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3.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4.
[设计意圈]《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名的代表作之一。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据此,教学时瞄准一个视角——审丑。剖析三个层面——演丑、审丑、画丑,探讨作是如何将生活丑化成艺术美,从而激发学习喜剧作品的兴趣。掌握鉴赏喜剧作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6.
具象层面与象征层面显而易见的“互”呈现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之中,此为“整体性象征”。而象征意境的营造与“象征的抒情”几乎贯串于鲁讯先生《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中,这是鲁讯先生广泛地吸纳古今中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将之融贯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呐喊》《彷徨》的悲剧性表现和成因是多方面的,鲁迅的悲剧艺术观折射出其艺术创作及审美价值趋向,而其创作《呐喊》《彷徨》时的动因及思想哲学基点直接影响和导致了《呐喊》《彷徨》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在素材、结构、情节、人物、语言、背景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了“全面限制表达手段”的叙述策略,形成了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小说叙事观。《呐喊》《彷徨》小说叙事以其“格式的特别”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极简主义叙事典范。《呐喊》《彷徨》人物形象的简约化,表现在以陌生化叙事、“杂取种种人”、身体叙事、独白叙事、隐形书写等方式和对不同人物角色进行的多样化塑造上。《呐喊》《彷徨》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历史主题,表现在以辫子、馒头、钢鞭、“纸糊的指挥刀”、油鸡、叭儿狗等“貌似无足轻重”的戏剧性道具上,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历史变革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9.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由于 写作时间相差几年,作者的思想变迁与艺术技巧的提高,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从《狂 人日记》到《长明灯》,从《孔乙己》到《伤逝》,从《故乡》到《离婚》的对比中可见 一 斑。《呐喊》和《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表现在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和高度成熟 的艺术上。  相似文献   

11.
宪法本质上是一部人权法。人权价值在宪法中往往表现为人权规范,人权规范在宪法文本通常表现为人权条款。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主要有宪法序言、宪法正文和宪法修正案等单一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合模式。从当前世界各国宪法的文本规定来看,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根据荣格的阴影与面具原型理论,《狂人日记》中“吃人”的深层文化心理是对人类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吃人”是阴影原型的显现,是人的本性吃人,不是礼教吃人,“仁义道德”只是社会所发展的集体面具,与吃人是对立的,只不过仁义道德对“吃人”的过分压抑反而使“吃人”现象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使中国人权问题再次成为国内外热切关注的焦点。可见研究中国人权的特殊性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权就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权利。从人权的起源人手,进而分析了中西人权观差异,启示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存在着人力资源数量多而人力资本存量少的不协调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分割格局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导致人力资源无法向人力资本顺畅转化。化解不协调特征的发展对策是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农村人力资本供求的均衡机制,同时消除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障碍,培育和完善旁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事关重大。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除了教育教学之外,需要很好地发挥管理的作用。各级管理层的人文意识、人文关怀、人文素质对大学生影响重大。负责宏观管理的大学校长应高瞻远瞩、统观全局,制定的决策应有助于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应使人文社会科学受到高度重视。院系管理者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等应端正服务态度,增强人文意识,展现人文风采,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宪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通过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来达到保障人权的目的,宪法也因此具有“公民权利保障书”的称谓,它和人权相生相伴,不可分割;1982年现行宪法公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历经四次修宪后,在人权保障方面相比之前的三部宪法取得了积极而显著的进展,但宪法在有关人权保障的内容及实施等方面仍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宪法的人权保障需要在人权的宪法规定和人权的保障实施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人权的态度出发,阐述了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理论与人权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现阶段人权发展的不足与问题,同时指出,人权入宪后中国人权事业必将会进一步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之间的一般契约,也是各类(一般型、专业型、创新型)人力资本所拥有的能力存量的物质载体。企业绩效既取决于企业契约的合理安排,也取决于企业拥有的能力存量,二者均取决于人力资本及其绩效。为提高企业绩效,发挥企业人力资本绩效的决定作用,必须从人力资本出发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异化、阶级对抗的不和谐社会,真正的“人权”享有、社会高度和睦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有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组织体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超越多元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保障社会和谐的人权运行机制,包括人权保障机制、人权激励机制、人权协调机制、人权救济机制和人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