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G*水平上计算研究氯取代含氧亚甲基和亚胺桥键化合物分子的几何结构,原子电荷,前线轨道能量和电子吸收光谱等性质。在此基础上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分子第一激发态的电子垂直跃迁能,得到最大吸收波长λmax。计算表明,取代基氯的引入导致最大吸收波长红移。  相似文献   

2.
具有桥键结构的物质众多,它广泛存在于缩酸、硼烷、原子簇等化合物中。 根据桥键的成键情况可分为二类:定域桥键和离域桥键。 一、定域桥键 若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定域共价键所组成的桥键称为定域桥键。依据定域共价键种类不同,又可分为:σ桥键、σ_配桥键和π_配桥键。 1.σ桥键: 它由二个或二个以上正常σ键组成,即由桥原子引出的σ键数≥2。如焦硫酸中的氧桥  相似文献   

3.
通过MP2/6-31g(d,p)、MP2/6-311g(3df,3pd)、B3LYP/6-311g(3df,3pd)方法计算氟、氯、溴原子和分子、原子及分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能量。用MP2/lanl2dz方法计算碘原子和分子、原子及分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能量。由计算得出的能量分析得出氟、氯、溴、碘原子和分子的电负性。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计算得出的卤素原子和分子的电负性数值变化规律相同,由此可以得出卤素原子的电负性可以近似描述由相同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对学生释疑解惑而作的一些分析思考.一、关于诱导效应在分子中引进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后,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亦即σ键的电子移动,称为诱导效应.例如,氯原子取代碳上的氢后:Cl←C←C←C因为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因此C—Cl键的电子不能均匀分布,电子向氯原子偏移,产生偶极,直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电子偏移的方向.在C—Cl键中,偶极带正电的一端碳又吸引邻近碳上的电荷,因此使氯原子邻近的C—C键的电子也产生偏移,但这种偏移程度要小些,产生小的偶极,这样依次影响下去,可以到达不直接相连的部分.氯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大些,即带部分负电荷,用δ~-表示,碳原子上失去的电荷比获得的电荷多,因此带部分正电荷,用δ~+表示,当然距离愈远,影响愈小,失去的电荷也少,如下式所示,C_1上失去电荷较多,C_3上失去电荷较少: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新型氯桥联铜配位聚合物[(μ-Cl)Cu(BBPY)]+ n [BBPY: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经 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结构,属单斜晶系,P2(1)/c 空间群,由氮、氯原子与铜(II)配位,氮对铜(II)配位形成两个五元环,构成中心铜与配位原子的畸变锥形结构,通过氯原子的 Cu(μ-Cl)Cu 桥联作用形成一维链铜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氯原子在氧化铟半导体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经过氯原子吸附后的氧化铟表面功函数随着氯原子覆盖度的增大而线性地增大.电子局域态密度及电荷转移分析发现,氯原子吸附能够饱和氧化铟表面悬挂键,使得表面铟原子的电荷转移到氯原子上,在氧化铟表面形成一层电偶极子.表面电偶极子的形成导致氯吸附的氧化铟表面势能被抬高,从而提高了其表面功函数.  相似文献   

7.
在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这两个电子在键的中央出现的机会最多,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如果分子中的键都是非极性的,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这样的分子叫做非极性分子。以非极性键结合而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相似文献   

8.
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当甲烷分子上的1、2或3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键长、键角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就不再是正四面体结构了,当4个氢原子都被氯原子取代之后,4个碳氯键的键长相等,空间伸展方向对称,又形成了正四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价键数守恒原理:即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价键数为四,氮原子的价键数为三,氧原子的价键数为二,氢和氯原子的价键数为一.利用价键数守恒不但能推断有机物的结构式,而且可以解决一些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用G98程序在B3LYP方法计算Cl+-C6H6复合物以预测其构型,得3种.在考虑基组重叠误差校正基础上,得到了结合能,并用自然键轨道分析法讨论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氯阳离子与苯中的一个C原子直接相连的构型比较稳定,其结合能为744.85 kJ/mol;相互作用主要在苯环C-C成键π轨道与C1-C113的σ反键轨道,电子从苯向氯阳离子转移.  相似文献   

11.
最简单的硼烷、二硼烷,三氟化硼都是缺电子化合物,硼烷不能形成离域π键,不能游离存在,倾向于比较稳定的二硼烷,是因二硼烷形成了硼氢键和氢桥键,而三氟化硼分子由π4^6大π键形成所以稳定。  相似文献   

12.
Cr(CO)6是典型的羰基配合物。其构型为正八面体,成键时Cr原子采取矿d^2sp^3杂化,CO分子与Cr原子之间以σ—配键结合。CO提供的是5σ分子轨道中的一对电子,Cr原子的dxy轨道(有孤对电子)与CO分子的2π反键轨道重要形成π—配键。由于这种π—配键的形成所产生协同效应,是Cr(CO)6稳定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揭示了甲基斥电子诱导效应的本质,碳的SP~3轨道中电子云分布不是以核为对称的,使得碳的电子云被夺取的比它夺得的要多。 甲基的斥电子作用,使因第一电离能小而导致密立根电负性小的卤素原子得到了相应地电负性补偿,使CH~3X偶极矩完全依赖于卤素原子的电子亲和能,它们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 偶极矩(H_3F相似文献   

14.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在6-311 G**基组水平上全优化了氯代乙烷(C2H5Cl),氯代乙烯(C2H3Cl),氯代乙炔(C2HCl),氯代1,3-丁二烯(C4H5Cl),氯苯(C6H5Cl),C8H7Cl的几何构型,对每个分子中的C-Cl键的键长、wiberg键序以及C-Cl键的键鞍点处的电荷密度进行了电子密度拓扑分析对比,得到了离域体系的大小与C-Cl键的键长、wiberg键序以及C-Cl键的键鞍点处的电荷密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共轭分子中,离域π键的形成有二个条件:一是共轭原子必须同在一个平面上,且每个原子可以提供一个彼此平行的P轨道;二是总的π电子数小于参与形成离域π键的P轨道数的二倍.前一个条件保证了P轨道之间有最大程度的重叠,后一个条件保证了成键电子数大于反键电子数.当共轭分子受到微扰作用,部分共轭原子沿σ键发生了一定角度的旋转时,P轨道不再彼此保持平行,因此也就不可能再保证P轨道之间有最大程度的重叠.由于不符合离域π键形成的条件,就不应再采用σ—π分离的近似方法,将π电子  相似文献   

16.
在共价型多原子分子中,往往存在一种不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兀型化学键,它贯穿分子骨架,我们称为多原子π键,或离域π键或大π键,在有机化学中也称共轭π键。通常,一般著作及教科书中对大π健的形成均是这样描述的:成键原子位于同一平面且各自有垂直于该平面而互相平行的p轨道,这些p轨道连贯重叠在一起,p电子在多个原子问运动,形成z型化学键;形成该化学键的电子总数小于p轨道数的两倍.无疑这些p轨道连贯重叠在一起,可使电子的活动区域加大,出现离域能,降低体系的能量。  相似文献   

17.
硝酸是重要的无机强酸之一。是生产化肥、炸药、染料的原料、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硝酸根离子NO^2-是一种多原子离子,有一个四中心六电子大π键П6^4,硝酸分子中,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之间形成三中心四电子大π键П4^3其结构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关于金属纳和氨气反应生成氨化钢的根本原因,过去普遍认为是:钠是活泼金属,与氛反应时销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而生成具有八电子的稳定结构的Na 离子,而氯是活泼的非金属,与钠反应时氯原子容易获得一个电子而使最外层同样形成八电子结构的CI-离子,而Na 和CI-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原子核和原子核之间静电排斥作用的平衡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事实证明,Na和CI2反应生成的不是大量的气态NaCI(g)分子,而是生成NaCI(s)晶休,因此仅把离子键的成因理解为由于Na 和CI-离子是惰气的稳定结构是不全面的,那么Na 和CI-反应…  相似文献   

19.
双原子分子中的电子态一般用量子数Λ表示,例如H_2~+在基态时为~2∑_g,H_(e_2)~+为~2∑_n,O_2~+为~2Π_g等,看上去描述分子中电子态,量子数与原子系统很不相同,初学者往往搞清不楚。其实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里以双原子分子为例作一说明。首先,微观体系中某种量子数的取用与该量子数对应的物理量有关。量子力学证明,微观体系中如果某物理量是守恒量,则这个物理量可以有量子化的确定值,该体系就可以用它的量子数描述。原子中的电子处于原子核或原子实场中,受到近似中心力场的作用,单个电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原子结构的特点,探讨了双原子分子的键长与组成双原子分子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双原子分子的键长与组成双原子分子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据此提出一种直接根据原子结构预测双原子分子键长的方法.结构表明,预测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平均误差0.0058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