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讯干事是新闻战线上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但是,由于理论上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他们也有困惑苦闷。这里,择要说说他们的甘苦。 (一)选稿到底凭质量还是靠关系? 商品大潮涌进报社,使个别编辑眼花缭乱,把关系稿推上版面。于是通讯干事产生了困惑:“过去编辑认稿不认人,现在却认人不认稿,没有关系,再好的稿件也上不了报。”关系稿入选现象确实存在,难怪有些通讯干事发牢骚,但愤激中所发牢骚缺乏冷静思考,往往夸大其词,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其一,编辑认人不认稿的现象早就存在,鲁迅编《语丝》之时,就反对因人因情用稿.曾经拒绝刊登老熟人推荐的劣质稿件,认为报刊“不可老驮在几个人身上”,应当“多用新手写来的文章。”鲁迅不用关系稿,说明过去确实存在拉关系的现象,只是拉关系者在鲁迅面前碰了壁。  相似文献   

2.
简讯     
▲平顶山二矿机电四队党支书马海水经常帮助通讯员修改稿件,严把真实关。队里计划年发稿10篇,结果发了20多篇。有一篇稿获《平顶山矿工报》专题征文三  相似文献   

3.
孙耀富 《新闻记者》2000,(12):39-40
《漯河内陆特区报》是中共漯 河市委机关报,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张内陆特区报。她是党报,却有着不同于一般地市级党报的办报方法和模式;是特区报,却不沿边、不靠海,远在中原腹地,与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区报有着不同的风采。十多年来,《漯河内陆特区报》注重学习沿海特区和兄弟地市党报的办报经验,立足本地,结合市情,兴利除弊,摸索前进。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报林中的一枝红杏。 《漯河内陆特区报》创办于1986年7月1日,前身是《漯河报》。1992年初,中从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漯河经济改革步伐,决定在漯河创办内…  相似文献   

4.
我是西藏军区某旅一名士官报道员。以前与其他报道员聊天时,总听到他们一些埋怨,说自己在军报上不了稿主要是在报社没熟人、没有关系。每听到这些话,我总会为军报编辑感到愤愤不平和冤枉,因为我今年在军报发表的每一篇稿件,几乎都是自然稿,没有找任何关系,也没到北京送稿。  相似文献   

5.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  相似文献   

6.
在"军队报刊"专栏里选发的3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们办报的经验体会,很有学习借鉴价值。一篇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的邱继臣同志写的,主要是介绍他们如何坚持优质稿的评选;另一篇是《中国军工报》的苏扩善同志写的,主要介绍他们如何运用"联版"的形式宣传十六大的经验;第三篇是《人民武警报》的沈晓泓同志写的,介绍的是他们用"集束"的办法组织和刊登系列评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军队报刊"专栏里选发的3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们办报的经验体会,很有学习借鉴价值。一篇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的邱继臣同志写的,主要是介绍他们如何坚持优质稿的评选;另一篇是《中国军工报》的苏扩善同志写的,主要介绍他们如何运用"联版"的形式宣传十六大的经验;第三篇是《人民武警报》的沈晓泓同志写的,介绍的是他们用"集束"的办法组织和刊登系列评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在"军队报刊"专栏里选发的3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们办报的经验体会,很有学习借鉴价值。一篇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的邱继臣同志写的,主要是介绍他们如何坚持优质稿的评选;另一篇是《中国军工报》的苏扩善同志写的,主要介绍他们如何运用"联版"的形式宣传十六大的经验;第三篇是《人民武警报》的沈晓泓同志写的,介绍的是他们用"集束"的办法组织和刊登系列评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1993年元月,我国唯一的一家内陆特区报《漯河内陆特区报,出现在群星灿烂的中国报刊之林。《漯河内陆特区报》是中共漯河市委机关报,它的前身是1986年7月1日创刊的《漯河报》。十年改革,十年磨砺,十年发展.创刊十年来,漯河内陆特区报社致力于“特报特办”,致力于营造“以办好报纸为中心,围绕报纸搞经营,搞好经营促发展”的运  相似文献   

10.
我的报人生涯中,有几年是在总编室度过的。那几年正逢“乱世”——文化大革命,因此有它的特殊性。“文革”期间,“四人帮”把持着新闻界,把新华社的发稿时间也“砸烂”了。经常是当天晚上不截稿,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截稿。日报变成晚报甚至隔日报。夜班编辑一个班不够用,变成了三班倒,越忙,越乱,越容易出错。1970年1月18日下午画版时,缺一篇小稿,我想起南阳有一篇贫下中农来信已经排好,就拿出小样补上了。谁知第二天印报工人说:“这篇小稿咋恁好哩,没隔几天印了两次!”我一查,糟糕,可不发重了!那时变版太多太快,稿子排上拆下频繁,把人搞糊涂了。那时候,报纸上经常打倒这个,揭发那个,批判这个,搞臭那个。一天晚上,我看到上面批转来的一篇稿件,是批判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杨贵同志领导林县人民开凿的红旗渠,世界闻名。我对当晚值班的原副总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个企业业余写作爱好者,由于经常投稿,接触了一些报纸编辑,在和他们言谈中,我了解到:一张报纸真正高质量的稿子占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属于一般化的稿件。那些可用可不用的关系稿只能挤入“一般化”稿件中。真正低劣的文章,就是有人,也难以挤入报缝,但要是高质量的稿子,就是被那些热衷于“以人取稿”的编辑碰上,也绝不会轻易放过的。编辑遇到一篇高质量的稿子,会爱不释手,为之精工细琢,使之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2.
1 加大入志人物编写是时代的需要 漯河市首届<档案志>的下限是1988年.续修<档案志>主要记载改革开放后近20年的发展变化.漯河市是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为体现志书记载的完整性,本届<档案志>上限溯为1986年.17年来,漯河的档案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漯河的档案工作者在漯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务实重干、奋力拼搏的结果.漯河市档案管理部门重用人才、广纳贤才,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档案事业的人士,在漯河这块美丽的大地上施展才华,大展宏图,为漯河档案事业的发展、壮大、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党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为让漯河的档案功臣载入漯河档案史册,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批档案人,因此,续修本届<档案志>应加大入志人物的编写力度.  相似文献   

13.
有几位同志曾这样对我说,他们苦于投稿不中,难备去抢门子,找熟人.我对他们直言相劝,并结合自己搞新闻报道的甘苦谈了切身体会,还把人新闻知识V和刊院教材送给他们看。从那以后,我们常在-起研究写稿,交流经验。结果,仅几个月就初见成效,他们的稿  相似文献   

14.
经常看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报纸上有批评文章,读者爱看,作用不小。然而,我们的企业报上却很少看到批评性文章,一些企业报的同志也谈到在企业报上批评难、难批评。他们认为,企业报不象中央、省、市级报纸有权威性;企业报上登的,就是发生在厂里的事,熟人熟面,打不开情面,  相似文献   

15.
1993年春节前夕,在首都200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的负责人为庆祝《新闻出版报》创刊五周年而欣然集会之时,我与老熟人、这家“报中之报”的副总编辑张芬之同志交谈,话题除了他们创刊五年来的艰辛、收获和喜悦之外,也谈到了他个人持续不懈的笔耕。  相似文献   

16.
《盐阜大众报》坚持从各行各业中聘请热爱评报并有一定评报经验的读者担任评报员.赠给他们报纸和通讯业务刊物。请他们重点帮助报纸出主意、捉差错,凡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报社还经常将他们请上门,热情款待.请其当面批评……这种请人“挑剔”自己的做法,笔者禁不住拍手叫好!  相似文献   

17.
左鹏 《军事记者》2010,(9):68-68
记得自己刚当报道员那会儿.身边战友常在我耳边唠叨:“写稿没有关系,绝对上不了稿!”对此,我都不赞同。这3年来,我一次又一次拿出自己在《解放军报》与《人民武警报》等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向身边战友证明——写稿投稿“没有关系”没关系。只要稿子质量高。人人都可以上稿。  相似文献   

18.
南市区图书馆业余书评组光荣地被评为1983年度的市“优秀读书小组”。1984年,他们又取得了新的成绩,达到了新的高度。一年来,他们共评论了十九部作品,撰写了四十九篇评论稿,其中有八篇分别登在《书讯报》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印的《文艺新书报》  相似文献   

19.
常听一些通讯员说,要想在中央级报刊上稿实在是不容易。依我看并非很难,问题是,你采写的稿子有没有新闻价值。前年春天,我随我市人大代表视察全市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情况,有好几个单位的少数民族同志都反映,他们的邮件,由于邮局翻译不准,经常错投,迟到.视察回来后,我觉得这确实是关系少数民族通邮的一件大事.第二天,我写了  相似文献   

20.
專稿工作从今年1月底开始举办,五个月来,向报紙、杂志供应專稿一百四十多篇,已与各省和各大、中城市报紙、一些專業报紙和几家杂志,先后建立了供稿关系。目前專稿工作中最大的問題是滿足不了报紙的要求。同我們已建立起供稿关系的报紙每月需要量約为二百篇左右,现在我們供稿量最多一个月不超过四十篇,距报紙的需要量相去甚远。我們發出的稿子質量較好的約占25%,一般合乎要求的約占50%,勉强發出的或發给报紙試用的共約占25%。而报紙要的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