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兰君墓志铭》是研究纳兰性德最具权威的重要史料。公诸于世最早的是《通志堂集》(简称《通本》、《集本》)。1970年后陆续刊出《拓本》、《抄本》等。《拓本》文字准确与否至关重要,本文列出诸本中的若干文字之差异及各位学者所依据之版本。  相似文献   

2.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的《老子》,是存世最早的《老子》抄本。由于该竹简是由最典型的楚国文字写成,很多字句在字形与字意上与现代已成形的《老子》有很大区别,相比之下郭店楚简中存在大量的会意字。在这些古老的楚文字中隐藏着古《老子》原初的内涵,很多原文的内容在由楚文字转成秦国的通行文字中损失掉了,而今通过对这些会意字的解读,我们或许能够还原先贤古圣之风骨。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百科》2015,(5):11-14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晚期秦相吕不韦(约前290—前235)集合门客所编写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内容汇合先秦诸子各派学说,目的在于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文章组织严密,善于设喻,运用寓言、故事说理,颇为生动。《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这里稍有删节。  相似文献   

4.
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诗论》中,论说《诗经·卫风·木瓜》的文字较多而解说有分歧。文章比较了上海博物馆整理者与李学勤、廖名春3家之说,参之以《毛诗》“陈古以刺今”的阐释方法,从字与意两方面来重新解释楚竹书中关于《木瓜》之诗的文字。  相似文献   

5.
汗血马     
如果没有《汗血马》、《狼图腾》这样的文字,文学的世界会失色许多。正如李白抒写《玉阶怨》的幽怨柔美,吟唱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飘逸浪漫,更泼洒了《蜀道难》的奇崛壮险……文字之美,之魅,正在于其变幻之无穷。不同于"美文"的优雅、从容,《汗血马》是粗粝的,凝重的;《狼图腾》是高傲的、冷峻的--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打开的是通向文学之途的另一扇窗--这扇窗外的风景,不是风花雪月、浅斟低唱,而是雷电齐鸣、险壑峻岩……  相似文献   

6.
《汉书》在记述西汉一代前期历史时,较为集中的从《史记》中摘引材料,很多篇目从文字相近,改动不多。这为训诂学提供了重要的互证材料。笔者谨从班氏书中摘取若干段落,将之与《史记》中相对应段落中文字进行比勘,指正二书中的文字错讹。  相似文献   

7.
(一 )中外文化对比渗透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文字。在继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老师除起桥梁作用外,还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激情。   在讲授汉字时,我把汉字表意之丰富性与西方文字表意之平淡性作比较,把中国的书法之妙,风格流派之多与西方文字书写的单一性作比较,讲外国学者怎样热衷于研究中国汉字并赞叹中国汉字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讲日本文字的根与汉字的渊源关系。   在讲诗歌时,我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与西方最早的诗歌《伊利亚特》和《奥…  相似文献   

8.
《文选》之“删““增““移“与其文字之误等,均与其成书是否仓促毫无关系.前三者,乃编撰者基于“文“的角度考虑所致.文字方面之误,除崇贤“制造“出来的少数外,多半或是作者的问题,或是流传过程中出现的;《文选》的编者(或所选迻录者)在迻录过程中虽难免无失,然比较而言,其工作显然是非常认真的.题《招隐士》的作者为刘安,在“许可的范围“内;某些诗作在子类归属上存在的问题,与成书仓促扯不上边.  相似文献   

9.
《诗经胡传》是明代《诗》学著作中 ,用功较勤的一部 ,海内甚少传本。此书具有集明代《诗经》研究大成之意味 ,故经学之研究与文学之研究双轨并驱。无论在经文勘正上 ,还是在文字训诂、名物考证、诗旨探讨、文学分析上 ,都取得了他人不可替代的成绩 ,对《诗》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据《〈乡土中国〉的理论结构》的分析,"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一章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篇构成,《乡土本色》是核心。"熟人社会"是《乡土本色》的核心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所在。乡土中国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都可以通过语言口耳相传,文字是多余的。在"乡土重建"的现代,只有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农民有了新的需要",文字才能下乡"。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与《资本论》两部世界性经典,年代上有古今之隔,文字上有中外之别,内容上更有文艺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截然异域之归类。两者关系通常认为风马牛。缘此之故,虽然二书传播历史长久,研究文献积厚,而迄今罕见相互关联、切实研讨的文字。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则是唯一特例。《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后记中明确告白:“从我开始写作本书的那天起,我就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的最后一段话作为鞭策自己的良箴”。据笔者对该书全体之考察,其中引鉴《资本论》而直接见诸论述文字处,计数16条;而在以后修订改版的《文心雕龙讲疏》与《读文心雕龙》中,相关援引有所变化。笔者立意探讨有何变化、为何变化,何所启示的问题。本文遵前贤“根底无易其故,裁断必出于己”之训,先作引鉴资料方面的整理考察。  相似文献   

12.
赵淡元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书是高等教育教材,在校勘和注释等方面却存在文字之误、注释之误,参考《史记》、《王力古汉语字典》和《说文解字》等资料对其中误漏之处加以指正。  相似文献   

13.
《岳阳楼记》最能体现范仲淹宏大抱负的一段文字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优。然则何时而乐耶7其必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这段文字的关键所在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是指谁呢?历来注家没有提及,《范文正公集》(《正谊堂全书》作《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作《范文正公集》)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当今注家往往就“古仁人”的字面含义,加以解释。例  相似文献   

14.
段玉裁(一七三五———一八一五),清代有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和韵学家。所著《说文解字注》,为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极重要参考书。有《六书音均表》附其后,其六类十七部之古韵,“同声必同部”,谐声表,支脂之分立,侯部独立,真文分部等均为不刊之论。“能发唐以来讲韵者所未发”。(《说文解字注》804页,以下凡称引《六书音均表》,不再注出处) 《六书音均表》是段玉裁研究古音韵的专著。他生活的乾、嘉时代,正是音韵之学大起的时代。古音学自吴械开其端,陈第、顾炎武、江永继基后,在他当世,又有戴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鉴赏》2009,(7):8-10,106
她。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疗饥,过鲜衣怒马的生活,享受银碗里盛雪的闲情.在三生韶光贱的光阴里,指尖上捻花,孜孜以求,散发微芒;她,是文学空间中的宠儿,是一块蕴含自然之美、小众之美、宗教之美的无瑕之玉。她,就是雪小禅,《读者》百名签约作家之一,青春文学当红领军人物,文字妖娆曼妙,其短篇小说多次被《青年文摘》、《读者》转载.多次被评为全国读者最喜欢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抒写内心愁绪和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寻求排解忧愁的散文名篇。其感情是真挚动人的,其文笔是精致优美的。朱自清先生说,写景,就是“以文字作画”(《山野缀拾》)。即写景是用文字像绘画一样将所写之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有声、有色、有情、有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以美的熏染和感动。因此,在创作中,他经常很精细地用造型性强的语言营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思绪,可谓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荷塘月色》可谓是“以文字作画”的写景艺术典范。1.清幽的画面基调与苦闷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7.
《周礼》一书是记载我国西周时的官制和政治机构的唯一的一部文献,它是研究西周史的一部基本书籍。然而由于它被发现较晚和其它原因,曾久被斥之为伪书,加以全盘否定,似欠公允。现在,在出土的文物资料中,有大量事实可以与《周礼》之文相互印证,特别是在出土的大量文字资料中,甚至有不少与《周礼》之文相同或相近,而且同一内容的文字在青铜铭文中可以多见。所以,对《周礼》伪书说可以重新提出商榷了。这里暂以  相似文献   

18.
<正>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之齐名的埃及圣书文字及莫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今天已不再使用,汉字不仅继续使用,还曾被其他国家借去记录并创造新的文字。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教育部门专门下发了《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专门制定了《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课改纲要》和课标,其中反复强调写字教学。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9.
曾丽馨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04-106
《廊桥遗梦》中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是作者对文字的巧妙应用,小说中处处散发着文字的芳香。色彩词即属于其中的一种。首先探讨《廊桥遗梦》中色彩词的隐喻含义及其修辞作用,继而分析与之相关的汉语翻译及译文如何尽量做到信息保全。  相似文献   

20.
钱玄同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大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之一.他发表的反对旧礼教,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化,赞助新文学的言论很多.“五四”以来许多记述新文化运动史实的文章,都是把钱玄同和陈独秀、胡适连称的.自从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四卷四期),《汉文革命之讨论》(五卷五期),《罗马字与新青年》(五卷六期)等文章,提出废除汉字改用音标文字的问题,他毕生就以很大精力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拟订许多步骤切实的计划,做了许多深入浅出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