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尔赫斯的创作风格和小说表现技巧在对拉美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实验亦发生着示范滋润作用。博尔赫斯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想象力、叙事的非逻辑性和迷宫式结构,都成为中国当代的先锋作家和后现代风格追随者们效仿的对象。这些具有后现代创新精神的中国作家在自己的小说实验中,彻底打破文学思想上的禁锢,用从博尔赫斯等后现代作家那里借鉴的小说创作元素,并以自己对这些文学元素的独特理解,开拓出具有中国风格的后现代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2.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创作手法的创造性和创作主题的批判性吸引了中国的读者和文学评论界。中国对这位拉美作家的接受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治化译介的接受阶段、先锋式建构的研究阶段和多维度解构的评述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最能体现西方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文学经典的冲击。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家如何进行叙事技巧和话语层面上的实验.对文学文本进行着怎样的解构与建构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如何渗透进先锋小说的创作先锋小说解构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文学体系,却又有着很大的建构意义,在小说面临边缘化的背景下开创了新的小说创造道路。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后主义对中国各界的影响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而这种影响在当今中国文学界尤为常见。面对这种如此学术性的研究,中固学者理应站在对后现代文学的概念出发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将从后现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后现代文学对中勇产生的具体的正反面影响,后现代文学在中国具体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这几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5.
赵薇 《林区教学》2008,(7):53-54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我们经常听说与谈论的话题,它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盛行于80年代后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后现代文学又是什么呢?在中国有没有后现代文学呢?论述了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以及后现代文学的含义,着重说明了产生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后现代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观和审美观,它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后现代派文学在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关于九十年代小说的一些想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变化,这已经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和讨论,许多刊物都对这些现象作了庄严命名仪式,并纷纷冠之以“新”的称号。综观各家说法都有精彩独到的地方,尚能自圆其说,但从不满足的大处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有些评论工作者过于迷醉西方的后现代理论,夸大了中国文化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后现代因素,从后现代──后殖民──第三世界等一个个理论环节的演绎轨迹中我们几乎不加思索就会联想到八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思潮中对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摹拟现象,当有些朋友把中国当代作家摆脱了对西方文学样板的依…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经典定义为:"文学是审美的语言艺术"。然而,后现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文学文本发生了转向,即从传统的语言文本转向了以日常生活为文本,文学文本的价值特征也从审美转向了消费。网络文学文本的后现代性可以从网络文学文本创作主体、叙事方式和价值特征体现出来。网络文学文本的大众化、交互性、开放性、超文本等特征很好地诠释了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文本形态。  相似文献   

9.
《洛丽塔》和《英儿》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杰作,这两部创作于不同文化时空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创作手法上有着惊人的对话关系:二者在情感乌托邦构造、后现代文学手法应用乃至写作技巧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3.
虽然后现代文学是否存在于中国,目前还属于学术界的争论问题,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派的存在是无可争议的。本文从分析西方现代派与后现代派的差异入手,透视其在中国小说创作的发展脉络,以探讨其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汪汉利 《华章》2007,(8):79
曾艳兵先生的新著<西方后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讨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专著.以往的"后现代"著作几乎全是思潮研究,没有把重心放在文学上.曾著与其他"后现代"著作的显著不同,还在于其切入选题的"新"、资料安排的"实"和行文分析的"细"等方面.曾著对西方后现代文学进行全面的透视和盘点,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5.
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刘东玲博士的由博士论文扩充而成的《文学体制化与作家创作转型》一书,于2006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建国前后现代文学写作的文学场的体制化现象为研究范围,认为文学体制化是多种因素综合运作的过程,意识形态氛围、文学生产、作家审美观念与人格构成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促成了文学体制化的形成。其中前两个因素为文学体制化形成的外部客观因素,后两个因素为文学体制化形成的内部主体因素。著作分为两大部分,理论综述部分,从主客体因素着重就文学体制化与作家创作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个案部分,通过对四…  相似文献   

16.
翻开外国文学史,可以看到,在本世纪以前,拉丁美洲的文学在世界文坛上还是默默无闻的。由于这片土地受到长达几百年的殖民统治,宗主国文化统治了各个方面,民族文化受到长期的压制、摧残,当时拉美的作家大都景仰欧美大师,步欧洲大陆先驱们的后尘,创作的源泉在欧美,而拉美文学不过是  相似文献   

17.
王菲 《文教资料》2013,(2):17-18
布赖恩·卡斯特罗是澳大利亚华裔文坛最杰出最有创造力的作家之一,受到评论界和读者们的关注和称赞。他在创作上深受后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影响,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多元化特征。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在前人研究创作的基础上对作品《上海舞》所呈现的多元性主题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价值观念和叙述方法变迁例析汤一原在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创作中基本上可以看出西方话语作用于中国的历史,从世纪初现代性神话的建构到世纪末后现代式世俗意识形态的崛起,折射出一个世纪来几代留学生的探索之路,他们的探索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9.
无论主观愿望如何,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人们其实已置身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在后现代语境下,凸显与张扬的是解构中心、消除规范,打破一种维系语言解构、社会现实解构和知识解构的统一性的普遍逻辑的封闭系统。具体到文学研究,后现代语境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批判理论的后现代文化,它为文学的阐释与解说提供了多元的言说空间。本期推出“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组笔谈,旨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梳理,在多元的阐释空间中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同时也期许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所启发与反省。  相似文献   

20.
一、拉美文学: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催生剂 阎连科:众议,你是学者,又是翻译家.同时,又自己创作小说和散文,一句话,走向创作的内部,你是内行;走向外部,你是专家。这让我和许多同行朋友,对你既感尊敬,又感嫉妒。既然你有这样多重的身份和学识,我想关于我们这次对话,索性就放开来一点,随意地谈,即兴地聊.你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