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为满足观众需求,实现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与运用上。在这一背景下,文章梳理了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条研究路径:定量研究方式和定性研究方式,并尝试提出它们在观众研究中如何运用的设想。同时,观众研究的最新技术如热成像与RFID技术在文中也得到了关注,它们在观众数据收集上实现了创新。然而,对于博物馆观众研究而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应是两者并重、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安妮塔·B·沙阿曾说 :“人民创造了博物馆 ,人民运作了博物馆 ,博物馆致力于为人民服务。”①毫无疑问 ,观众是影响博物馆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观众调查是信息时代信息收集和加工的一种科学方法 ,能起到连接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作用 ,因此 ,它的重要性毋庸质疑。博物馆对观众的调查研究开始于上世纪 3 0年代的北美 ,迄今已经进行了大半个世纪 ,我国博物馆界直到上世纪 90年代才开始引进和运用这种科学的方法开展博物馆学研究。在国内 ,虽然它是一项刚开展不久的工作 ,但是我们欣慰地看到观众调查已经得到许多博物馆的重视。有些学者已经…  相似文献   

3.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和组织目标。如何衡量、监控和提高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博物馆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已有的关于博物馆观众服务的文献多为理论或定性研究。此研究从观众对博物馆服务的期望和评价入手,以服务质量理论和满意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观众服务满意度调研,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观众服务满意度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它们的量化关系,并建设性地提出博物馆观众服务满意度测评量表,为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的衡量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观众研究逐渐成为博物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作为博物馆运行评估中的重要内容,科学准确地获得观众意见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常态化工作。当前,关于家庭观众的行为和特点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在案例的丰富性、问题意识和研究深度上仍有所欠缺。本研究以常州博物馆所属少儿自然博物馆为案例,采用跟踪观察及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对目的地选择(即家庭观众如何选择博物馆或展览)、展项或活动的使用、亲子关系在参观学习中的互动性(行为与表现)以及博物馆空间的影响等四个议题做了分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比较价值。  相似文献   

5.
提要:本文以美国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为依据,阐述博物馆观众评估的基本方法、原则及科学理论,并试图针对原创性展览构建起以观众评估为导向的指标体系框架。同时论及观众评估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业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博物馆展览公共参与机制的建立。关键词:博物馆观众研究;展览评估;指标体系;原创性临时展览  相似文献   

6.
疫情改变了博物馆对数字世界的认知,在媒介技术的助力下,博物馆成为人类社会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观。数字技术是一种媒介手段而非目的,博物馆应避免被热点牵引,产生同质化现象。在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发展中,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做到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关照、熟练运用线上技术互联互通、关注人才培育等等是重要议题。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思辨相结合,探索基于观众研究数据指导下的数字资源制作与传播精准化、博物馆使用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平衡、数字化如何提升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联结以及从社会关怀的视角对"数字鸿沟"问题的反思,将推动博物馆在后疫情时期更有效地发挥媒介功能。  相似文献   

7.
当前,博物馆的社会化程度逐渐加深,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博物馆与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结合,响应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的总体政策要求,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了服务效能,促进了文化和互联网技术进一步融合。本文以定量研究方法,从微博数量、粉丝量、微博活跃度等方面对博物馆官方微博的建设与运营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对微时代博物馆对外传播提出了策略建议,认为博物馆对外传播应重视互联网文化与思维、重视线上线下两类观众以及依靠专业传播策划人才。  相似文献   

8.
注重宏观把握 审视整体过程(上):定性研究方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耘 《当代传播》2000,(5):41-43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拥有自身悠久的历史和独立的方法体系。本文着重讨论媒介研究中定性与定量两种研究的区别以及各自不同的使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定性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和定量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的根本性区别有三点:   首先,两种方法所依赖的哲学体系( philosophy of reality)有所不同。作为定量研究,其对象是客观的、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物;而作为定性研究,其…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观众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认识观众成为博物馆工作的必要基础,也是评估优质展览的标准。本文从博物馆观众研究定义的演变、观众分类分层的理论梳理出发,结合互动体验模式及研究方法上的"以观众为中心的评估层级"模式,从行为、知识获得和情感测量三方面对湖州博物馆《吴兴赋》展览进行观众实例研究。同时,在不断演变的观众研究理论上,从行为主义到诠释批判再到后现代主义,我们必须在观众研究过程中更加重视地方、社区及个人体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传播学理论和国外有关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成果,以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为中心,将博物馆观众的参观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研究和探讨各阶段中影响观众满足类型和满足程度的各种因素,并指出观众使用博物馆的能力、动机、心理预期等各不相同,参观博物馆的具体过程、行为等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博物馆获得的满足也因人而异;观众在接触和使用博物馆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既受博物馆方面的因素影响,也受到观众自身面临的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实践及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中国观众研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现阶段国内观众研究实践的发展脉络、现状及趋势,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索观众研究的学科体系。本文以1984年至2020年2月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19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这些成果划分为“观众研究”“观众评估”和“理论方法”三个类别,来阐述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在国内的观众研究发展结构中,“研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评估”上升趋势显著,对“理论方法”的讨论趋于平稳。国内观众研究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源于内在的学术与实践经验自然累积,另一方面源于外部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施加的强烈催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欧美博物馆观众人数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留住核心观众成为西方博物馆界的当务之急。而我国博物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观众结构问题的隐忧。“经常性观众”成为探讨这些问题的重要基础性概念。为此,我们在界定“经常性观众”概念和爬梳其研究传承的基础上,针对南京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来馆观众开展定量研究,围绕经常性观众的构成情况、影响变量以及变量与经常性观众的关系进行频次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博物馆绝大多数观众是非经常性观众,据此提出针对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观众的不同策略;主张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将非经常性观众变成经常性观众,并以此作为长期目标,促使参观博物馆渐成日常。否则一旦“博物馆热潮”消退,将会不断失去观众,从而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造成灾难性打击。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从重视"物"的"收藏"、"研究",逐步转向重视"与观众沟通",纷纷采用新概念、新方法,投入资源吸引不同受众,以改变观众行为、促成其学习并感到满意。在此背景下,1916年吉尔曼提出的用以描述观众对博物馆倦怠状态的小短语"博物馆疲劳",在百年间引起一批重要学者的广泛兴趣。对"博物馆疲劳"的研究揭示了参观博物馆的影响因素包括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经历了从浅层次的现象归因到深层次的心理探究的历程。"博物馆疲劳"的检测方法与解释机制极其多样,从实证主义范式逐步转到自然主义范式。通过适时休息、节省耗费、放松身心和忘却疲劳等方法,有助于缓解观众"博物馆疲劳"以防止其过早离开,指导展览从而从本质上促成交换,进而改变观众学习行为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相关学科的结合从而形成新的边缘学科,研究方法的借用促成学科的迅速发展,势如潮涌,锐不可挡。在被人视为文明的窗口、知识的宝库的博物馆中,当着社会教育被确立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时,博物馆的观众研究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着人们致力于博物馆观众研究而又不满足于当前单一的方法时,人们便开始求助于其它社会科学——社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加之卫星电视、有线电视频道的迅速增多,观众和广告商的选择空间日益扩大,观众分流十分明显。如同企业要提供好的商品和服务来争夺消费者,电视台也同样要以好的电视节目来赢得观众,并吸引广告商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那么如何评定电视节目的优劣呢?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一个相对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电视节目进行适时、综合的评估。这是改善电视节目质量,提高电视传播效果,加强电视节目品质管理水平和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怎样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博物馆是知识的殿堂。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教育工作中首先是普及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都是人类长期探索的结果,都孕育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由于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文化以及与人文知识份子为代表的人文文化的鸿沟,因此在博物馆的陈列或其它教育活动中很少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为了提高博物馆观众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我国已故的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促进大众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并且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关于博物馆观众及其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有利于了解观众的构成,掌握不同观众的参观偏好;并且优化博物馆的陈列和安排,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展览教育工作开展越顺利,我国的博物馆及历史文化事业就会发展越长久。本文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观众行为进行了阐述、研究。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科学评价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盖红波 《情报学报》2006,25(6):749-754
论文提出了国内现行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国际权威的期刊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国学术期刊方面的某些不适性。进而提出,国内一些机构在定性评价学术期刊方面所做的工作具有比较好的借鉴意义,循着这条思路,论证了中国学术期刊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法,优势互补,避免偏颇。为此,论文最后就构建中国学术期刊新评价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证,提出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包含定性评比指标、质量考核指标、同行评议指标等多个权重的综合性中文期刊科学评价新体系,并描述了具体的实现途径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博物馆业内外通常把观众总人数作为评价一个博物馆或一个展览好坏的主要指标,却普遍忽视或甚少关注观众的"回头率"问题,导致评价指标和结论存在一定偏差。只有将观众总人数与观众回头率相结合,才能对博物馆及其展览得出更为科学准确的评价。通过对南京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探析观众"回头率"问题,并从博物馆的基础服务设施、展陈教育活动以及发展目标群体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观众"回头率"。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照明是影响观众展览体验的重要因素。在使用LED等节能灯具的同时,合理有效的利用日光是当代博物馆照明的重要趋势,尽管日光的动态变化能给观众连接外部世界的体验并增加舒适度,但博物馆中日光的使用一直是充满挑战的任务,要关注照明节能,要提高观众的体验,同时保护展品免受光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