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该小说的一大特点是性别化叙事的运用。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分析解读小说主人公悦子的第一人称回忆叙事。叙事者悦子通过性别化的叙事声音对女性叙事权威进行建构,借用叙述视角转换再现包括自己在内的边缘女性群体的生存现状。小说批判了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男性中心主义、白人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同时也体现了同属边缘的少数族裔作家石黑一雄融入西方文坛中心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珀涅罗珀记》戏仿《奥德赛》,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重述了史诗中的故事。女性叙事主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叙事和男性权威,表明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此外,个人型声音、男性声音和集体型声音等多元化的不同的叙事声音相互碰撞,在叙事的过程中分别建构起了自己的权威,逐渐揭开被官方叙事掩盖的故事真相,表明了权威的不可靠性和真相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以塑造女性形象见长,她在女性叙事话语下对男性形象的颠覆性描写改变了以往小说中男性中心主义的叙述方式。作者对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男性形象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反映出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男性形象的一致特点。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丁的女性叙事策略体现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方法两个方面。在叙事内容上,她摒弃男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推上前台,让女性人物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而且一反男性叙事文学对女性的歪曲和贬抑,还女性人物以真实的形象,她提倡一种恋爱时理智与感情平衡,婚姻中爱情和财产并需,家庭内男女人格平等的婚恋观念。在叙事手法上,她广泛使用第三人称隐含的女性的叙事视角和自由间接引语、反讽等“间接手法”,借小说人物之口隐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谴责男权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奥斯丁采用理智而克制,冷静而平和的女性叙事策略不动声色地摆脱了男性话语的控制,凸显了女性意识,并建构了女性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5.
从性别叙事学角度分析英国当代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守望灯塔》的叙事策略。《守望灯塔》采用框式叙述结构讲述了女孩银儿和灯塔建造者巴比·达克两个不同故事。温特森以女性视角叙述银儿自身的故事,以男性宏大视角和女性私密视角交替讲述达克的故事,从而形成两个性别不同的叙述声音,最终女性叙述声音超越了男性叙述声音,实现了性别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性别叙事学角度分析英国当代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守望灯塔》的叙事策略。《守望灯塔》采用框式叙述结构讲述了女孩银儿和灯塔建造者巴比·达克两个不同故事。温特森以女性视角叙述银儿自身的故事,以男性宏大视角和女性私密视角交替讲述达克的故事,从而形成两个性别不同的叙述声音,最终女性叙述声音超越了男性叙述声音,实现了性别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上海题材小说中,男性作家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主流叙事方式抓住了历史变迁中"大上海"的时代特征,但在把握城市大背景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绵延不断的上海日常城市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与审视,而以张爱玲、王安忆为代表的女性上海叙事就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  相似文献   

8.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具有明显的男性化女性叙事的特点,男性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品质的女性形象,并将其"圣母"化来作为弥合城乡差距、解救乡村困境的工具.这种"女性叙事"反映了当代男性作者及其代表的社会主流话语所持有的女性观念依然打上了深刻的男权烙印和男性中心意识.这种女性观念是男性对女性自以为是的"圣母"想象,是女性叙事的谬误.  相似文献   

9.
池莉的小说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叙事文本。池莉透过她和她的女性群体的目光来审视她们的另一半——男性群体。透过这一特定视角,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视野里某些难以发现的男性特征;透过女性的集体话语。看到了女人对男人的性别审视和群体要求。当然。池莉的小说也突出了女性集体人格意识的觉醒。显示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蕴涵。  相似文献   

10.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近作《红王妃》(2004)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凄美动人的故事情节,继续探讨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命运。德拉布尔以其特有的客观的、人性的眼光继续审视和观照女性的生活状态。在《红王妃》中作者转换叙事角度,跨越时空和国界。寓自己的声音于小说主人公霍利威尔,真实反映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女性的共同声音。表现出了在不同困境中的女人生存的艰难和对女性理想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女娲石》是描写晚清妇女运动的典范之作,小说描写了女性身体的肉欲和禁欲两级形态,流露出对男性世界的极端仇恨,而这种女性解放实质上对男性世界的拟像,是男权话语操纵的样本。男权立场社会的拟像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声音的男性化等三个方面。《女娲石》并没有西方女权主义话语诉求的反抗父权的声音,实质上只不过是男性用以救国启蒙的工具,因此,女性自身"身体"并不属于女性自己,而是为民族国家话语所征用,这也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国家危机时刻焦虑的表征。  相似文献   

12.
2 0世纪初叶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沉闷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喊出了石破天惊的解放之音 ,但这声音很快就消失在启蒙与救亡的革命洪流中 ;2 0世纪中叶 ,妇女形式上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政治、经济权益和地位 ,却以女性性特征的消弭为代价 ;新时期以来 ,活跃在女性作家笔下的是反叛男性神话、颠覆已有意识形态大厦的女性形象 ;2 0世纪的最后十年 ,女性写作转向“躯体叙事” ,不自觉中又迎合了男权中心主义的窥探和畅想需求  相似文献   

13.
埃莱娜·西苏所倡导的身体叙事理论是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突破了男权意识形态对女性身体控制的话语权力,展现女性独有的内心体验和颠覆男性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文章从女性独有的话语空间、思维模式和人物塑造三方面论述了身体叙事在<情人>中的体现,以及它在理论建构和文本实践中的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14.
单文华 《中国教师》2009,(Z2):118-120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表达了文化融合的思想,还透露出对男性中心和西方中心主义的颠覆。在艺术形式上,小说也显示了背离传统叙事手法的诸多叙事特色。本文试依据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观点,从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如何运用独特的"讲故事"的模式来表现意识形态,剖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中有着独特的生态伦理叙事。他对自然的描写,体现了生态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也控诉了工业文明和人类欲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对女性的塑造,表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揭示了女性与自然都是男性、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压迫对象;他通过对动物活动的叙述,赋予动物以主体性,提倡尊重动物的权利,认同动物的情感。哈代小说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复杂,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既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又体现了道德关注的"同心圆"倾向。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学者苏珊·S·兰瑟认为社会身份与特殊的叙述形式相结合会形成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赋予某个角色的权威基础。《拾骨》作者赋予小说中心人物伊丝以叙述者的权力,整个文本中都回荡着伊丝的叙述声音,形成“公开的个人化叙述声音”,直接表达少数族裔中未成年少女这一弱势群体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基础,结合互文性理论、黑人女性主义等文学批评探讨《拾骨》叙事中女性权威的建构,以期重新审视黑人女性形象和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叶,随着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沉闷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喊出了石破天惊的解放之音,但这声音很快就消失在启蒙与救亡的革命洪流中;20世纪中叶,妇女形式上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政治、经济权益和地位,却以女性性特征的消弭为代价;新时期以来,活跃在妇性作家笔下的是反叛男性神话、颠覆已有意识形态大厦的女性形象;20世纪的最后十年,女性写作转向“躯体叙事”,不自觉中又迎合了男权中心主义的窥探和畅想需求。  相似文献   

18.
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似乎是以"第三性"(即超性别)的视角撰写的以男性为主角的新历史小说,实际上是采用了日常叙事和宏大叙事相结合的视角、立体地审视了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历史意义的女性文学。论文以小说中塑造的三组女性形象为例,说明此小说表面被遮蔽的、实际上在深层仍存在的女性视角以及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女性思绪。小说的成功正在于塑造了这些更深刻更丰满更耐人寻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埃莱娜·西苏所倡导的身体叙事理论是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突破了男权意识形态对女性身体控制的话语权力,展现女性独有的内心体验和颠覆男性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文章从女性独有的话语空间、思维模式和人物塑造三方面论述了身体叙事在《情人》中的体现,以及它在理论建构和文本实践中的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9,(10):20-26
裘山山在《琴声何来》中延续了她对于女性命运和现代婚恋的思考和关照,但却采取了具有颠覆性的现代书写方式,体现了作者极为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女性意识。作者以男性视角叙事,循序渐进地展现了作为"他者"的女性主体化的过程,塑造了以吴秋明为代表的"杂质"型鲜明而独特的现代女性形象。作者擅长日常叙事,同时又将戏剧性冲突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其中,增添了故事和人物的张力,男性中心意识消散于虚无,小说呈现出悲喜混杂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