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破坏力巨大的地震的预测、预报,既是地震理论上的难题,也是技术上、实践上和政治政策上的难题。在我国曾有过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人为因素不能回避的惨痛的教训。在学术上存在着地震不可预测预报与地震可预测预报的尖锐争论,而这种争论又因为掺杂了政治上的因素而变得更加微妙、复杂、纠缠不清和难以深入,也制约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地震不可预测预报论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可预测预报论与可预测预报论的学术立场分歧也必然延伸到人们的防震减灾的社会实践当中。六十余年来,可预测预报论者积极进行预测预报上的学术创新,先后诞生过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翁文波的信息预测理论和天灾预测法、耿庆国的旱震关系理论、钱复业等的"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模型"、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论"与"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等等理论和技术成果。可预测预报论突破传统科学的还原论思维模式,积极发展现代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并挖掘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中的一些要素和整理利用中国古代积累下来的对自然灾变观测的丰富资料,进行理论创新,并在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克服不了种种理论的批判和质疑。尽管如此,可预测预报论者仍坚信如果能更好地克服思想上、体制上的障碍,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工作者能创新出一种"半经验半理论的系统科学方法"的地震预测预报理论,在该领域为人类的科学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它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并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简要介绍地震成因、地震预测、震后灾害等,并就我国如何防震减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始终以培养地震监测预报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对防震减灾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一直是我们探索的目标,近年来,结合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之《高职高专教育防震减灾类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的进行,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总结出技术应用型人才“1个体系和1个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南阳位于秦岭断褶系东段,境内分布多条断裂,地震活动较为频繁,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也给南阳人民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何来通过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来提高公众的震害防御能力,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事情.本文通过对各类宣传途径进行分析,以此对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工作进行一些方法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日本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中国应当借鉴和参考日本经验,完善和细化我国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另外,还应当通过立法加强防灾知识的普及,大力开展防灾训练,并建立综合性的防灾行政体系,确保防灾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6.
1.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的快速破裂和错动所造成的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由于构造地震频度高、强度大、破坏重,因此是地震监测预报、防灾减灾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7.
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了我国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方面的不足.借鉴国外在应对地震灾害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从以预防为主、快速应对的角度出发,为我国在地震应急管理方面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建议.这些建议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的防震减灾体制、措施及应急管理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从防震减灾的关注程度、对防震减灾的看法和态度、防震减灾知识和避震救护能力等方面,对鲁甸县部分中学生防震减灾意识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鲁甸县中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还比较低,特别是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较弱,对地震的关注不够,缺乏防震减灾的知识和避震救护技能,对地震谣传的鉴别能力差,应强化防震减灾教育,提升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科普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科普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普及方式和传播手段,尚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媒介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普网站也未得到应有的关注[1]。本项目组在分析我国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现状的基础上,对小学地震科普网站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人才队伍结构、人才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建设、人才服务改革创新方面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建议"十四五"时期地震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防灾减灾战略定位,发展好适应引领新常态、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防灾减灾协同发展的地震特色产业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地震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提升政府人才公共服务效能。瞄准人才一体化、人才法治化和人才强业,全方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综合释放政策聚才效能。打造"一基金一平台两环境"的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防震减灾事业人才发展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和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一方面从震后灾民避难生活暴露出的城镇避难所规划与建设的隐患和不足中汲取教训,另一方面日本救灾体制健全,建筑物抗震性能高,国民防灾意识强.大量建设避难场所,重视防震减灾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等,都为我国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异形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取震害教训,力求抗震安全。分析了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CL结构体系(异性柱和复合墙板)的抗震性能,发现二者的抗震性能均较差,不适用于设防烈度为8度和小高层房屋。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不同地方的高层建筑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结构形式上也越来越复杂,已不再是平面布置简单、对称、规则,竖向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均匀分布,而是形成了各种高度超限、竖向和平面不规则的复杂结构。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建筑在地震灾害中会受到巨大的损失。而地震区建筑结构设防与不设防,震后结果大不一样。想要在地震中减少地震灾害,就要做好工程建设的抗震设计,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减轻以至避免地震造成的损失。文章依据有关资料和相关实践经验,对高层房屋结构抗震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解放后山西有台网记录地震活动数据,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了地震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分析,尝试性的探索其中的规律,以便为防震减灾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5.
本刊编辑部在参阅主要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地震信息资料基础上,将四川汶川地震灾情和全国人民支援抗震救灾实践轭要,摘编成文,并配合之简要介绍了1949年后中国特大地震概况及汶川地震留给地学界最有探索性的命题——地震可测性与地震不可测性。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了普通高校灾害类突发事件中学生救助机制,结合汶川地震后中央电大关于学生救助活动的探索,构建了灾害类突发事件远程学习者救助机制,从救助模型、救助流程、救助措施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开展救助,希望能对我国远程教育院校在灾害类突发事件中远程对学习者救助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文勇 《教育研究》2012,(4):149-154
"5·12"大地震给灾区学校造成重大损失,如何恢复重建,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学校的新发展,成为灾区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重灾区青川县清溪小学在震后三年的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物质重建与文化重建并举的道路,将学校文化塑造与学校管理相结合,实施科学的文化管理。同时,以学校文化理念为指导,从管理需要出发,着力打造学校的环境适应能力、资源协调能力、流程整合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系统创新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总结出灾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8.
根据 Ed和 Ie动力系统的分形与混沌内在属性——短期演化行为的可预测性和长期演化行为的概率特征 ,分别探讨其长短期行为演化规律 .根据短期行为的预测结果 ,探讨了实际工程结构中的主被动抗震参数控制、在役维护的确定以及系统输入能量优化等问题 ;根据长期行为的概率预测结果 ,对实际工程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概率、在役维护概率、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危害性进行了分析 ,为抗震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及控震减震规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我国的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分布作一概述,又着重分析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多发和突发的原因。通过对年初雪灾及汶川地震中政府对自然灾害管理的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下减灾措施:建立专门的灾害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民众的减灾意识培养,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重视减灾中的社会力量。其中,加强灾后正确有效的心理干预为汶川地震后减灾工作中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庆云曾任户部右侍郎,四川总督等职,熟悉清朝典制。他所著的《石渠余记》与《清会典》、《清文献通考》等资料均着意搜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可补《清文献通考》等所缺资料。该书主要是记载经济问题,极具经济史料价值。其中第一卷有相当篇幅涉及到救灾问题。书中所载灾荒种类主要有水、早、蝗、霜雹、地震、火、潮、飓几种。救灾措施主要有捐赋、减征、缓征、赈、贷、免一切逋欠等。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救灾制度,这些措施和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