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阳》一文运用了数字、比喻、假设、比较等说明方法,耐人寻味。一、数字说明“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这些精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第七册科普说明文《太阳》,具有一般说明文的长处,是一篇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说明事物的好教材.现将文中的说明方法浅析如下:一、数字说明.如"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等.文中的数字,有的是确数,有的是约数,但都准确说明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二、比较说明.用地球与太阳相比,说明太阳体积之大,使本来难以想象其大小的物体,用通俗而又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19课《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深,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不为文中一些较深的知识所纠缠,又能掌握文中所述的一般性的科学常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自然能力的目的呢?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初读课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阳对四年级同学来讲,没有不熟悉的。但是真正能说出些道理的还不多。当同学们初读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设计了下列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说教材《太阳》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探索自然,热爱科学”这一主题来编排。《太阳》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这篇常识性的精读课文,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说明文打下初步的基础。这篇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1至3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远、大、热  相似文献   

5.
太阳、大气和地球自身的一些特点,构成了地球上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象。 太阳的直径为139.2万公里,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它的外围发光层温度高达6000℃,其内核的温度高得不可想象——可能达1600万℃。如果太阳的热量下降13%,地球将为厚达1.6公里的冰所复盖;如果太阳的热量增加30%,那么地球上的  相似文献   

6.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讲一个小孩子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给人们带去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孩子一颗充满童真的爱心。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那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老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赵昆华 《云南教育》2004,(16):34-35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以一个动人的传说起笔。分两个部分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对太阳有个初步的认识。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进行必要的科普知识教育;二是扣住课文的写作特点,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自主、交流、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美系。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想 《四季的脚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这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儿童诗,是学生喜欢的阅读材料,是适合学生仿说仿写的范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使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本领,本文就此说说几种创新学习的方法。一、归类组合法在语文课本中,有好多课文都是可以归成类别的,如歌颂伟大人物的,抒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寓言类的,写小动物类的等等。把同类的几篇课文组合在一起学习的方法就叫归类组合法。如《桂林山水》、《林海》、《五彩池》三篇课文都是属于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将这三篇课文采用组合学习的方法来学习,通过初读课文、研读课文以及美读课文等几个环节,仔细品味这几篇课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简析:《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接着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听一年级教师上一(下)《识字六》的公开课时,发现一个学生老是低头在书上写些什么,对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无动于衷。课后教师走到这个学生身边,拿出他的语文书一看,书上的插图上多了好多的星星,旁边还多了注解:这是水瓶座,这是白羊座,这是天秤座……很多星座字不会写,还用上了拼音,令人忍俊不禁。当然,我们不能仅凭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判定这个教师的课不精彩。事实上,笔者发现,不论是哪个班级,总有几个学生的语文书上的插图被添上那么几笔,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对插图有时比对文本本身更有兴趣。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上,每篇文章都会配上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插图,这些插图与文本互相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山村》是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古诗。它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安排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  相似文献   

14.
杨关所 《云南教育》2008,(11):39-40
教材分析:《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人类要认识自然、  相似文献   

15.
《考试》2008,(Z1)
一、原题再现(07年徐州市理化合卷)38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在太阳内部不停地发生核聚变,其表面温度约6000℃。太阳能以辐射的形式传播,由于太阳距地球太远,辐射的太阳能要用时8min20s才能到达地球,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约相当  相似文献   

16.
缪桂珍 《云南教育》2005,(16):31-32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象和丰富的物产。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这篇课文,笔者尝试信息技术与阅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正恒星的"体表温度"差别很大,比如宇宙中存在较冷的低温恒星,它们的表面温度只有2 000℃左右;还有一些很热的高温恒星,他们的表面温度高达几十万摄氏度。而我们的太阳则温度相对适中,表面温度大约6 000℃。按理说,每一颗恒星的体表温度应该是基本固定的。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施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太阳》一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请学生从感兴趣的社会、自然及生活中选取一个研究专题,如水、植物、动物、环境等方面,搜集有关资料,学习《太阳》一文的表达方法,写一篇习作。  相似文献   

19.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关系。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文章的段落”。如何在本文中落实这一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对段落之间联系的了解与认识,无疑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段落之间的联系。 (一)从课后问题切入,理清脉络,初知段落  相似文献   

20.
吕虹 《小学语文》2009,(1):26-28
【课文分析】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教学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课文;并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新词和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学会积累并运用语言;同时能对书上的解释提出一些疑问或者提出猜想。本课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较多,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应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化解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