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童迅 《生物学教学》2006,31(2):75-75
膜翅目马蜂科(Polistidae)昆虫总称马蜂,俗称黄蜂、长脚蜂,广布我国南北各地,常在枝叶繁茂的灌木丛中筑巢,人类住房的屋檐等处也偶见其踪迹。马蜂是营群居生活的社会性昆虫,其群体的发生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等生物学特性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这里简要介绍马蜂的生活习性,以期为教学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不断学习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自己逐步具备作为这一社会或群体成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人在幼儿时期社会性得不到发展,就会影响其良好品质的形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弱者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社会弱者虽然已为众多研究者们所瞩目,但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仍然是一种众说纷纭的局面。目前有“低收入群体论”、“贫困群体论”、“民政对象论”、“竞争弱者论”和“综合特征论”五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它们都没有达到概念科学化的要求。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5.
胡蜂     
陈勇  童迅 《生物学教学》2005,30(12):61-62
膜翅目胡蜂科昆虫是一类营群体生活的社会性昆虫,它们众多的个体生活在一起,共同建造一个庞大的蜂巢,构成了群居生活的社群中心。由于胡蜂性情凶猛、具群攻性、蜂毒毒性强,往往给观察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也为此类小精灵的生活习性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笔者根据多年来在福建研究胡蜂的资料,介绍其生物学特性,希望能为生物学教学提供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是社会的各个群体中经济承受力较弱的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薄弱地带,一旦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累积到相当程度,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社会风险将首先从这一最脆弱的群体身上爆发。尤其是社会性弱势群体,相对生理性弱势群体容易产生更大的相对剥夺感,如果他们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而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8.
人的社会性发展历来为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共同关注。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及人的社会性。作为社会中具有生命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才能认识自己的社会性或社会本质,认识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9.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并对他人、群体和社有利的行为.感恩意识、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等均是亲社会行为主要构成成分.研究证明,幼儿期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具有真正的亲社会行为.本文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实施策略,并针对性地开展追踪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社会领域目标就是针对幼儿社会教育提出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社会领域目标是从两个维度提出的。一是社会关系的维度:幼儿与自身的关系(自尊、自信、自主等)、幼儿与他人的关系(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尊重他人)、幼儿与群体或集体的关系(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和社  相似文献   

11.
试析弱势群体概念及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在生活物质条件、权力和权利、社会声望、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一般可分为两类,即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其基本特征为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弱势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可利用资源非常稀缺。往往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改变其弱势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的帮助或支持才能改变其弱势地位。弱势群体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公民权理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社会系统理论等。  相似文献   

12.
陈琴 《中国德育》2010,(6):87-91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会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大量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性以及学业成绩等都密切相关。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责任是个人对社会与他人的一种应尽的不可推卸的义务。大学生比一般群体具有更大的社会责任。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自由结合的群众性组织。由于它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及其在类型上的可选择性,活动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内部管理上的社会性,高校社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每一位社会中存在的个体都具有社会性,其社会性发展对于个体融入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视障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是不容忽视的。怎样对视障儿童实施社会性教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社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是与网络联接最为紧密的群体,网络生活改变着他们的符号消费行为。符号消费动机可分为社会性和个我性两类。网络化和图像化转变或再造了消费的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消费情境、享用情境等,它们对青年符号消费两类动机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对阶层和财富炫耀倾向有抑制作用,对个性价值、审美需求有强化作用。通过消费行为表象探察当代青年特有的心理与情感诉求,从社会规范约束和学校教育等方面顺应积极趋势、杜绝不良商业诱导,可以更有效地引领青年群体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6.
于惠 《山东教育》2005,(15):8-9
社会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愿与行为特征,是社会化的产物.儿童社会性发展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统一,是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主要内容,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工具等,它们形成了儿童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社会技能表现为能在群体中正常完成合作、竞争、冲突和交友等交往活动。儿童社会技能缺陷分为社会性退缩和社会性攻击两类。合理设置交往空间、情感诊疗、行为模式训练、强化认知是弥补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与成人一样,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是在生活中实现的。儿童社会性的培植场域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真空"地带,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鲜活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19.
炫富性新闻是指媒体对人们非理性的炫耀性消费或奢侈性消费行为,以及与金钱、财富、富人生活、上流社会众生相等内容相关的新闻进行的报道。这类新闻的本质是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遵从,它的催眠作用会制造虚假繁荣,同时也掩盖了财富的本来面目。不但如此,这类新闻因其过多宣扬富人的豪奢生活,还容易形成社会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敌视,产生社会性的仇富心理。因此,媒体应当以社会责任理论为指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贴近生活,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品德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