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研究必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指出了阻碍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研究推进的两重原因,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而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惯性、西学东渐的历史经验惯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式惯性为内容的历史文化思维惯性同样是阻碍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研究推进的重要原因。只有突破这三种历史文化思维惯性,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研究才能更好推进,从而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结果,是西方思想源泉在我国传播的主流之一,也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艺术持续发展、理论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近现代我国先进文艺思想之间不断融合、相互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本文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成果与未来应用两个层面展开简要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在最初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只是西学东渐的众多学说之一,属于异域文化。西方传教士、中国留学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及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的特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性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对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假设的解构与反思中,建构出一支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智慧于一身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流派,使其在有机整体主义、儒道佛思想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资源的补充滋养下,发展出了一种"中"、"西"、"马"相嫁接的有机范式,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过程哲学与现代西方思想相比是一种更具中国风格的生态哲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便存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其所主张的有机生态思维和反对消费主义等理论内核与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及实践模式有着一定程度的现实映照。  相似文献   

5.
追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语境,可以上溯到近代的“西学东渐”,这一时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学习西方的思潮。梁启超将近代西学划分为器物学习、制度学习和文化学习三个阶段,以这样的视角审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可以了解到大规模学习西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语境,此时因受到接受选择性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起初的接受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和偶然性,体现为接受主体的盲从、无意识以及理解的偏差与混乱等,在认知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逐渐得到认知并被重视。从整体的接受活动看,“西学东渐”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奠基和孕养意义,它一方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一方面滋养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欧风美雨"、"西学东渐"而进入中国本土的。民族救亡与社会变革的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历史境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是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到次生态马克思主义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构建及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学者艾思奇,始终活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战线,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基于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点及实现条件,探讨了其经历的探索、发展和深化三个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理论学习与传承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富于辩证思维等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丰富和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两者的互补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本土化。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文献作为西学东渐大潮的一部分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一是初步传播了马克思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带入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域中;二是运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和话语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中国式的转译和阐释,构建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通共融的新的理论阐释体系和传播体系;三是以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总体性危机为导向,提供了启动社会革命的思想引擎,为实现民族复兴探寻思想指引和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和学理上的相似性,使“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通过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得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林静 《培训与研究》2010,27(4):41-43
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时俱进而富有时代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出路,具体表现为走民族化、本土化之路;走时代化、具体化之路;走通俗化、大众化之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时俱进而富有时代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出路,具体表现为走民族化、本土化之路;走时代化、具体化之路;走通俗化、大众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先进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找到两者结合的契合点,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思想理论,提升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不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单纯延伸,而是在同西方文化激烈冲 撞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西学东渐中,德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而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传播,不仅播种了科学、民主、法治的理念,而且以其新的伦理价值为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型注入了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前,西方进化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是西学东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精神文化层面引进的一种成体系的“西学”。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的矛盾、自强求富和亡国灭种的矛盾是进化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萌芽亦要求中国出现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观念或文化。传教士来华对进化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严复则将其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推至巅峰。进化主义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史上“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激发了先进知识分子发奋图强、救亡图存的斗志,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批判封建主义及其维新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后续传入中国提供了思想上的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搬来了西方的全部思想库,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这得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适应了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受益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然亲和力,中国传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全人类的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离不开几千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互动中形成了中国新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追问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合法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存在性内涵和历史性内涵,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是对中国现实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诉求,它具有发展形式、理论成果和价值生成等方面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40年代,广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包括逻辑学、分析哲学、实验主义哲学等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中国传播。当前国内关于建国前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哲学史的方式进行考察,它散见于各类西学东渐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以具体微观的史实描述为主,缺乏宏观全面综合的把握。以科学哲学传播主体的纵向列举为主,而横向对比分析研究略显不足。部分研究只是流于科学哲学传播的文献整理和史实陈述,从哲学层面和内在逻辑深层把握西方科学哲学传播的规律及动力机制方面,有待加强。部分研究重传播历史研究,轻影响研究;并且对于科学哲学传播在中国产生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缺乏专门的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自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思想碰撞.近百年来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进程.两者虽无优劣之分,但由于社会形态、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拥有了各自不同的体系与价值.但在交流发展的趋势中逐渐形成和而不同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