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恒国 《辅导员》2009,(2):32-33
当你面对一篇篇清纯率真、千姿百态的满分高分作文,是不是也会陷入沉思:写满分作文的策略是什么?高分作文的捷径在哪里?笔者试着就作文教学的立意、选材、结构三大版块抛个人之砖引大家之玉。  相似文献   

2.
一、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写“对话式评语”在作文教学中,我乐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乐写“对话式评语”,把自己的感受写到评语栏中,好像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小新同学在作文中真切诉说自己写不好作文的焦虑和苦恼,“希望老师帮忙”。文章强烈地震撼着我。面对这样的作文,我奋笔疾书:“小新同学,老师认为你的这篇作文本身就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编辑部曾收到一些同学的来信,说某篇习作“克隆”(或者说抄袭)了某篇习作。郑想同学的《作文拒绝“克隆”》反映的也是这个问题,所不同的是,别的同学只写了一封信,而他却写成了一篇习作。有点了不起吧?读完他的习作后,你或者会发现,他这篇习作的写法与我们写惯了的记叙文有点不一样。习作的前半部分写了他发现“克隆”的过程,后半部分却对“克隆”现象发了一通议论。确实,他写的已经不是记叙文了,而是小学阶段我们接触不太多的议论文。在这样的文体中,文章前半部分对事件的记叙,是为了给文章后半部分的议论提供事实基础,让读者们认识到,他的…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每学年所写作文,一般不少于14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这里还不包括考试习作、日记、随笔、各类征文等。若要作一粗略统计,三年初中生活,每一位学生所写作文的总篇数,应该会有上百篇。当然,这些作文,并非每篇都是自己用心写作的,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浸润了自己的汗水,倾注了老师的心血,进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成了大家赞赏的优秀作文。既然所写习作是如此之多,得意之作也经常出现,那么,面对占据"半壁江山"的中考作文,我们能否创造性地开发自己的优秀习作,使之"脱胎换骨",生发出另一篇上乘之作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下面就通过对一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习作教学,教师习惯于先将“习作要求”和盘托出,再费尽口舌地讲解一番.希望学生能很好地在“习作要求”的统领下去作文。实践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弊端主要有二:1.“习作要求”往往是多元的。我们不少学生原本就怕作文、厌作文,面对这么多的要求,无异于泰山压顶,更加怕了、更加厌了,作文的兴趣、信  相似文献   

6.
徐雪明 《学子》2012,(4):36-37
众多语文教学前辈呼唤教师要“潜水”作文。当下的作文教学“革命者”管建刚对写“下水文”情有独钟。他说,学生崇拜老师的写作,作文教学那就成功了一大半,一个老师常写“下水文”,必然会有很多切身的作文经验,这样有利于习作教学。“下水文”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份资源,它弥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儿童写作兴趣激发、  相似文献   

7.
周丽萍 《山东教育》2008,(12):25-26
历年来,语文教师一直在辛苦地攀登,力求登上习作教学的巅峰。但是学生作文这一老大难问题却一直捉迷藏似的萦绕在大家心头,使得我们有时都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困则变,故此,各地都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作文改革实验,像“生活化作文”“个性化作文”“活动作文”等等,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眼下的作文教学中,翻阅学生的作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维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学生习作,抄———照搬不误者有之;凑———东拼西凑者多之;诌———胡编乱造者泛之;套———改头换面者滥之。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习作才情,学生作文不见了心灵世界的率性和剖白,精神与个性追求的娇艳花朵嫁接于虚妄与浅俗之上,便注定速即凋零。一次,五年级期末测试写一件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而是以课文《小木船》的情节为材料,仅将小木船改为钢笔…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非常强调日常积累:N个作文片段+N个名人事例+N句名人名言=一篇成功的作文。这已然成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座右铭”或“口头禅”。然而,当学生真正面对作文题目的时候,却感到束手无策,无话可说,无计可施。有些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要么“言之无物”,要么“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10.
“做作文”强调学生的习作过程是一个现实的体验、思索、整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习作过程有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要“做作文”?怎么引导学生“做作文”呢?这都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2.
徐庆红 《学周刊C版》2014,(2):182-182
在快乐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两点:一是学生怕写作文.二是教师教学作文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感困惑和疲惫.而学生的习作教学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而快乐作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意写作,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体现“让作文快乐起来”,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关注学生心灵.从多渠道入手.让学生打心底里乐意写作文。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读到一位学生的题目为《爸,我想对你说》的习作。我读完这篇习作,对素质作文有了更多的感慨。这篇作文达到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也是结合我们偏僻山区的环境开展试验取得良好效果的体现。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爸,我想对你说爸爸,你知道吗?你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你为了我能读书,就努力工作让自己加工资,工资加了,你却累坏了(今年我的爸爸到市级医院做了手术)。  相似文献   

14.
张岩  王涛 《辽宁教育》2006,(7):57-58
习作教学的试金石在于学生习作水平的验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习作教学新方案,现在理论界将这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称为“生态课堂”,而由此生发的促进学生情智生态均衡发展的作文我们不妨称它为“绿色作文”。我们追求的“绿色作文教学”在于将学生引入生活,将作文融入生活。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追求思维的创新,提高习作的效率,我们注重在“绿色作文”的源泉和基础上下功夫,并突出抓好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近段时间,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的专著<贾老师教语文>,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贾老师评作文>一节.这里面刊载了贾老师评点的6篇学生习作,其批语之独到、新颖、睿智,乃是作文批改的一大创新,给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教育财富.请看他评点的其中一篇学生习作:  相似文献   

16.
羊刚 《教学月刊》2003,(6):38-40
一次全市范围的考试后,一位女生拿着自己的作文来找我。她有点委屈:“考试作文是不是凭运气的?我的作文没偏题,怎么得分比平时作文不如我的同学都低呀!”言下之意是,考试作文的命运取决于落到怎样的评卷老师手里,“写”得好,不一定“评”得高。这种想法在学生中很有代表性。于是,我仔细读了这篇阅卷老师评了43分(低于全市平均分)的习作,发现文章不乏可贵之处:(1)扣题紧。写对“苦”“乐”关系的认识,既不受提示语的限制,又切合题目要求,算得上“机智”。(2)情感真。从亲身经历中取材,不矫饰、不虚夸。(3)体验深。“苦”不仅需要…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必将越来越突出。然而有些学生在没有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机械地套搬、移用范文或他人习作中的词、句、段、篇乃至材料与中心写成作文。本文称此类作文为套作。   本文论及的“套作”有别于习作训练中的模仿训练,有三个特点:机械性,虚假性,模式化。 一   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有意探索,发现了学生习作中的看似普通的怪现象。   (一)选材取材狭窄   在学生习作中发现,学生选材取材狭窄。写“父母”不…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教师导——学生写——教师改.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改被视为不可改变的定规,有谁违反这一“定规”,让学生自己动手评改作文,则被认为是不负责任不敬业,是“懒”的表现.其实让学生动手评改作文,可谓益处多多.让学生动手评改,本身就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不全面,那么进行评改时便会感到力不从心或无从下笔.评改中,面对习作,学生必然要对有关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其将积淀的知识发挥出来,在实践中真正地得到巩固,进而掌握.这样,作文评改就不仅仅是对面前习作的增删改留,而且变成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因此,让学生动手改作文,不仅不是不负责任,“懒”的表现,反而不失为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学生作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  相似文献   

20.
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匙开启学生一心灵的大门,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无事不提笔,无情不抒发。”为了让孩子们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我尝试把亲情主题板块注入作文教学,探索出“亲情作文三步走”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步:“煽情”—轻叩学生情感的大门 新课标指出,生活是作文的根基,而家庭生活则是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一句赞美、一次抚摸、一个亲吻,都会拨动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爱。这样的情感最真挚,这样的故事最感人,此时此刻让学生拿起笔,记录亲情的故事,作文必然会情真意切。“煽情”是调动学生情感,做好习作准备的第一步。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表明,习作之前的“煽情”很重要,老师“煽情”到位,学生就会打开情感的大门,作文就会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倘若“煽情”不够,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写作状态,作文就会断断续续,无病呻吟。例如,在指导作文《请原谅我吧,妈妈》时,我是这样“煽情”的:“在女儿幼小的时候,为了教女儿喊一声‘妈妈’,您把女儿抱在怀里,耐心地教女儿,一遍、两遍、三遍……不知教了多少遍,女儿总算发出了‘妈—妈’。那一刻,您激动地亲吻着女儿的脸颊,把女儿搂在怀里。如今女儿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