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彭剑 《新闻实践》2002,(5):23-24
去年10月,《华西都市报》荣获中国报业协会评选的首届“中国报业创新奖”今年前四个月,《华西都市报》发行量增加近10万份,广告量增加30%。这些成果表明,经营模式创新是报纸持续超常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华西都市报》是如何进行经营模式创新的呢?一、“整合型媒介”理论《华西都市报》的每一次经营创新都与其理论的开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02年1月,《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在传媒发展的新形势下,从媒介与社会  相似文献   

2.
成都既是中国市民报发韧之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的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市民报模式后,市场定位和办报思路一直“暧昧”的《成都商报》猛然醒悟:市场就在眼前。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立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3.
李晓晔 《传媒》2002,(2):17-19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报业来说,创新的意义也是如此。一家报社如果失去了创新精神,这家报社就失去了灵魂;一家报社如果停止了创新,这家报社的发展就丧失了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改革风起云涌。在滚滚的改革大潮中,在大西南的天府之国,席文举偕《华西都市报》向我们走来。《华西都市报》以及“都市报模式”的出现,为报业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祥玖 《传媒观察》2002,(11):25-27
报业成都模式:竞争趋同 中国市场报的趋同化历程是从都市报开始的。成都既是中国都市报的发韧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都市报模式后,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定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同时也标志  相似文献   

5.
1995年,《华西都市报》以新型都市报的定位和大量贴近百姓的新闻策划,别具一格的“敲门发行”迅速走红。《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带动了成都地区其他报纸的超常规发展,也使成都这个内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报业竞争的焦点。现在成都报界比较流行的“天花板理论”认为:成都报业已经  相似文献   

6.
《华西都市报》自1995年创刊,短短几年,即创下不凡业绩。“创新,坚持不懈地创新”是引导《华西都市报》走向成功并始终站在都市类报纸前沿的核心理念。在传媒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华西都市报》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与创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超越媒体———一个“整合型媒体”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风云历程》(以下简称《超越媒体》)一书,浓缩了《华西都市报》走向成功的历史。对有志于办好报纸的人士来说,有效途径之一是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具体而言,则是…  相似文献   

7.
陈翔 《传媒观察》2007,(8):12-14
成都报业市场竞争在中国报业市场化转型的格局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自1995年《华西都市报》首创都市报模式以来,原本沉寂平庸的成都报业市场瞬时风云俱生,在短短一两年内,跻身中国报业竞争前沿,甚至引领中国报业竞争风向标。也正是在《华西都市报》的崛起和办报模式的带动下,成都报业市场成为中国都市报的发祥地,成都报业市场竞争代表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竞争的一面旗帜。在以都市报竞争为特色的成都传媒市场,  相似文献   

8.
1995年,《华西都市报》以新型都市报的定位和大量贴近百姓的新闻策划、别具一格的“敲门发行”迅速走红。《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带动了成都地区其他报纸的超常规发展,也使成都这个内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报业竞争的焦点。现在,《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两家零售额在成都报业市场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12,(11):6-6
作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四川广播电视台两大传媒集团战略合作,携手构建西部传媒新高地的重要项目.四川文艺广播FM90.0正式改版亮相.以全新面貌与听众在电波中相会。改版后的FM90.0将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华西都市报》紧密结合,发布最新最快的独家资讯,由《华西都市报》一线记者现场播报新闻事件,鲜活的内容绝对能够把所有人的耳朵“唤醒”。  相似文献   

10.
阳春三月,名震全国传媒圈的成都“报业双雄”《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先后重拳出击地产业,《居周刊》、《住在成都》先后面市,加上其他陡然冒出市面的地产专业媒体,总发行量远超过100万的新面孔冲上成都市的大小报摊,这座中国目前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城市又将上演新议论报业鏖战风云。  相似文献   

11.
吴锋 《新闻前哨》2009,(10):62-64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重庆报业市场就一直硝烟弥漫:先是1995年《华西都市报》携内容优势“强行登陆”,以“敲门发行学”撬动重庆报业发行市场.引发第一轮报业大战。后是2004年《华商报》携巨资入渝创办《重庆时报》,以全新的办报风格和营销手段搅动重庆报业发行市场,引发了新一轮市场博弈。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市场搏击,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本土报纸不仅经受住了外来媒体的冲击,而且在竞争中实现了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同志来京,带来刚刚出版的《中国都市报研究文丛》一套5册。浏览这套文丛,真有先睹为快之感。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报工作的经验,终于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这是中国报界的一件喜事。以1995年1月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创刊为标志,都市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登上中国报业的宽阔舞台,成为中国报业市场竞争中一支新生的劲旅。现在,全国的都市报已发展到四五十家,这些新兴的报纸以惊人的发展势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清新可喜的文风、灵活创新的经营机制等鲜明的特征,受到广大读者的由衷欢迎和赞赏,也引起新闻界的…  相似文献   

13.
唐英  李江 《青年记者》2016,(3):80-81
《华西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实践 在媒体格局深刻变迁的背景下,传统报业遭遇断崖式下滑.为应对这一新常态,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尤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报,纷纷开始寻求以全媒体为指向的转型之路.如《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全媒体集群的构建以及《燕赵都市报》“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三媒一体的运营模式,都是都市报向全媒体转型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04,(1):76-76
随着国内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面世以来,已有10余年了。在中国报业呈现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新气象的今天,国内各主要都市报都在办报的管理、经营上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而《都市报创新论》正是在这种百舸争流、积极思变的环境下对此现象做了总结性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蒲媛  杜江 《今传媒》2010,(7):38-40
一、问题提出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中国报业自此进入了都市报时代。发展至今,《华西都市报》在社会影响力、媒体公信力、品牌发展力等众多指  相似文献   

16.
为了履行记者的职责《华西都市报》李灵,傅雪《无鳖居然也造“鳖精”执法部门竟大开绿灯》,是《华西都市报》试刊期间的第一篇批评报道。这篇报道的采写几经周折,要不是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以及我们一定要揭开假冒伪劣保健品泛滥成为公害的谜底的信念,它也许早已流产了...  相似文献   

17.
成都:说长道短话“三报”──本刊《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读者座谈会实录本刊记者王刚时值盛夏,热浪滚滚,蓉城报界“火气”更旺。《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作为这个城市的三家主要城市报纸,更是各施高招,可谓好戏连台,竞争犹...  相似文献   

18.
李鹏  陈翔 《新闻记者》2004,(9):24-26
1995年1月1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率先提出“市民生活报”定位,并进行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深远地影响、推动中国报业的发展——华西都市报创造了最初的“都市报模式”,引领出蔚为壮观的都市报群。如今,“市民生活报”已经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办报理念和操作手法,尤其在综合类市场化日报中。但随着“市民生活报”模式的全面定型,以及竞争单向集中、片面趋同,“市民生活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尽快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显然.创新与突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最近,华西都  相似文献   

19.
但敏  吴军 《青年记者》2005,(9):48-49
5月中旬成都三报竞相改版的热潮尚未退却,7月下旬成都报业再次传来重大消息:《天府早报》要改为下午出报。紧接着,《华西都市报》和《天府早报》连续数天出现了天府早报“全新改版”的系列广告。7月29日,《天府早报》又开始了“距本报全新改版还有6天”的倒计时。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12,(11):6
作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四川广播电视台两大传媒集团战略合作,携手构建西部传媒新高地的重要项目,四川文艺广播FM90.0正式改版亮相,以全新面貌与听众在电波中相会。改版后的FM90.0将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华西都市报》紧密结合,发布最新最快的独家资讯,由《华西都市报》一线记者现场播报新闻事件,鲜活的内容绝对能够把所有人的耳朵"唤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