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一书,是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林家有教授新近出版的一部专著。这部厚达696页、计55.5万字的著作,是他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读过该书后,我觉得它是一部填补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研究领域专著空白的力作。 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首先,《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选题既有理论学术的研究价值,更有现实指导意义。因为“具体地剖析中国近代化各种模式及其失败的社会条件,重点探索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渊源、理论框构,以及他谋求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  相似文献   

2.
<正>一、马列主义与三民主义吸收并存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我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院校。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正是国共两党在黄埔军校独特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推动了我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前进,为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列强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优秀代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拓者。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寄托了其追求民主共和、构建法治中国的革命理念和政治抱负。回顾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思想的精义,对当今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玲 《中国档案》2014,(1):81-83
孙中山何以能从一个平凡的乡村少年,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何以能引进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彻底结束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封建帝制?这一切都要追溯到他的早期经历。孙中山早年比较系统地接受过西方的近代教育,对欧美社会进行过长期的实地考察,而在背后以巨大的财力默默支撑他完成这一切的,是他的长兄、华侨资本家孙眉。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地方政治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华 《历史档案》1999,(2):106-112,117
由于西方近代宪政政治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权威政治在近代中国开始陷入窘境。实现由传统权威政治向近代宪政政治的转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国家政治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政治,当时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换时期。我国传统地方政治存在着“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分野,近代西方则以实行“地方自治”为其重要特色。章太炎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对我国地方政治实现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曾作过较为深刻的理性思考。他对我国地方政治的创设,主要即是以以上诸种政治模式为参照而展开的。在章太炎之外,孙中山、康有为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其59年的人生旅途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界对孙中山的思想研究和活动考察,堪称是全方位的.但因为孙中山是革命家的缘故,关于他的金融思想研究探讨不多,本文拟在对民国初年金融业近代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就孙中山的金融思想与民国初年金融业近代化取向再做些论述.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的农业近代化构想闪耀着时代的光辉。分析研究他的近代农业发展思想,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启示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中,徐继畲无疑是一位佼佼者.他于1848年出版的《瀛环志略》一书,把当时中国人认知世界的水平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并曾深刻地影响了郭蒿焘、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近代化运动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时,徐继畲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但是长期以来,他却被作为投降派而遭到历史的冷落.本文拟对其任职福建时期的政治活动与思想进行一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端纳最早披露21条密约提起英籍澳大利亚人端纳,不少中国人都知道他曾先后提任过岑春煊、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等人的顾问,担任蒋介石的顾问时间尤长,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曾发挥过一定作用,是一个被人们称之为“中国通”、“中国第一顾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端纳早年曾经当过新闻记者,窃国大盗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二十一条密约”就是他最早披露报端的.  相似文献   

10.
事实上,当中国资本已成为全球资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中国在全球租借港口码头,保护中国资本和人员顺理成章。从现实反观历史,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帝国主义在中国",应该以一种理性精神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发展一直以来,我们在讨论近代中国历史时,把一部丰富多彩的近代中国变革史简约为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对于对帝国主义的分析,以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就是资本输出,就是用资本对后发展国家进行疯狂掠夺。于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成为一个批判性最强的题目,只要探讨这个问题,无不将注意力放在外国资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以来,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任务.在国民政府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孙中山及其思想是重要的政治资源.其生前,孙中山为革命奋斗一生,提出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规划《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其身后,孙中山创建的国民党政权则充分利用了孙中山的历史影响,对其纪念和崇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山陵建成后,将病逝于北京、灵柩暂厝于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安葬于南京,成为国民政府整合社会、巩固其统治的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卫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治病到防病,从个人卫生到公共卫生的发展,中外遵从同一规律。我国传统医学包含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科学的公共卫生概念起源并形成于西方,中国近代化史也是中国公共卫生近代化史。抗战时期是中国传统公共卫生观念向现代意义的公共卫生理念转型时期,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抗战时期中国公共卫生已经具备现代公共卫生的基本特征。受制于特定的时空背景,战时性是当时中国"公共卫生"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鸦片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逐渐传人中国.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成为重视近代报刊的第一人,他与魏源致力于译报活动,为国人自办报刊的创办打下了基础.中国人自办近代化报纸,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办的<昭文新报>,成为国人国内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自办传媒的真正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清代进士林乐知,作为一个受中西方文化影响都很深的人,他的教育思想有着独特的地方。对林乐知教育思想各个方面的探究,能更深刻地认识其思想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16.
刘伟俊 《兰台世界》2012,(28):27-28
体育运动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思想的进步,而思想的进步又依赖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人被迫学习西方人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体育就此诞生.本文把重点放在探索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上,从民国体育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特点和各阶层的体育代表人物人手,通过分析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以往和当前的体育现象,把握体育发展的脉络,更好的研究体育发展进程,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较早介绍西方政党思想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活动主要体现为政党的组建工作。他既有对西方政党的介绍,也有学理上的阐述,其政党思想是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创新与贡献。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俊荣 《图书馆》2002,(4):88-91,85
该文论述了西方传教士在晚清时期介绍和创办新式图书馆活动,参与中国图书馆的变革是抱着强烈的个人动机,具有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但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起到了启蒙与示范作用,带来了西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模式,带来了杜威法和新式管理方式及公开、开放与共享的观念。从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产生事实上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的思想学说及其革命实践,堪称为整个中华民族瑰宝.其具有鲜明特色的法制思想,在建立中华民国的过程中付诸了实践,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时代精神在法制领域的具体体现,而孙中山先生的治理思想则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正>近代中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西方高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具体展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大学校长们积累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尤其是有留洋经历的大学校长们在近代中国高校管理发展理论与实践历史上,留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