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案例分析偶然机会听到两节“买文具”课,学科不同,教法各异。请看案例:(一)数学课的“买文具”设计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文具。2.认识人民币。因为学生看到文具就要买,要买文具就得用人民币,所以必须先认识人民币。①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②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发现了什么。③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在全班交流。3.模拟购物,体验人民币的价值。让每一名同学说一说自己带了多少人民币,并把元、角、分的换算也讲一讲。教师当售货员,学生拿人民币买文具,让学生明白人民币…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课堂找寻一个精彩的开端,这样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买文具",一开始教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商店里各式各样的文具(课件显示),每样文具都标有价格。教师先让学生互相说说文具的价格,然后展示各面值的纸币和硬币,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谁认识得多。整个过程中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在活动中体验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买文具》是《购物》这一单元的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买文具”,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与其换算关系,同时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相似文献   

4.
《买文具》是《购物》这一单元的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买文具”,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与其换算关系,同  相似文献   

5.
在一节题目为《买文具》的课上,由教师做售货员,学生来买不同的文具……一个小男孩用清脆的声音问道:“阿姨,我要退这支笔!”突然间,教室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在等待这位教师的回答。“你怎么证明这支笔是在我这儿买的呢?”教师故意为难道。学生们也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0~71页购物“买文具”(认识人民币)。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估算”作为一门数学知识,以其在数学中的地位和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发现并重视。1郾“估算”可以培养学生善观察,会思考的能力善于观察,才会发现问题;勤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学生具备了这两种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孩子们要到超市买文具,“买什么,带多少钱”是其购买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到了超市,面对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文具,他除了观察文具的图案、形状、颜色、大小、质量等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外,首先要想到…  相似文献   

8.
朱琳老师“买文具”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一节,是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与培训工作会议中的一节观摩课。这个内容就是老教材的“人民币的认识”。从“买文  相似文献   

9.
在设计小学数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片段一:感知“面”与“体”的关系。上课伊始,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用多媒体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把它们拟人化,跑入画面)。学生喊出它们的名称。这时,随着一声“我来也”,三棱柱跑入画面。教师先让学生给它起名字,再引导他们认识三棱柱,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几何形体)进行研究,引导他们通过摸一摸、说一说了解物体的表面。反思: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初步认识了…  相似文献   

10.
【第086题】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出示题目:“小明有5元钱,他可以买以下的哪些文具?”(图片显示学习用品的单价为笔记本4.2元、卷笔刀1元、铅笔0.8元、钢笔12元、笔盒4元、练习本1.5元。)结果,学生认为小明只可能买笔记本和铅笔,或买笔盒和卷笔刀。5元钱一定要刚好用完吗?为什么学生会追求“刚好”的结果?该如何引导?(湖北省红安县实验小学涂如豹老师供题)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第一节“买文具”。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等小面额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买文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材创设了"买文具"的生活情境,说明购物要用人民币,然后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通过买文具的购物活动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解决买1元以内物品怎样付钱和找钱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2.会用小面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教学重点:认识元、角、分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相似文献   

13.
一、谈话引入课题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用什么买东西吗?(钱)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世界上的钱有好多种 ,如美国使用的钱是美元 ,日本使用的钱是日元 ,我国使用的钱是人民币。你能说出一些我们常用的人民币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说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认识人民币)〔评 :教师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引入“钱”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及新知 ,过度自然、贴切。〕二、讲授新课师 :人民币分硬币和纸币 ,我们先来认识硬币。1 认识分。教学例1。师 :你们手中的硬币都有哪些?(学生说出后 ,教师用投影…  相似文献   

14.
汉字中一些字的形状或是字的读音很接近,学生在使用时很容易写错。如果教师就简单地这么说一说、讲一讲,写错字的学生就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我在教学容易写错的字时与童话故事、游戏以及发挥学生的想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有趣、主动,教学效果良好。一、编童话故事记住易错的字小学生都爱听童话故事,童话故事能将他们的情感、愿望、信念都投入其中,教师教得轻松,孩子学得轻松。如在教“买”和“卖”时,我就编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国王想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大家一致认为“买”和“卖”最合适。选谁呢?国王灵机一动…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有效教学应该有两个标准:第一,课堂学习的氛围怎样;第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是否真正体现了合作优势而不是流于形式。例如我们听的“买文具”这节课,北师大版教材把认识元、角、分定为买文具的内容,我认为应该把重点从认识人民币转移到如何合理使用人民币上,知道它、认识它不是目的,能够换算、使用才是目的,这样才把握得比较全面。这堂课有这样一个情境,有3个小伙伴扮作不同的角色进入商场买东西,货价  相似文献   

16.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①上下的学习;②前后的学习;③左右的学习;④位置的综合学习与运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郾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郾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郾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一、上下内容分析儿童认识空间的方位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再“左、右”。教材通过一幅南京长江大桥图上的不同车道上的车辆位置关系,让学生认识…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握,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盲目地“跟风”,导致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了“时髦”的误区。误区一:情境创设,亮丽包装。课始,多媒体演示小明买玩具手表的情景。阿姨告诉他需要1元钱,可小明付的却是1角钱,然后阿姨就告诉小明:“小朋友,你要学会买东西,必须先认识人民币才行呀!”(教师板书课题)思考:在“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理念指导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构建生动、活泼的数学新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有些教师对教学情…  相似文献   

18.
我们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第一,通过"去商店买衣服、买文具应找回多少钱"这样的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在具体的购物活动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爱护人民币,合理用钱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严海燕 《云南教育》2003,(10):45-46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的教学内容。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平时用钱多少不一,为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时,建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游戏活动、自由联想中学习。一、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识(一)课前实践。课前可布置学生购买一件小物品带到课堂。上课时教师先请几位小朋友介绍所买物品的价格,以及购买的过程。然后分小组进行互相交流,各自说出所买物品的价格。给每一个同学都创造平等参与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课中实践。1.…  相似文献   

20.
上课伊始,学生就问:“什么是‘先令’和‘便士’?”如何处理这个似乎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先令”和“便士”的内涵。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明白了“先令”和“便士”都是英国的货币单位,并且从“我”没有零钱,拿出1先令让小珊迪找零,知道先令币值大于便士。接着,教师顺势提出1先令等于多少便士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粗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4便士,从‘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便士’得出的答案。”稍微细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5便士,因为‘我’买火柴还用了1个便士。”更细心一些的学生说:“‘我’买火柴用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