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北京2022冬奥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但作为重大的国际赛事,两者在筹办、举办、赛后遗产利用方面有其共性。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可借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为其提供可复制、可信赖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为此,分析北京冬奥会与北京夏奥会的区别,从宏观和中观的视角,运用、变通、创造性转换北京夏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经验,力求北京冬奥会重现北京夏奥会辉煌,进而为中国崛起再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奥运会经济价值开发研究对奥运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对比分析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并依据节事理论对北京奥运会经济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奥运会经济价值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奥运会对北京市及全国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拉动作用、促进了北京经济结构的调整、刺激了北京的就业结构调整、并全面提升了北京的城市品牌;微观层面主要表现在促进北京奥运会相关产业和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等方面;而北京奥运会经济价值开发实践主要包括北京奥运会与赞助、北京奥运会与转播权、北京奥运会与特许权、北京奥运会与门票销售和北京奥运会旅游经济价值开发等方面。为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留下了十分丰厚的冬奥遗产。北京冬奥遗产何以能促进国家认同?这主要是因为有四种机制在起作用:北京冬奥遗产凝聚国家认同的主体机制、北京冬奥遗产提升国家认同的价值机制、北京冬奥遗产深化国家认同的时间机制、北京冬奥遗产强化国家认同的空间机制。如何运用北京冬奥遗产提升国家认同?可以从增强制度认同、道路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4个维度入手提升国家认同,其主要路径包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制度优势是北京冬奥会成功的关键,这些成功经验使人民对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能力更加认同;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指导下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实践,提升了人民对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同感;北京冬奥精神以创新性发展传递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有助于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北京冬奥遗产在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正2012年2月29日上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北京电大)召开了"开放大学建设专家座谈会"。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包括:北京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马叔平研究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明明研究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研究员以及李凤琴、  相似文献   

5.
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主要是以多样的产品体现冰雪运动项目文化,并将中华体育精神要素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的内涵、“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的内涵与文化价值,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路径:促进“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品牌化;充分开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文化衍生的无形产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展,扩大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加强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间的关联性,形成产业链。以期从理论层面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路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十一五规划"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从而解决了历史上北京产业定位不清,影响城市发展战略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概念,认为北京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已具备将"文化创意产业"做为支柱产业的条件,文章从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战略等几方面阐述了北京支柱产业迁移的背景、产业性质及国内外经验,断言随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去困扰多年的社会经济及发展向题,如就业结构、外来人口控制等都会有良性疏导作用,文章对北京这一新的支柱产业前景及对北京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示乐观.  相似文献   

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回顾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及调查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存在差距的基础上,通过对筹办冬奥会促进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效应的研究,认为筹办冬奥会对提升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影响力、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文化建设的竞争力、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质量和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效应。为更好的开发筹办冬奥会促进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效应正能量的释放,建议北京应借筹办冬奥会的发展战略机遇,构建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网络体系、城市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加快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筹办冬奥会促进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效应的发展策略,为北京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的起点、终点及过程的解析,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后认为:1)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路径的基点为顺应各类奥运遗产相关文件的引导、鉴纳往届奥运遗产治理经验、汇集北京办奥既有资源、采纳其他学科适宜理论方法;2)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路径的过程为静态结构(主体、客体、实现方式)与动态过程(申办阶段、筹办阶段、赛后阶段)相互嵌合;3)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路径的要旨是识别遗产、评估遗产、促进遗产、传承遗产。基于以上认为,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实现传承路径的阐释,要加强总结与归纳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工作的主要规律,体现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传承的“中国方案”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北京借助2008年奥运会营销北京的理论分析,认为营销北京是发展北京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和途径,通过奥运会营销北京可以强化北京经济基础,树立北京城市特色和品牌,对促进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北京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京开放大学致力于教育公平、共创共享、技术引领和教学创新,以服务终身学习为己任,是北京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北京开放大学的建设是基于特色、质量和责任三个基本问题认识基础上的,深入思考这些核心问题是北京开放大学建设的基本保障。本文结合北京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论述了北京开放大学的特色是立校的前提;质量是兴校的根本;责任和贡献是建校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北京开放大学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2012年2月29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邀请有关专家围绕开放大学建设进行专题座谈。莅临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北京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马叔平研究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明明研究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研究员以及李凤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北京奥运会遗产的价值界定,从有形遗产价值和无形遗产价值两个层面阐述了其价值内涵,以及如何开发、利用其价值的策略研究。北京奥运会将为北京、中国和世界留下一份独特的遗产,它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而且对北京、对中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京奥运会对北京乃至整个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讨论北京奥运会的经济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她的教育价值。从3个方面论述了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教育价值。即从志愿者服务行动的视角论述了服务光荣的教育价值、从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角度论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价值以及从奥林匹克精神的角度论述了不断超越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北京申办冬奥会,对于改变承办城市面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分析北京申办冬奥会的优势和机会、劣势与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申办冬奥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法,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观看2008北京奥运会的潜在游客进行调查,旨在找出北京奥运会对美澳游客的真正吸引力和可能妨碍他们旅行到北京观看奥运会的限制因素,为对此感兴趣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一定的信息,意识到从游客的角度来说北京奥运会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市场宣传策略,从而创造一种和谐和适宜的人文环境,鼓励更多的游客前来观看北京奥运会.调查结果显示出大部分美澳游客对北京奥运会怀有好感,并认为"体验中国文化"和"现场观看奥运会"构成了北京奥运会的最主要吸引力,而限制因素中美澳游客最关心的是语言障碍、交通旅行困难和高花费问题,其次是对中国和北京缺乏了解、文化误解和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冬奥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聚焦于北京冬奥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探讨北京冬奥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彰显与实践诠释。研究发现,中国不仅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更是其坚实的实践者和维护者。北京冬奥会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通过办奥理念、口号以及吉祥物和奖牌等象征符号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内涵,生动例证了国际权利、共同利益、包容互鉴、绿色持续的发展理念。未来,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的思想引领与行动指南,努力将北京冬奥会打造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载体与鲜活案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擘画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遗产,以推动北京冬奥会“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17.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也是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在各个领域都创造了丰厚的奥运遗产。基于对奥运遗产框架中的精神遗产概念,对北京冬奥会办奥实践进行具体考察,提出: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和合共生,是北京冬奥会赋予历史、当下和未来的精神遗产,并从3个方面来论述和阐释。1)冬奥梦交汇中国梦,中国梦辉映世界梦,见证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为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提供中国注解,北京冬奥会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实践。3)北京冬奥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双向互动、交织融合,冬奥办奥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北京成为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18.
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成功申报三周年,相关建设工作紧张有序进行,研究其综合效益对北京冬奥会得到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社会公众及媒体对北京举办冬奥运会的意义进行研究与解读,并没有形成综合性的认知与广泛性的共识。采用文献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对北京冬奥会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提升国家形象、构建体育强国、体育产业经济及其综合经济收益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分析,意在通过本研究明确北京举办冬奥会的宏观意义。研究认为:北京冬奥会举办权得之不易,民族自豪感与国家形象都将得到提升,体育强国梦、中国复兴梦将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阔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纵横交错的大大小小的胡同。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朋友,您有机会和时间一定要逛逛北京的胡同,因为它们见证和诉说着北京沧海桑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社区体育区域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构建“环北京社区体育圈”为目标,突出地域和项目特色,发挥省会石家庄的龙头作用,规范组织与管理,最终实现以北京为环心,以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唐山为内环,以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石家庄、秦皇岛为外环的河北省“环北京社区体育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