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丹 《江西教育》2006,(2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现在,在国内中学优秀师资比较集中的城市也聚集了一群“陪读”父母,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个人乐趣,甚至牺牲事业来陪孩子读书,愿望只有一个:让孩子上个好初中,考个好高中,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目前,陪读风气有蔓延之势,以往陪读现象主要是高中学生,现在有少数家长从孩子读初一就开始陪读了,一些名校的周边成为陪读村,陪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水涨船高,名校周边房租抬价据山西晚报网今年9月18日报…  相似文献   

2.
上小学时,孩子放学回家总要绘声绘色地把学校里有趣的事向父母汇报,可一上初中,便不再主动与父母说话。孩子进入初中,青春期悄然来临,身高、体重发展很快,柔韧性增强,力量增加,给孩子自己以“成人感”在心理变化上,由于他的独立性增强,故尽量避免对大人的依赖。渴求独立,不希望父母对自己过多的干涉,因而与父母的话越来越少。孩子此时开始重视与同性、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故可以与朋友尽诉衷肠,尽情欢乐,而不愿再对父母说心里话和表达亲密的感情。所以,对父母“疏远”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是孩子的独立性表现。父母应尊重孩子在家中的权利,有意地把孩子看成  相似文献   

3.
刘丹 《江西教育》2006,(1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  相似文献   

4.
董巧丽 《青年教师》2005,(10):50-51
“陪读”,这一古代曾经盛行的风气,现如今又流行起来了。而且愈演愈烈。只不过,陪读的角色由书童变成父母。放眼学校周围,陪读父母、陪读家庭,甚至陪读村的出现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些“陪读家长”们放弃了工作,花钱租房子,只为陪孩子读书,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相似文献   

5.
这年头有种说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有的时候,情况却是相反的。儿子上幼儿园后,我与妻都愈来愈重视儿子的学习,注意他的生活习惯。晚上,我们让儿子学汉语拼音,儿子对一个字母有些记不住了,就问他母亲,他母亲便教起来,可是一读,那音调全走样了,儿子反而纠正妈妈道:“不是这样的,您读错了。”儿子说完重新读了一遍,很标准。这件事以后,我便让妻子少教儿子读拼音了。前人已深误我,我们绝不可再误我们的孩子。对于只读过初中,时常念别字的妻来说,对儿子虽然热心教导,但只要一教孩子识字,又常常纰漏百出,甚至闹出“见鬼”的笑话来。…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陪读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陪读正成为一种常见社会现象。大学生陪读分父母陪读和“伴儿式”异性陪读。陪读现象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系的不科学。陪读不利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的进程,应该“叫停”。  相似文献   

7.
提起搓麻将,当今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一些人来说,搓麻将已不是娱乐、消遣的游戏,已演变成日以继夜的“营生”,甚至有一些“职业高手”,几乎能以此为生,收入颇丰。殊不知,人的神经不是金属的,总有挺不住的时候,到了输红了眼的时候,神经已不受大脑的支配,啥事都能干出来。男孩张某初中毕业后赋闲在家,其父母怕儿子整天无事可干学坏,便错误地想出一个“主意”,教儿子搓麻将。为了防止儿子到外面惹祸,便给找了几个年龄相仿、也是无业的孩子来自家陪儿  相似文献   

8.
儿子的中考     
那时,我们还在杭州,儿子上初中的第一天,妻便正色道:“从现在开始,要为儿子的中考准备了。”  相似文献   

9.
“可怜父母心”,家长陪读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学有所成。陪读,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在生活水平高的城镇,陪伴学龄前儿童乃至初中高中学生学习的“陪读族”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一名平凡人家的孩子,小学毕业时,发明了百余件作品;到了中学,发明获国家、省、市级奖达50多次;1998年,年仅22岁的他仅用了4个月时间便研制出了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震惊了中国科技界。他就是被誉为清华“爱迪生”的邱虹云。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儿子1977年5月22日,邱虹云来到人间。邱虹云的父亲邱名丹在威远县氮肥厂实验室工作,母亲龚援朝是县城一名普通中学教师。在父母的心里,虹云作为独生子,他们要倾注更多的爱心,使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然而不久,邱名丹夫妇便发现,年仅一岁多的儿子虹云对父母给他买的玩具似乎“情有  相似文献   

11.
玩"火车"     
我家住在铁路边,因此,看火车、数火车、“玩”火车、坐火车便成了儿子生活中的一大爱好。一天傍晚,我们母子俩正围着算盘练习拨珠(儿子所在的小班在搞珠心算实验教学),突然,儿子说:“妈妈,这算盘就是火车,我们来玩开火车好不好?”儿子的话让我十分吃惊,但我没有去制止他的这种突发奇想,而是问:“你能不能告诉妈妈,这算盘哪些地方像火车?”他便兴奋地说:“火车长长的,会开动,算盘也是长长的,翻过身来也会开动,火车路上有一根根木头,跟算盘上的一根根小棒不是很像吗?还有这些算珠就像火车的轮子呀!”我为儿子有那么细致的观察,那么敏捷的思维,…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周边,“陪读现象”早已成风,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父母陪读已成社会常态。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被“陪读”的学生,同学关系很不融洽,集体活动很少参加,跟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了。陪读,不仅让未成年人失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更失去对校园生活的亲身体验和切身感受。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试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角度与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上移,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县城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日趋丰厚,在广大农村,大多数家长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不惜代价,千方百计择校将子女送到教育资源优厚的县城学校就读,在孩子离家求学,担心其不能自理生活的情况下,这些家长也一同离乡背井当起了“陪读生”。从家长陪读的层次上看,有高有低,有高中,有初中,有小学,甚至部分幼儿家长也赶浪潮当起了幼儿“陪读生”。  相似文献   

14.
儿子一迈进初中的校门,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不再像从前那样,学校有什么事都迫不及待地讲给父母听。相反,你即使追着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他的答复也总是两个字:“还行。”再多问,他会颇为不逊地质问:“您烦不烦呀?我又不是小孩!”坏了,儿子拒绝和家长沟通了。我的心里颇为紧张。看到儿子有时在房间里摔书本、文具,小声地、发泄地骂人,我便猜测儿子可能遇到烦恼——突然间紧张起来的生活节奏,远大于小学的学习压力,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还有进入青春期之后心理上莫名其妙的焦躁和烦恼,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放下“成人”的架子,  相似文献   

15.
让孩子自己往前走——婴幼儿自立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立是个体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而我们常听一些父母抱怨如今的孩子依赖性太强;媒体上也曾出现“中学生不会剥鸡蛋皮”、“大学生父母陪读”的惊人消息。养子不教,谁之过?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忍心或怕麻烦不愿让他们独立做事。孩子大了,父母想让他们自立的时候,才发现他们缺乏自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陪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尤显突出,家庭内存在的陪读现象极为普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陪读”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湖北黄石二中对面的柯尔山新村,出现400多个租房而居的陪读家庭,被当地人称为“陪读村”;再如杭州大学城里的陪读父母群等等。  相似文献   

17.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之心,自古皆然。然而,过去只是“望”而已,现代社会,尤其是都市社会的一大新景观是——父母陪公子读书,直接介入其间了。 陪孩子读书,其中自有诸多甘苦,天下父母怕是各有滋味在心头。就说我吧,儿子今年才一年级,可以说其读书生涯刚刚开始,而我的陪读生涯也随即而至。  相似文献   

18.
陪读生涯     
为人父母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我的儿子今年8岁,从他上幼儿园兴趣班起,我就被动或主动地开始了陪读生涯。陪儿子学打鼓就属被动的一次,而且非常失败。儿子3岁时,幼儿园爵士鼓班招收学员,阴差阳错,儿子被挑上了。小家伙挺兴奋,回家就说:“我要当鼓手了!”我和爱人都没太当回事,学就学吧,只当是培养培养节奏感。课上的咋样,我不清楚,反正两个月过去了,儿子嘴里有时会冒出句鼓谱,后来还学会了《两只老虎》的节奏。“不错!”我暗自欣喜。可半年后,我发现不对头了,人家同时学鼓的孩子都打《匈牙利五号曲》了,我儿子还在打《…  相似文献   

19.
许多家长总喜欢向孩子显示自己的强大,他们认为强大才有威信,而生活却告诉我们:许多成功的家庭教育,首先源于父母的“示弱”。听说过著名教育家卢勤的教子故事吗?儿子4岁的时候生病发热,卢勤带儿子去打针,针刚扎进去,儿子“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卢勤见儿子哭了,自己也忍不住流眼泪。儿子立即不哭了,他问母亲:“又没扎你,你哭什么?”母亲说:“妈妈胆子小,看见你一哭,就害怕。”儿子立即逞起了英雄:“嗨!你们女人太胆小。算了吧,以后你甭进去了,我一个人进去!”第二天,儿子真的一个人走到护士面前,大声说:“你扎吧,我是警察!”把卢勤和护士都…  相似文献   

20.
儿子一上初中,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不再像从前那样,学校有什么事都迫不急待地讲给父母听。相反.你就是追着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他的答复也总是两个字:“还行。”再多问,他会颇为不耐颂地说:“你烦不烦呀?我双不是小孩!”坏了.儿子拒绝和家长沟通了。我的心里颇为紧张。看到儿子有时在房间里摔书本、文具,听他小声地、发泄地骂人,我猜测儿子应该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