情作品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要考察屈原晚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要以《九章》为主要依据。《九章》是一组分篇独立的诗作,大部分可以确定为屈原晚期所作,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期的思想情绪。当然,《九章》并不完全是屈原晚期放逐江南时的作品,其中的《橘颂》是其青年得意时的咏物抒情之作,格调清新明快,不同于屈原其他篇章的沉郁顿挫,并且文中有“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等句子,就可证明这一点。另外,《抽思》和《思美人》两篇都是屈原居于汉北时所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和《离骚》十分相近,同《离骚》有明显的连续性,故写作时代与《离骚》相距不远。除掉以上三篇外,其他六篇可以说是屈原晚期的作品,按顺序便是:《惜诵》、《哀郢》、《涉江》、《怀沙》、《悲回风》和《惜往日》。这里所说的《九章》主要指这几篇。  相似文献   

6.
《涉江》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九章》的解释,有分歧意见,但多数还是同意朱熹在《楚辞集注》中的看法,即:屈原死后,后人辑录他的遗作,“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相似文献   

7.
《涉江》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它叙写诗人惨遭弃逐的困苦经历,着重抒发了眷恋故乡,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充分显示了屈原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决不向邪恶屈服的高尚情操。作品感情真挚,想象奇特,比喻富丽,具有美的价值和美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主张联齐抗秦,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接受屈原的意见,把屈原流放汉北。接着。楚怀王被骗入秦,客死在秦国,顷襄王接位,以子兰为令尹(宰相)。屈原恨子兰怂恿怀王入秦,子兰在顷襄王前大进谗言。屈原尽忠报国,却受到残酷打击,被第二次流放。《涉江》就是在流放江南时写的。那么,诗人主观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客观现实的尖锐矛盾就是《涉江》思想感情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又是逐层展示的: 诗的一开头,“余幼好此奇服  相似文献   

9.
《九章》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各篇都是屈原生活经历或思想经历的一部分,倾诉着诗人一个又一个思想斗争阶段的希望、焦虑和苦痛.我试图通过对《九章》思想的分析,探讨屈原生命意识破灭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屈原,战国后期楚国人。他早年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但遭到了上官大夫、新尚,令尹子兰等腐朽贵族集团的忌妬和谗毁,被楚怀王免职和疏远。后来昏庸的顷襄王更把屈原流放到湘江流域。《涉江》,题意是渡长江。屈原晚年离开郢都,渡过长江,流放到溆浦后,写了这篇抒情诗。诗中描述了渡江南下的历程,揭露了楚国小人当权、贤者被逐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自己满腔的悲愤情绪和决不与腐朽的贵族势力妥协的斗争精神。全诗可分为五段来理解.  相似文献   

11.
鉴赏诗歌,不能不辨诗味。好的诗篇,诗味是多方面的。屈原的《涉江》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须仔细品味。 1.情味诗,是以情动人的,是抒情的  相似文献   

12.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灵均,是我国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六十多年的岁月中,经历了严峻的政治斗争,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代表作有长篇抒情诗《离骚》、《天问》,抒情组诗《九歌》、《九章》。这些诗歌表达了屈原为追求进步理想的斗争意志和激情,从不同角度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且不说他的诗歌怎样影响后代,直到两  相似文献   

13.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晚年的纪行诗《涉江》素有“小离骚”之美誉。诗人通过记叙渡江南下的一次人生苦旅,塑造了崇高、完美的艺术形象,有着典型而深刻的悲剧含义。《涉江》总共才60句,但字字力透纸背,句句倾诉心声。诗人想象瑰丽,“托义于物”,烘托自然,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了抒情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名可考的伟大诗人,他所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系列辉煌诗篇,不仅影响和激励了曹植、李白、李贺等一大批后卫诗人,也深深震动了毛泽东的心。 早在少年时代毛泽东即崇敬屈原。在他1913年所记读记笔记《讲堂录》前面,亲手抄写11页屈原的《离骚》和《九章》。在《离骚》正文的上面,还写有各节的提要。 1915年5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征友启事”,结识李立三、罗章龙等人.他们  相似文献   

15.
今本《九章》共有九篇诗歌,按王逸《楚辞章句》,这九篇诗歌的顺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关于“九章”之意,王逸首先作了解释:“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思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这个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是王逸曲义求深,将屈  相似文献   

16.
《惜诵》是屈原《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悲回风》是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一篇,全诗的感情基调哀怨、孤独、彷徨,整篇自始至终,充满了悲愤的情绪。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他的作品都蕴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性,而集中表现这种悲剧意识和审美意象的就是《悲回风》。本文试从悲剧性的角度来探析《悲回风》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 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 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 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 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19.
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通常在阳历的六月份。这个节日有着众多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340-278 BC)。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中国早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面对强秦的压迫,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但他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怀王去职,后被流放。他在流放中,仍心系他的祖国,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在他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城的消息时,于农历的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相似文献   

20.
《橘颂》是《九章》中的一篇,是诗人屈原“托物以言志”的瑰丽诗篇。全诗表面上是歌颂和赞美橘树,实际是歌颂和赞美诗人自身的理想人格,即“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行比伯夷”的高尚情操和坚贞精神.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自汉以来,历代学者大都认为是顷襄之世,屈原遭谗见斥,放逐江南之时所为。王逸《离骚序》云:“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