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成为东方艺术的主流。这种成功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其中"形"与"意"在历代绘画与画论中所起的指导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是秦汉唐宋美术史对"形神"的评述,还是宋元的现代绘画对"形"与"意"的关注。"形"与"意"在中国画的创作与实践中,承担着指导作用,同时"形"与"意"又随着绘画的实践得到论证与补充。"形"与"意"在画论与绘画中的不同表现,形成了中国画丰富多彩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汉语中,在引进接受对象时,"与"取代了"于",而"给"又取代了"与"。"给"所以能够替代"与"进入到动词范畴,继而入住介词领域,一方面是"给"和"与"有相同的语义基础,它们都可以表示施与义的动词;另一方面,"与"的退出和"与"自身的功能过多有关。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21,(4):67-70
毛泽东、蒋介石作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领袖,在军事素养与方针策略上,有着"抓大放小"与"一管到底"、"知人善人"与"调度失灵"、"集中优势兵力"与"保城守地"、党内斗争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等区别。这些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共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拗"的"撬"义在初唐产生,且分布在医学文献。由"手拉"到"撬"是通过转喻来引申,在句法上表现为:与跟"拗"共现的谓词或补语有关;与"拗"的宾语有关;与"拗"的主语有关。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美学”的“身体”、“空间感”与“时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传统美学在整体上可以称为"艺术美学",建构的是一种从"教条"出发、仅仅能满足"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的美学;而生态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却是从"实际"发生的环境空间感出发的,它必然涉及"身体诸觉"在"空间感"上的生成,以及在"时间性"维度的存在——在静态上是"身体诸觉"的"同时性"并存与延续,在动态上则是空间环境美感的存在受"意义"与"价值"的激发与引领。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演化过程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机制,可以看出课程知识教学中知识与智慧的"联姻"状况,这也使得"转识成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在当下课堂中存在着课程知识教学被遮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离身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的"主体架空"与"情境无涉";"工具理性":课程知识教学的"事实中立"与"教化拜物";"意义迷失":课程知识教学的"对话屏蔽"与"智慧窄化"。课程知识教学的解蔽过程,即"破"遮蔽而"立"本原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具身体悟":课程知识教学的"主体在场"与"情境嵌入";"视域融合":课程知识教学的"价值负载"与"教育学化";"意义回归":课程知识教学的"对话敞开"与"智慧生成"。最终,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圆融"的智慧境界。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18,(1):20-25
作为东西方传统军事理论著作的代表,《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在战争制胜理念上存在"道胜观"与"器胜论"的不同,在战略追求上存在"全胜"与"战胜"的区别,在战略哲学根源上存在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绝对战争论的不同。基于此,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仁道"互利思想、"全胜"谋略智慧与"和合"文化追求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既是中国文化的战略追求,也是人类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济世良方。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V 个 VP"格式非常具有独特性,在形式上它与"V 个 NP"相似,但在语义上却与带"得"的述补结构更接近。对于它的结构关系,学者们一直在"述宾"与"述补"之间争论不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表达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V 个 VP"在表达上侧重叙述事件,这与"V 个 NP"相似,而与带"得"的述补结构侧重描写结果状态的功能明显不同。因此,我们认为从表达功能的角度看把"V 个 VP"看作非典型性述宾结构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计白当黑"是一种智慧的管理语言,它不同于管理上通常所谓的"留白"(简单的在管理诸方面留有"空白"),而是在态度上把"白"看得和"黑"一样重要,在策略上辩证地看待"白"与"黑"的关系,在方法上注重"白"与"黑"的转化,这是对"白"与"黑"的统筹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白"即所谓"不管","黑"即所谓"管".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对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职教工作者开始重视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养成教育,而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合理整合"管"与"育"将直接影响养成教育的效果。在职业学校养成教育背景下,从学生工作中"管"与"育"的区别与联系出发,分析"管"与"育"在传统观念下的特点,合理整合"管"与"育",方能提高职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教研机构与其他部门合并的趋势明显,教学研究职能弱化与行政性职能也越趋明显。从"教学研究"概念演变的视角来看,"教学研究"概念的泛化与教学研究职能弱化密切相关。因此,解决教学研究职能问题的前提是要厘清"教学研究"概念的本义。基于此,本文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在"教"与"学"关系上从"以教为主"走向"因学而教";第二,在"教学"与"课程"关系上从"教学"范畴走向"课程"范畴;第三,在"经验"与"理论"关系上从"就事论事"走向"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实现课程与教学发展中教师的"融通"理性,关键在掌握"融通"之道与"融通"之术。"融通"之道,即教师在课程与教学发展中思维方式的"历时兼共时建构"。"融通"之术,即教师对课程开发模式的坚守与超越、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忠实与创生、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遵法与无定法等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3.
韩非的"道理论"是在道、物二分的世界观框架内,特别将"理"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来并以"理"为中介,以"圣人"为依托,在先秦道论的发展大势中,诠释道与物之间的存在、生成关系,将"道生万物"转换成了"万物自生",完成了先秦道论的本体化转化。进而在"道理论"的框架之内,在先秦名辩思潮与"正名"语境中,将"物"分为"名"与"实"两端,借助"因循"思想与"形名"之说,阐发了具体的认识、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权利"与"权力"是以法为核心的两个方面,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两个轴心,但两者的基本内涵、归属、产生的基础、对应关系及法律后果不同.中国和西方在对"权利"与"权力"的理解、来源及运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只有理清"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与"权力"观念,才能正确行使权力和享有权利.要根本理清"权利"与"权力"关系,在理论上,研讨与争鸣;在立法上,要求认识要基本统一;在执法上,要有效地制约和合理的运用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热衷幸福而避谈道德的时代,有必要厘清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幸福与道德有互通的一面,即"幸福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幸福性";幸福与道德也有相异的一面,即幸福比道德"宽广",道德比幸福"坚强"。幸福和道德都与教育相关联,关联的方式也呈现出既相通又相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为幸福的教育"与"为道德的教育"、"幸福教育"与"道德教育"、"幸福的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等不同维度的互通与相异上。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体育教学同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教学"与"玩游戏"是小学体育的重要特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往往可以在"玩游戏"中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巧。文章先论述"教"与"玩"的理论依据,再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教"与"玩"结合的基本策略,最后提及"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政府层面、学术领域等不同角度出发,描述和分析了出现在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热现象.在深入剖析开放大学建设中出现的"架子"与"帽子"、"出路"与"活路"、"换牌"与"铸牌"等焦点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开放和包容中凝聚共识、破解焦点问题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德治"与"法治"在治理国家的整个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理论与实践中具有明显的辩证关系.从治国治民所包容的范围上看,"德治"与"法治"具有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从治国治民所起到的作用上看,"德治"与"法治"具有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而从治国治民所处的地位上看,"德治"与"法治"还具有主次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绝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始终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内容长期以来就在"文"与"道"、"工具"与"思想"的争议中左右摇摆,忽而偏向语文知识与能力,忽而偏向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在每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内容有不同的内涵而已。古代语文教育阶段体现为对"礼"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与预见就业风险认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总分与风险的"重要性"负相关显著,与风险的"时效性"和"不可控性"正相关显著,与"就业市场竞争风险"因子、"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正相关显著,在"重要性"、"时效性"和"不可控性"以及"就业市场竞争风险"因子、"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高低焦虑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抑郁总分与风险的"重要性"负相关显著,与风险的"时效性"和"不可控性"正相关显著,与"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正相关显著。在"重要性"、"不可控性"以及"职业自我认识风险"因子、"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高低抑郁水平者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水平是影响其就业风险认知的重要情绪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