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近日,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其获得了一项重大突破成果——水稻亲本去镉技术。此外,由其本人主导的"海水稻"也顺利通过测产考,最高产量达620.95公斤/亩。  相似文献   

2.
籼型杂交水稻60年代以来,受玉米、高梁杂种优势利用的影响,美、日、印、苏、意等国家都先后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我国于1964年开始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先后发现雄蕊退化不育稻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系——“野败”。利用“野败”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后又找到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与高产亲本和同类常规良种比较,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点。1974年又突破制种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属于农业基础研究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可靠保障,基于目前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空白,分析了当前杂交水稻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依据杂交水稻科研的特点,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建立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框架,设计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两系杂交种"Y两优900"百亩示范亩产达988.1公斤,再创世界杂交水稻较大面积单产最高纪录。这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担的"十二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课题"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取得的重要进展。2011年,两系强优势水稻杂交种"Y两优2号"百亩示范亩产926.6公斤,实现了中国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  相似文献   

5.
朱恩明,男,1950年生,籍贯湖南道县,汉族,大学学历,副研究员。1970年7月朱恩明高中毕业,1972年3月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1975年1月湖南农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零陵地区(后改为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朱恩明一直从事水稻育种、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与制种等技术研究工作。在水稻新品种选育、杂交水稻亲本繁殖与制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理论上有较深造诣,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各项技术过硬。  相似文献   

6.
一本推动杂交水稻发展的期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杂交水稻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随着杂交水稻进一步走向世界,它还将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引导杂交水稻不断向前发展,促进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培养青年人才,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等方面,论述了《杂交水稻》杂志在推动杂交水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技期刊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国内速递     
正袁隆平超级稻高纬度实验亩产超1000公斤10月10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百亩片攻关基地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收割。该基地的水稻实验品种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超优1000",经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实测亩产达到1013.8公斤,创造了新的杂交水稻高纬度亩产世界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盆栽实验,选用八个对镉积累不同的品种水稻,测定结果如下:镉对水稻具有污染与毒害作用,在不同个处理浓度间水稻根系含量差异显著,随镉处理浓度的增大,水稻根系镉含量明显升高,但上升幅度各有不同。由此可见不同品种水稻根系对镉的吸收转移能力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茎叶和糙米对镉的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9.
表达     
梦见禾下乘凉,是我最幸福的时候——袁隆平近日,当83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争取在90岁前实现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000公斤"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的豪情满怀。他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一串串葡萄那么饱满,籽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那个梦真是太美了。梦见禾下乘凉,就是我最幸福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一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风暴震撼世界:中国培育出杂交水稻.这场"绿色革命"的领军人物是享誉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与他并肩作战,最早育成"野败"籼型不育系,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人,则是颜龙安.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初,杂交水稻刚诞生就遭受到稻瘟病毁灭性的打击.危难时刻,谢华安成功地培育出了抗病良种"汕优63","挽救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命运"(杨守仁教授语).有不少专家指出,没有袁隆平,可能不会这么早有杂交水稻;没有谢华安,中国的杂交水稻可能没有今天如此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回顾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主要专利成果。对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专利申请的申请趋势、专利有效性及专利寿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杂种优势利用的不同维度对其专利申请进行了技术分析。希望通过对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专利成果的分析,为杂交水稻育种产业的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希望的田野     
贵州遵义的一片杂交水稻稻田.5月22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不幸因病去世,享年91岁.他留给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遗产必将被时代铭记,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也必将实现.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省隆回县百余亩试验田"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产量的又一个高峰。然而,袁隆平院士曾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如果我们的杂交水稻再不"走出去",少则5年,多则10年,国外的杂交水稻技术将很可能超越我们,我们现有的技术优势将不复存在。袁隆平院士何出此言?记者采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万宜珍。  相似文献   

15.
科苑 《今日科苑》2014,(10):42-42
初见谢华安院士的人,都会惊诧于他那"比农民还黑"的脸庞。这位讲话带有浓重乡音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培育出"明恢63",改变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长期从国外引进恢复系的局面;选育出"汕优63",在中国杂交水稻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推广再生稻技术,让一季水稻种出两季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承包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30年前。1970年的一天,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袁隆平利用它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  相似文献   

17.
袁隆平传奇     
很多人知道杂交水稻,却有不少人不知道袁隆平,不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更不知道袁隆平的传奇经历与业绩。袁隆平在中国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的先河,引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现在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水稻面积是种植的杂交稻。杂交稻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为促进中国粮食登上新台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本刊从本期起,连载“杂交水稻之父”、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传奇事迹  相似文献   

18.
程豪 《今日科苑》2021,(6):80-81
礼赞科学精神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理想有时很小,小到一个领域一钻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理想有时很大,大到祖国强盛、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胸怀家国天下. 此时此刻,人们不禁会想起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最美'疫'中人、人民英雄"陈薇……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他们自主创新、学术引领,勇立科技产业变革时代潮头.他们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把论文写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奋斗中.  相似文献   

19.
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艰苦卓著的努力,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此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杂交水稻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配套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使之尽快推广应用。 一、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的栽培生理不同于常规水稻。它具有营养生长旺盛、根系强大、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高;叶蘖生长势强、易于形成繁茂的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正提高再生稻单产亩产,对中国有着重要的粮食安全生产和战略发展意义。这不是靠滥用农药和化肥,而是需要多学科、多生态区协作攻关,围绕培育水稻优势产业区,创制高产栽培技术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较弱,使很多地区的农民颗粒无收。1990年—2010年,中国创制第二代杂交水稻优异种质。其中,杂交稻良种"汕优63"成为第一个全国优质杂交水稻品种,还推广到东南亚国家并进行大面积种植,被当地农民誉为"东方神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