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媒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传媒教育与通识教育理念结合的具体体现,以培养传媒"全人"为目标。传媒类院校在开设公共选修课时,必须注意到传媒通识教育与传媒专业教育之间的"内联"与"外拓",从而从课程体系设置上优化传媒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储备,培养符合社会期望、具有优秀媒介素养及职业精神的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2.
现在,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时间相对较短,各类高职院校依然热衷于专业教育。虽然所有院校为完善课程体系都开设了很多公共选修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选修课程并没有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研究通识教育视阈下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及管理,探讨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途径,从而使公共选修课为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方工科院校要为地方经济技术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提供创新性人才,就要关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轨道”,通过不断探索教育创新,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这就成为当下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阵地的理工科院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通识教育是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理念,通过分析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指出通识教育在地方工科院校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拥有内在张力,以此为实践逻辑基点,探究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以通识教育理论为基础推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公共选修课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通过“红楼梦赏析”课程教学实践及改革,探讨了通识公共选修课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开展传媒英语教学,文章从通识教育概述、传媒英语简介、通识教育与传媒英语的有机结合三个部分进行阐释,强调只有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传媒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媒体人才。  相似文献   

6.
高职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是指对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必修、限选、任选课程)的综合考核。基于高职通识课程性质和高职学生特点探讨标准化考核、多样化考核、多元化考核、全程化考核、科学化考核、题库化考核、差异化考核等考核评价策略,培养具有通识眼光、博雅精神、开阔视野、优美情感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期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是新农科建设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培养新农科建设所需的卓越农林人才,高等农林院校应开设一些能开阔大学生视野、启发思维、提升知识底蕴与内在修养、增强身心健康等通识课,如"茶叶营养与功能"。通过开设该通识课,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茶及茶文化,领悟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科学地利用茶来促进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求知欲与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新农科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是新时代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针对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历史变迁、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进行理论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大致经历了从开设文化素质课程、推进通识教育实施到建立通识教育平台、完善通识教育体系以及凸显通识教育特色、创新通识教育理念等几个历程。当前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发展存在顶层规划设计不足、主体认知存在差异、各级目标阐释不清、课程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从落实通专结合理念、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主体认知共识,厘清通识教育目标、形成三级目标体系,构建协同课程体系、打造特色核心课程等方面给出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9.
实施通识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创新的需要,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拿来主义”将通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当中。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快教师培训,以适应通识教育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传媒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把加强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特别是传媒类职业学院,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传媒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就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颇具特色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传媒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高职教育,与如火如荼的传媒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还很不适应,因此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是传媒类院校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在课程开设、教学组织、质量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慕课"引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的优势以及如何将其与传统课程相互融合,以便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责任,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当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有效性与其预期目标有很大偏差,主要源于通识教育目标模糊、评价制度不健全、应试教育的惯性以及师资队伍素质薄弱。提高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有效性的措施有:构建高职通识教育目标体系,构建通识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专兼结合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立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库。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方法,有助于为产业升级培养更多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人才。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培养“人工智能+X”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用可视化理论教学与低代码开发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地降低课程难度,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4.
公共选修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高职院校在开设公选课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结合学院开展的基于“超星尔雅通识课程”平台的高职公共选修课程改革,为高职院校的公选课程建设提供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发挥通识教育在文化育人方面的有效作用,培养综合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本文通过阐述通识教育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从四个方面对提高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素质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研人才”为核心目标,特别是在博士课程阶段,主要采用以导师指导为中心的“研究室”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化解就业矛盾,自2005年始,日本文部省展开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讨论,反对狭窄孤立的专业教育,强调广泛视野及各种通用能力的培养,关注体系化的研究生教育课程的构筑等成为本轮改革的新亮点。在文部省政策的指引下,一些大学尝试在研究生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日本研究生教育由此开始了“通识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是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地方文化传承渠道的有效途径。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积极融入闽南文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闽南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需着力开设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校本通识教育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开设及教学质量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全人”,这与家政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复合型、综合性知识结构的人才理念相契合;同时家政专业生师比低,实行小班化教学,这对于渗透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会更好。要拓展高校家政专业课程的内容以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对不同年级、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通识课程,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状况,我们从中发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更重视素质教育、课内教育,以及“公共必修”,人文通识课程以概论课为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更注重能力教育、课外教育,以及“分类必修”,人文通识课程以研读经典为主。中国大学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等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采用适应时代脉搏的新策略:教学目的指向学识、能力、人格;课程设置兼顾民族与世界、传统与当代四元素;课程开展注重“三结合”;教育手段灵活、多样、现代。唯有如此,才能科学高效地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